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法学院心理0901 盛翔20090606
众所周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两位是心理学界的巨人,都为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两位的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无论哪种理论都有自身的贡献意义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都应该客观得来看待和学习每一种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西方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其心理学偏重于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的研究。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学习知道,他认为学前期是既稳定又充满巨大变化的时期。
他提出学前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该阶段是从2岁开始持续到7岁左右。
(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心理推断出现,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
)在阐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皮亚杰还指出,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学前期语言的进步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一些进步,这种思维方式在较早的感觉运动阶段就可能存在。
皮亚杰认为,语言发展自认知进步,而非反之。
他认为在感觉运动阶段思维的进步是语言发展必需的,而且在前运算阶段,认知能力的持续增长又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皮亚杰的理论当中,有一个关键性概念,那就是中心化。
何为中心化?中心化就是指注意刺激物的某一方面并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
它
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关键成分和局限性。
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要求守恒的任务中会出错?皮亚杰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心化的倾向阻碍了他们对情景相关特性的注意。
此外,他们不能跟随情境表象的变化所伴随的转变序列。
(转变:是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皮亚杰,儿童行为的专业观察家,提供了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详细描述。
其理论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途径,以思考学前期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
然而,他的理论是基于对相对较少儿童所进行的大量观察。
尽管他的观察富有洞察力并具有突破意义,近期实验研究却表明在某种水平上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发展包括人们知觉,理解,记忆信息方式的逐渐改善。
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学龄前儿童处理信息更加有效,也更加精确,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在信息加工理论的支持者眼中,正是这些信息加工过程中量的进步——并不是皮亚杰提出的质变——形成看认知的发展。
下面来看看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交互的结果,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儿童通过指导式参与进行学习,和导师一起解决问题。
维果斯基并不像皮亚杰和其他理论家那样关注个体的表现,他更加关注发展和学习的社会性方面。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在成人和同伴提供的帮助下,儿童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并开始自己解决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与成人和同伴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维果斯基的理论与皮亚杰悠着很大不
同。
皮亚杰把发展中的儿童看做事年少的科学家,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处对世界的独立理解;而维果斯基则把儿童看做是学徒,他们从高明的老师那里学习此处文化中的重要技能。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和他人的交互。
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是通过接触那些能足够引发他们的兴趣,但又不是很难处理的新信息而不断发展的。
在某一水平下儿童几乎能够,但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在更具能力的人的帮助下是可以完成的。
维果斯基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或ZPD。
在别人的帮助下进步越快,最近发展区的部分就越大。
由他人提供的协助或扶持被称为脚手架。
脚手架是对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支持,并鼓励儿童的独立和成长。
对于维果斯基来说,脚手架不仅能够帮助儿童解决特定问题,而且对儿童整体的认知发展都起到协助作用。
维果斯基关于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认识是他们与父母,同伴和社会中其他成员进行交互的结果的观点,不仅受到提倡而且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
当然,维果斯基理论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得到了支持,他对于认知发展缺乏精确的概念界定就受到了批评。
另外,他没有说明基本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也没有解释儿童先天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他强调的重点是宽泛的文化影响,他没有关注单个的细小信息加工和合成石如何完成的。
如果我们要彻底了解认知发展,就必须考虑这些过程,而信息加工理论对这些过程则进行了较为直接的表述。
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各自的理论不难看出,两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致性的同时,在诸多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皮亚杰只
是把研究的关注更多得放在了个体发展上,并且没有强调环境,社会,同伴对个体发展的一个导向性作用。
当然,对于每一个事物每一种理论,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来理解学习,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贡献不言而喻,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摸索,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