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资料】朱子语类三则讲课汇编

【管理资料】朱子语类三则讲课汇编


翻译:
1、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 功夫,不可以随便放过。
2、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 地去践行。
3、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 是很沉重的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原因:无克己工夫
朱子语类三则讲课
பைடு நூலகம்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读书应该读到手 不释卷之时,方是见得真味真意。才能领略到书 中真意。若读之书数shù几次过,如果只是粗读几遍, 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就厌通“餍”,满足之书,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欲别求书看,然后就另外 找书来看,则是于表对象此一卷书犹未得趣明白 其中旨趣也。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盖人心之灵,大概人心 的性灵,天理所在,由天理决定,用之则愈明。
3、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升自我,现在求学的人 是为了装点门面给别人看。
4、大凡研究学问,必须分辨是为自己还是为外人, 这便如同生和死的界限一样。
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读书目的及原则 即要问读什么书,必先解决你为何而 读书?【内外(己人)、义利】
香港科技大学博导丁学良在第10届深圳读书 月读书论坛进行一场题为《阅读改变人生——兼 论城市人文精神的养成》的精彩讲座,丁先生把 读书的目的分成6类。一是为了寻求知识,成就 事业。二是获取技能和手段,读电脑、房地产类 的书等,是为了学会具体操作。三是为了知识上 的好奇。四是出于一种情感、情绪方面的驱使而 读书。五是为了寻求意义,包括生命的意义、人 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现在的意义、未来的意 义、过去的意义。六是要寻求人生的榜样,受到 启发,得到教育。
以进一步讨论。”
翻译:
1、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4、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翻译:
1、试着自己观察自己,现在是要求别人了解(自 己),(还是)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2、有道德的人明白义理,品德低下的人只知道追逐 利益。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义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义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则1
问(弟子)问道: :“寻常一般情况遇 事时,“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此为天理, 彼为人欲。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及到 做时,等到做事情时,乃为人欲引去,却又被 人欲所引诱,事已完毕却悔,事后却后悔莫及, 如何?” 怎么办呢?”
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 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尔”。(《朱子读书法》张洪)
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读书方法的?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6、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 精髓。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 人心,而人又不能很 好地克制自我,这样 很容易被欲望左右。
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 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 欲也。”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用精 炼的语句来表达。
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是为时君当时的君主言,孟
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在对于学者亦是切身事。
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第三则3
大凡为学做学问,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且 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关键!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今人只一言 一动,一步一趋,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便是为义,从 那边便是为利;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识记!
读书三境界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医。
成才源于苦读,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之一的契诃夫曾说:“不要容您自己昏睡! 趁您还年轻力壮,血气方刚,要永不疲倦 地做好事情”。事实证明,伟大的功业的 背后是破万卷书,行智慧路。没有熟读精 思的刻苦钻研,就没有智慧的源泉,真诚 地希望大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智慧地 搏击人生。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 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 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 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第三则1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廷秀问: “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曰:“圣贤教人,朱 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提切己切身说话 说教,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教人向 外向外人炫耀,只求表面,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就纸 上读了便了。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自家今且 剖辨别,分析判分辨一个义利。今天自己暂且分辨 一个义利之别。试自睹察看当自家,试着察看自己, 今是要求只要求得人知?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 要自为己自己为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
以精炼的语句表达你(朱子)的读书观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 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 辩。 ——培根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波罗果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 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自 己不知不觉地顺着小道上走去了;及至前面荆棘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又却 生悔。却又心生后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 之机。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须是 遇事之时,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便与克下,就要克制自己。不得苟且随便,马虎, 敷衍了事。放过。不可以随便放过。此须明理以先 之(指遇事),这就要先明白事理,勇猛以行之。
第三则2
孔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
利。’ 又曰: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古之学者为己,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
今之学者为人 。’ 自己,
为了(做给)别人(看)
现在的人学习的
孟子曰:‘亦有仁 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
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
谨慎,存有戒心。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吾知免避免 夫免于(祸害) ,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 小子弟子们!’ 直应该,应当是恁地用功,方 得。”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翻译句子
1、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2、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 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 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 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接着勇敢地去做。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 不用著力著力=着力 著和着都有专注、执着的意思。两个词
是指在某个方面专心致志、集中用力的意思。,他就不用努力,
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自然按照天理去做,不流于人 欲。而不会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假如
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他们 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 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只是他
勤用心就会更明白事理。
只提醒精神,只要头脑清醒,终日着意, 整日用心,看得多少文字!那么,会看多少书, 穷理解得领会多少义理。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 徒仅仅为只是懒倦,如果只是懒惰,则精神自是 从此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 只恁nèn这样;那样昏塞不通,只是那样昏昏沉沉, 不通道理,可惜!太可惜了。
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若是中人普 通人之资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须大段仔细著力,
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
(自己的欲望) ,始得。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
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曰:‘ 仁实现仁德以为以……为己任, “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不亦重 乎!这不是很沉重吗?死而后已,为了这个使命到死 方休,不亦远乎!’这不是很遥远吗?’又曰: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他又说 ‘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曰朱子回答说:“ :“此便是无克
己工夫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这样处,
对待情况,极要与他埽 [sǎo]古同“扫”,打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