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课件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课件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还有 王实甫《西厢记》等优秀代表作。
关汉卿和《窦娥冤》 1.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 河北安国人 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是推动元杂剧走向成熟的 杠杆,是标志中国古代戏剧创 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
• 《西京杂记》载:“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 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 河。及衰老,气力羸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 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 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傩戏。汉代,在民 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 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 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 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 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 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 ”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 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 ”;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 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 ”,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 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人两袖舞形,与工(wu)同意。”
• 歌舞的特点是:
• ①在节日才演出;
• ②是业余的;
• ③在广场或队伍行进中表演;
• ④载歌载舞,装扮成人物来表演,但尚未构 成完整的戏剧性故事; • ⑤除歌舞外,还包括各种技巧表演,如踩高 跷、武术、筋斗等。
• 2、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 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之影响, • 二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声腔之影响。 • 大曲:引子(艳)——尾声(趋、乱)——乐舞
• 《窦娥冤》结构、剧情、人物表 窦窦 蔡 天娥 婆 章 婆 楔子 张 赛 驴 卢 儿 医 父 18岁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桃
W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杌 太 守 三折
窦 天 章 四折
前言
开始
发展
高潮
结局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 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 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 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1.产生背景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 一种巫术仪式——“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 演员 逐渐代替巫师, 娱人 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 ,这样巫术仪式 就转化成 。 戏曲表演
古装滑稽戏《连升三级》
你喜欢哪一部戏曲?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 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 俗讲(啭变):一段散文与一段五言或五言韵文相间。
• 北宋中叶,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诸宫调来说唱 长篇故事。 • 金代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的出现,表明说 唱艺术无论在文学上还是音乐上都已经完全成熟。
• 王西厢正是董西厢的进一步戏剧化
《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
《绿腰》是唐,宋乐舞大曲名
汤显祖《牡丹亭》(杰出代表作) 孔尚任《桃花扇》 梁辰鱼《浣纱记》 高濂《玉簪记》 李开先《宝剑记》 徐霖《绣缛记》
一、汤显祖其人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 - 1616年7月29日),中国 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 ,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 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 《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 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
(四)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 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 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 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 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 用昆曲演唱。
明代四大声腔
•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 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 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 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 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 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 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 雅细腻的昆曲。
北齐产生的代面
唐歌舞戏又叫代面或大面
代面、踏摇娘、拔头
• 3、钵头: 唐代歌舞戏,又作拔头。 • 唐元和年间,诗人张祜有《容儿钵头》诗: “争走 金车叱鞅牛(鞅牛:架在牛脖上器具),笑声唯是说 千秋。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拔头。” • 4、参军戏:这一名目虽出现于唐,但根据记载,则说 法不一。它渊源于秦汉的俳优,但具体形成时期则有 始自东汉、后赵、唐等说。 • 参军戏的演出类似今天的相声,主要演员两个,一个 叫参军(装痴愚,常被戏谑),一个叫苍鹘(hu)( 显机灵),类似相声的捧哏和逗哏。 • 唐代参军戏:“三教论衡”。 • 参军戏之出现之意义:一是出现了脚色行当。二是参 军戏主要是语言和动作取胜,是后世戏曲中科白的源 头。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 3)出现专门 娱乐场所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南戏: 1.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 ,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 2.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 唱、帮唱。 3.唱腔曲牌由南曲和北曲合套,(即南北曲均可用。 ) 4.行当有七个:生、旦、净、末、丑、外、贴。 5.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 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 上场人有自报家门。
(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 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 •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 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 关、白、马、郑),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 浓郁的民间气息。
窦娥冤、 桃花扇等
附图
剧印 《度 沙 恭世 达纪 罗绘 》画 梵 18
古希腊喜剧《特洛伊 的海伦之诞生》(瓶 画)
古 希 腊 剧 场 遗 址
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 程
三、中国戏曲的类型
二、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四、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阶段 孕育 形成 时间 上古—魏晋 唐 代表戏种 角觝戏、歌舞戏 参军戏 特点 故事性 角色
第 五 节 戏 曲 艺 术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悲喜 剧、印度梵剧,被共同誉为 是世界古代三大戏剧流派 。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 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 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 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 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 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 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武术、杂 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约有360多个种类。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贵州傩面具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
傀儡戏图
傀儡戏今之木偶戏
• 从《东海黄公》角抵戏发展出唐代的《代面》、《 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等带故事的歌 舞来。 • 1、代面:又称大面。唐代歌舞戏。 • 2、踏摇娘:又为唐代歌舞戏。 • 据《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云:“ 踏摇娘者, 生于隋末(一说北齐)。夫河内人(黄河以北苏某 ),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 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 • 唐《咏谈容娘》诗: • 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 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 许多怜。
发展

杂耍
舞台、剧本
形式精炼 体制严格 行当全备
高潮
元、明、清
杂剧、传奇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 中国戏曲起源诸说
• 第一, 巫觋说,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 • 第二,“优孟衣冠”说,徐懋庸持此说。 • 第三,宫廷乐舞说,见纳兰性德所著《渌 水亭杂识》。
• 第四,印度梵剧影响说,近人许地山持此说 。 • 第五,模仿傀儡戏而来,孙楷第的《傀儡戏 考原》持此观点。 • 第六,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是其 远祖。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 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
唱词精选: •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 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 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 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 似弯箭乍离弦。”(豪放) • “[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 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 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 红罗软帘偷看。”(婉约) • 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 情却被无情恼。”
参军戏俑
往往是"苍鹘"戏弄"参军"
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