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
自的流派。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 简捷。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 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但仍隶意,不同 于今草。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 而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元怀墓志:平正工整,茂实刚劲而又娟秀温润,俨然已是 唐人楷书的景象。书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临摹学习, 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
(四)隋代书法 1、概述 隋代的书法,上乘南北朝,下启唐代,书风巧整兼力,不 离规矩,兼有东晋南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北朝书法的方整遒
劲。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二王的书风
下开唐朝新风, 布局平正疏朗, 字体端严妍美, 骨秀肌丰,十 分适合初学楷 书者。
苏慈墓志:乃 隋文帝仁寿三年 所立,此碑楷法 成熟而工整,方 中带圆,兼有南 帖和北碑之双美, 集秀丽与雄劲于 一身,风格和欧 楷相近,章法整 齐,结体平正。
(四)唐代书法 1、概述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 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此后有创 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 京、孙过庭等。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 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 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之态。
(三)魏晋书法 1、概述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 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时代。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 然 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 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学 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 之),尊王羲之为“书圣”。
3、魏碑
北朝的书体称魏碑,主要用于墓志、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 在北方盛行一时,后逐渐湮灭,历代书家也都未重视,直至清 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 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 体,刚劲姿媚于一身, 堪称不朽。
化度寺碑
皇甫诞碑
褚遂良,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
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
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的传世书迹 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雁塔圣教序
钟绍京与《灵飞经》
钟绍京(695~746),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 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史称钟太傅为“大钟”,称钟绍 京为“小钟”。其书法艺术卓尔超群,当时宫殿里的门 榜、牌匾、楹联等,尽其墨宝手迹。小楷《灵飞经》乃 小钟传世名作。
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 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 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 《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 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 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 本了。
为“行书第一”。
(三)南北朝书法 1、概述 此时书法,继承了东晋的风气,笼罩在“二王”书法 之下,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 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 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 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代表作品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 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 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 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 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 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 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 为广泛。
今草把பைடு நூலகம்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1、以张芝、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王体”草书 ; 3、智永的《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序》等:这一派草 法极有规矩,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
一、中国书法演变简历
(一)秦代书法 1、统一文字,通行小篆
秦始皇兼并天下,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 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 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 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羊欣,幼学书,得舅氏王献之之法,兼善隶、行、草书, 见重于当时,为献之
之后书名最重的书家,
著有《采古来能书人 名》。传世有《笔精 帖》。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王羲之四代孙。少时即善书,齐高
帝萧道成曾与僧虔赌书,
问:“谁为第一?对曰: “臣书臣中第一,陛下 书帝中第一。”存世《 太子舍人王琰帖》,体 势方扁厚朴,用笔沉稳 工致,韵意苍劲老到, 恭谨而端丽。
云梦睡虎秦简:是隶书初创与秦的标志行材料。秦隶在 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 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二)汉代书法 1、概述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 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 。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 萌芽。 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
乐毅论:笔画较为圆润,浑厚丰满,秀气十足,大 都以中锋行笔写出。同时,秀润中不乏劲利,做到柔 中寓刚。 《乐毅论》雅静简淡,无矫揉造作的习气,使人感 至真率、自然,这正是王羲之不尚空淡,反对浮体, 脚踏实地的精神体现。清代书论家刘熙载称赞它“极 情意神思之微”、“静而多妙”。
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 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 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 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
中国书法简史
一、中国书体演变简历
结绳记事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秦朝)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章草、今草)
甲骨文:甲骨文也称“契文”或“卜辞文字”, 是指殷商时期占卜记 事时契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中国 书法史上有实证 的最古老且相对 成熟的文字。
钟鼎文:钟鼎 文又称“钟鼎款 识”、“金文” 或“铜器铭文”, 是商、周时代铸 刻在钟、鼎、盘、 簋等青铜器上的 文字。字凹为款, 字凸为识,是立 体的文字表现形
2、隶书初创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 一次革命,是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标志,不但使 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 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3、代表作品 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 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线条圆 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 受。唐张怀瑾称颂李 斯的小篆是:“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
2、代表书家及其作品
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人。作过太子率更令, 世称欧阳率更。他所写《九成宫》、《化度寺碑》,《虞
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序,最便于初 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 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九成宫醴泉铭
2、代表作品
张迁碑:字体 严密方整而多变 化,于朴厚中见 劲媚。用笔以方 笔为主,方劲沉
着、力气雄健。
礼器碑:在曲阜
孔庙,此碑字体工
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 严。用笔瘦劲刚健, 轻重富于变化,捺
脚特别粗壮。
曹全碑: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 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有“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宋代书法 1、概述 宋代书法式微,究其原因,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
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 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 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 亦堪称道。
2、代表书家及其作品 苏轼,字子瞻,他和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 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 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 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 革新。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 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 “意”,寄情于“信手”所书 之点画。其代表作有《天际乌 云帖》、《洞庭春色赋》、 《赤壁赋》、《寒食诗》、 《醉翁亭记》等。
庄秀丽,“此是鲁公
最匀稳书” ,是初学 颜体的最佳范本。
颜勤礼碑
柳公权及其书法
柳公权(778-865),字诚
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
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 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 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 一丝不苟,以瘦劲著称,所写楷 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小篆:小篆即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后, 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东汉许慎收集当时全部小篆,编 撰《说文解字》,影响很大。
隶书:传说当时的狱吏程邈因罪被关在监狱里,他把大 小篆的笔划和结体作了简化,把篆书笔划的圆转改为方折。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 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 熟的时代,还有许多章草(即草隶)的笔法,东晋 才是楷体的盛时,现存在的最早楷书只有三国时钟 繇等人的作品。 谈到楷书,必讲魏体,它不仅是楷书的一种, 也是楷书走向成熟的基础。在古代书体中,它是和 篆隶一样重要的书体,即专指北魏时的石刻、摩崖、 造像、墓志等书体。魏体基本上摆脱隶法,体貌姿 态百出,笔势浑厚,意态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 但都以方正凝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