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儿歌 儿童诗.

第四章 儿歌 儿童诗.


第二节
儿歌的艺术形式
儿歌的艺术形式是指儿歌受到汉语语音、词汇的影响,在世代流传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特殊形式,这些形式有的因内容造成,有的因功能造成,有的 因语音造成,有的因词语造成。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摇篮曲 摇篮曲 ,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 他亲人吟唱给儿童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它是婴幼儿最 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陈伯吹《摇篮曲》: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全首儿歌分三小节, 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 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莱蒙托夫《摇篮曲》: 睡吧,我的小宝宝, 小鸟儿已不再吵, 你的梦里多温馨, 耳边响着妈妈的歌谣,
赏析《刷牙》(齐敏) 小牙刷,手里拿,早晚都要刷刷牙。脏东西,都刷掉,满嘴小牙白花花。 语言不仅要求浅近、精炼、口语化,而且要“自然合节“、朗朗上口。 (三)歌戏互补,富于情趣
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使儿童在欢歌嬉笑中受到文学 的感染。孩子们边游戏边诵读游戏歌,能够寻求玩的乐趣,享受音乐节奏上 的乐趣,满足听觉上的快感,继而在不经意间使思维、语言得到训练。
(一)增添乐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极魇快乐。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 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诵唱儿歌,可以抒发情感,和小 伙伴联络感情,彼此增添友爱;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与追求。圣野的《会叫的鞋子》: 我的鞋子真好笑,走起路来叽叽叫, 小猫把我当老鼠,跟在后面喵喵喵。 这首儿歌采用拟声词,通过“小猫把我当老鼠”的想象,把小猫的可爱形象 生动地展现出来。可以想象我一边走一边叫的快乐场景。 (二)陶治性情 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 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 中感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里得到慰藉和满足。而儿童唱儿歌, 则是感情的外泄过程,并且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 和记忆。 《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 妈妈下班加来,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的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 儿童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三)启迪心智 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 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 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和想象,引 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金钥匙,启蒙者。 《走路》
3
来.(太阳下山红又红,我劝主人要收工;别人家家吃夜饭,我们还在田当中”, 这是民歌.
《排排坐》,四川版:“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 留一个”,浙江版:排排坐,吃果果,爸爸买的好果果,弟弟妹妹各一个”。
(二)从儿歌的内容看,主要可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张继楼的《海马》:是一首简明易懂的知识儿歌。 圣野的《好孩子》: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的高处着眼, 从儿童的生活细节处落笔,简练地勾勒出四个好孩子的可爱形象,并对他们 的行为加以表扬,是对儿童的一种积极引导。 (三)从儿歌的行数格式看,可以分为四名一首的“绝句型”儿歌和行 数自由的儿歌 《雪娃娃》(董恒波) 门口有个雪娃娃,张着嘴巴不说话, 我拿苹果去喂他,中他不要想妈妈。 《小蜡笔》(尹世霖) (四)从儿歌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可以分为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言 《吃饼干》(郑春华) 《五指歌》(佚名)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 小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摇篮》(刘饶民) 天蓝蓝,海蓝蓝,小小船儿当摇篮。 海是家,浪做伴,白帆带我到处玩。
4
皓洁的月光洒满大地, 星星在银河追逐嬉闹, 在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 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 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一种静谧的气氛中,宝宝听着妈妈的歌谣进入梦乡,它的直接作用是 催眠,却潜移默化地让婴儿接受了亲情的感染和爱心的熏陶。 二、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 的儿歌。它把数字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 术教材。它将数字教学、知识教育包容在有趣的形象描述之中,使儿童由此 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它把初步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 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引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学会数数。同时也能丰富儿童 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教儿童认识数序的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 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训练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传统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 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 的增张而成倍增长的。 因此,数数歌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 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 数数歌的特点: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引发孩子学习数的兴趣。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清晨早起练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常开窗子透空气; 你拍三,我拍三,经常洗澡换汗衫; 你拍四,我拍四,天天洗脸别忘记; 你拍五,我拍五,痰和唾沫别乱吐; 你拍六,我拍六,多吃蔬菜少吃肉; ······ 这首儿歌不仅帮助儿童掌握了数序,还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卫 生习惯。 三、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孩子们边玩 边唱,且歌且舞,可以提高游戏的兴趣,增添欢乐的情绪,可以协调游戏的 节奏、动作,还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 量的儿童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等。 游戏歌的特点: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变变变〉〉:这首儿歌在游戏的欢笑中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有 很强的趣味必一。 四、问答歌
刘饶民的《大海的歌》是儿童诗歌的精品,赞美了生活,赞美了大自然。 1976 年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诗歌会议上,将每年的 3 月 21 日定为“世界儿 歌日”,可见,儿歌在儿童成长过程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儿歌的作用(功能) 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文学样式,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 此,儿歌对儿童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在欢歌笑语中受到 文学的感染。
儿歌对于孩子的认知,习惯养成和语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儿歌用 语一般比较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孩子经过反复听读之后, 往往很容易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还有助于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更好地发展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一、儿歌的含义、分类 (一)含义:以低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用口语化的韵语唱诵的、浅显易懂琅 琅上口的短歌。 (二)分类:从唱诵者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母歌和儿戏两类。 母歌——又称育儿歌,是育儿者唱诵给婴幼儿听的,或者是边唱边让幼儿自 编自唱的儿歌。 儿戏——幼儿自己唱诵的儿歌(包括在幼儿园里唱和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在 3000 多年前就出现了传唱于儿童之口的“童谣“。在 2000 多年前的《春 秋·左传》、《战国策》中就有儿歌的记载。明代学者吕坤在 16 世纪末编辑成 的《演小儿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清代郑旭旦等更肯定了儿歌的价值, 称儿歌是“天地之妙文“。19 世纪中叶的《天籁集》和《广天籁集》都是优秀 的儿歌集,其中的作品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五四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1918 年,蔡元培、沈尹 默、刘半农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建立了歌谣研究会,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创 办了《歌谣》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歌专集有《中国儿歌选》(资料 本)、《古代儿歌资料》(赵景深等编)、《儿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 等。 在我国古代,大约从唐宋开始,不少诗人学者从古代诗歌中选编那些内容健 康,语言浅显明快乐的诗作,作为对儿童启蒙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 《弟子规》、《千字文》等。这一类读物虽以说教为生,首重道德,但内容通俗, 形式优美,音乐感强,朗朗上口,深得儿童喜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学和艺术 修养。 儿歌教育能手当推陶行知先生,他不仅是教学高手,还是儿歌创作能手。“人 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人生两 个宝,又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 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些简而易懂,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儿 歌在当时广为流传,为蒙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 鲁兵是为儿童创作了大量作品的作家。他主编的《365 夜》儿童系列书籍畅 销全国;他的《太阳公公起得早》等儿歌受到几代儿童的欢迎。 圣野的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有很浓厚的儿童情趣。圣野注重儿童诗歌的教 育性。他的第一部诗集是《小灯笼》。
1
张继楼著有儿歌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夏天到来虫虫飞》、《小蚱蜢》 等,儿童诗集《在城市的大街上》等。他的儿歌创作善于借鉴传统形式,又注入 了新的内容。
任溶溶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和作家。他的儿童诗构思新颖,既具教 育性又具趣味性。他还写有儿童系列生活故事《丁丁探案》。
柯岩是我国很有成就的儿童诗人。她的儿童故事诗的主要特色是具有浓重的 儿童情趣和游戏性。重要作品有《小弟和小猫》、《“小兵”的故事》等。
2
小蛇冒着路弯弯绕,小虫走路弓着腰,小兔走路蹦蹦跳跳,小猫走路静悄悄, 小鸭走路摇呀摇,青蛙走路练跳高。
这首儿歌在简单浅显的语言中,让孩子们知道了不同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形 象生动,浅显易懂,易记易诵。
(四)训练语言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 的发展紧密相关,无论是语音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 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儿歌在这些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儿童吟诵。反复 吟诵儿歌,能帮助儿童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 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