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

中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

关于中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的思考【摘要】长期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如果这种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能持续下去,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增加了竞争的砝码。

但近来的周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目标。

这个信息很明显地,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不再是我们独有的了。

【关键词】中国劳动力国际分工比较优势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低价格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国内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那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逐渐开放,各种要素的流动性逐步增强的条件下,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消失吗?这样的变化将会怎样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一中国劳动力现状
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只是处于低端。

由于中国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缺乏核心技术等深层次竞争资源,我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模式,产品附加值低,赚取的基本上是低廉的加工费。

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业生产链中的组装车间。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一件价值120 美元的“bo ss”牌衬衫,渠道商获得利润60%,品牌商获得利润的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得到区区的10%,并且还为争夺订单争相
杀价。

这一问题不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我国的服装、纺织、玩具、鞋类等产业上;而且还体现在其他产业,如电子产业、信息产业上。

“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盛行世界,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也缺乏风行全球的品牌,效率低,附加值不高,更多的是价格的恶性竞争。

因此,我国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处于低附加值的弱势地位。

中国劳动力存量庞大。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分工中从事市场容量较大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前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所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且体现在所有产业的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上。

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中国仍是相对贫穷的国家,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与1975年的韩国类似。

”甚至比非洲还低,位列全球最后一名。

粗略比较,我国职工人均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均名义gdp 的增长速度,说明我们劳动力相对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

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高端人才指数、教育与健康指数等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

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

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
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现在为很多学者认同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低廉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正在递减,虽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失,但是过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将变得越来越艰难。

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中国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我国劳动生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成比例。

从世界来看,以第二产业为例,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发达国家而言,仅占美国的1/18,英国的1/16,日本的1/15,即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只占到巴西的1/12,马来西亚的1/3,仅次于印度、巴基斯坦。

正因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有较高的工资水平。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摆脱“廉价劳动力”的说法。

第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对我国造成冲击。

亚非拉国家地区相继开放国门,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厂商,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给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

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的越南也走上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南亚的印度也在朝这个方向转变。

由此可见,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生产的最底层,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确面临着挑战。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

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透露,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钢材、轮胎、玩具等产品,相继在欧美遭遇反倾销调查。

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税收和就业也造成了严重损害。

第四,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

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出口扩X难度增加。

另外,中国进口能力也迅速扩大,由于进口量庞大,经常引起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使得我国进口价格上涨,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二改革方针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力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就会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之下。

我们要跳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一些误区和陷阱,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首先,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制造性企业在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够,很多都是通过高价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生产线单纯模仿生产,这样一来使得产品的成本提高,而且还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国外的优质企业每年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技术改进上,因为他们产品的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为了能提高竞争力只能通过增加技术附加值,降低平均技术成本来实现。

这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是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应当正视我国的现实环境,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结构目标,与资本、技术和知识产权相结合,形成
劳动资本密集型,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其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国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一方面应该优化现有人力资员培训、充实理论知识,以及增加各种激励制度等;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质量,包括增加教育、研发经费;迅速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建立终身学习体制和学习型社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比较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结语
最后,政府对劳动经济的关注和研究必不可少。

即对一些关键性的高技术产业和幼稚产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金融、税收、研究投入等方面,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护国内市场。

但这种扶持和保护不同于一般的进口替代政策,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政府不能再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不应再直接参与招商引资。

中央政府应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使地方政府的政绩和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挂钩。

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亚太地区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已是势所必然。

中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冲击。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从动态的角度去把握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加大技术投入,创造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国制造业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产业
环节升级。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必须重视改进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能片面固守劳动力成本的廉价性。

为此,要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努力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此外,要实现我国制造业向高层次的跃迁,还要着力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提高不仅是在“量”上,而且还要在“质”上。

参考文献
[1]杨力行.21世纪廉价劳动力优势的终结[j].理论新干线,2008(3)
[2]闻文.廉价劳动力:经济发展的双刃剑[j].时代潮,2004(2)
[3]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6(8)
[4]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经济问题,2006(7)
[5]杨国鹏.廉价劳动力优势终结的反思[j].商业研究,2004(4)
[6]孙艳燕、孙雯.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现状及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2007(3)
[7]徐佳宾.中国劳动成本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n].中国
经济时报,2004.1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