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 痛、绞痛、啄痛、抽掣痛
? (四)痛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先痛后肿、肿痛并起、肿 蔓痛定、肿痛皆蔓
四、辨痒
? 西医认为痒的机理不清,但与痛有密切 关系
? 实:风、湿、热、虫-客于皮肤肌表- 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 “热微则痒”
? 虚: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肌肤失养
? (一)以原因来辨(单纯的少,临床上常风、 湿、热合并致病) 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二)确认成脓的方法(掌握适应证)
? 1、按触法
? 2、透光法 ? 3、点压法 ? 4、穿刺法 ? 5、B超
应指 对深部脓肿无效 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原理) 指、趾部,脓液较少时(可操作性差) 有助于准确判断 深部脓肿或内脏脓肿(准确定位)
治疗原则) ?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 3、目前主症(主诉)
? 四、切诊
?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寒
有余之脉 肿疡 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 正虚邪盛
反常,逆
溃疡 正虚邪去
正常,顺
?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足阳明胃经 注重行气活血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多气少血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注重行气、滋养
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注重破血、补托
? 多血多气唯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 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营, ? 少阳厥阴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三、引经药
?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中部之皮肤病等
三、下部辨证
?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 病因特点:湿热、寒湿
? 发病特点:起病多缓,病情缠绵,易反 复
? 常见症状:常伴湿邪侵袭表现
? 常见疾病:下部疮疡性疾病;泌尿男性 疾病;下部之皮肤病等
第四节 经络辨证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 头顶 ? 面部、乳部 ? 耳部前后 ? 手、足心部 ? 腹、背 ? 臀、腿 ? 其他:耳、目、鼻、舌、口唇
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麻风) ? 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
二、闻诊
?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 三、问诊 ?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第二节 阴阳辨证
? 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 清其阴阳属性
? 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 辨证注意:(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2)辨别真假 (3)消长与转化
阳
阴
1.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2.病位深浅 发于皮肉
发于筋骨
3.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苍白、紫暗或皮色不变
4.皮肤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甚至发凉
12.预后顺逆 多顺,良好
多逆,不良
第三节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 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 病因特点:风温、风热
? 发病特点:起病急
? 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
?
局部-宣浮,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属阳
? 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 粉刺、油风、酒渣鼻等
二、中部辨证 ?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 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 ?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血气乘之,则多脓血” 《医学入门》 “盖热,非湿不能腐化肌
肉为脓”
? 意义:1、病理产物
2、正气载毒外出 3、脓之稀稠、多少、气味、色泽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邪正盛衰和预后的好坏
(一)辨成脓的特点(主要是浅部疮疡明显)
? 1 、疼痛 鸡啄样,持续 ? 2 、肿胀 皮薄光亮 ? 3 、温度 局部温度增高 ? 4 、硬度 肿块已软,按之应指 ? 5、脉象 数脉(也可能不变,仅供参考) ? 6、穿刺 有脓
三、辨痛
? 很多外科疾病都会出现,是一种自觉症 状
? 病因:气血凝滞,阻塞不通 ?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 意义:疾病的信号;病势进展和消退的 标志
? (一)疼痛原因(共性加个性 )
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
? (二)疼痛发作情况(规范的医学术语 )
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 (三)疼痛性质
肿势不明显,大多位置深,多为阴、虚
? 2、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患 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及至脓 熟仅透红一点
颜面部、皮毛肌肉之间、手指部、手 掌足底、筋骨关节、皮肉深部、大腿部肿的 不同表现
二、辨肿块、结节
? (一)肿块
? (二)结节
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 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
? (二)以病变过程来辨 1、肿疡作痒 2、溃疡作痒
五、辨麻木
?
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
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
?
致病原因不同
别
临床表现差
疔疮、有头疽-常是毒邪炽盛(类 似于肿疡作痒,注意前后联系 )
麻风、脱疽等-多为气血不足
六、辨脓
? 回顾 《内经》正气载毒外出 《诸病源候论》 “风多则痒,热多则痛,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
? 先辨病以明确诊断,后辨证以明确治疗 ? 详询病史 ? 全面体检 ? 注重局部 ?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 综合分析
四诊的运用
一、望诊 ? 1、局部:红(阳热)、白(阴寒)、
紫(瘀血)、黑(死肌) ? 2、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疾病状况
成正比或反比 ? 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 结合经络部位选择引经药,使药力直达 病所,增强疗效
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 ? (一)以肿的性质来辨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热、寒、风、湿、痰、气、瘀血、 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
(二)以肿的病位和形色来辨
? 1、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 的不同,肿的情况有差异
肿势明显,大多在体表,多为阳、实
5.肿形高度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6.肿胀范围 肿胀局限,根盘收束 肿胀范围不局限,根盘散漫
7.肿块硬度 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8.疼痛性质 比较剧烈,拒按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9.脓液稀稠 溃后脓液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10.病程长短 短
长
11.全身症状 初起……溃后…… 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