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地质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四章地质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 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 会出现沉积间断。
2、厚度分析法:
通过厚度分析法,可以获得 地壳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沉积物的厚度主要决定于地壳的 下降幅度。如果海底稳定,则沉积物 厚度不会超过海水深度;如果海底不 断上升,则沉积物厚度必然小于海水 深度;当海底缓慢下降时,可形成巨 厚的沉积物,如天津蓟县一带震旦亚 界浅海相岩层厚度近10000米。
300°
走向 120°
倾向 210° 35°
倾角
可标记为: S E 120o
NW300o
,SW210°,∠35°
(一)水平构造
◆是指层面水平或基本水平 ( 倾角 < 5°)的岩层。
典型的水平岩层没有 走向和倾向,倾角为 0°。
水平构造常见于构造 运动相对微弱的地区, 沉 积岩层得以保持水平状态。
②不整合接触:
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 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 “ 假整合 ” ,不 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 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 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 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 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 变化。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二)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
★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确定
主要依据地壳运动过程中所遗留下来 的地质记录,包括地层剖面中的岩相变化、 岩层厚度、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等。
1、沉积岩相分析法:
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 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 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 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 行地球表面, 沿着大地水准球面 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 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 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 运动 ” 。
——其速度为( 几 — 几十mm)/a 。
2、垂直运动
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 的缓慢升降运动。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 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二)倾斜构造
◆指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
一定夹角( 5°~ 85°)的岩层。
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
岩层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单斜
岩层可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
顺向坡

逆 顺向坡




单面山 岩层倾角 < 40°
猪背岭 岩层倾角> 40°
(三)褶皱构造
◆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但仍基本保持其连续完整性。
▲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 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 称为 “ 海退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 。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 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 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 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沉积旋回
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 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 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 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 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 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第四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 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 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 ◆新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 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 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 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 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 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二、地质构造
台湾清水断层崖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 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 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 垂直运动又称为 “ 造陆运动 ” 。
◆垂直运动的特点: 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 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
1 . 褶曲形态要素
◆核:B
◆翼:EF、EG
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则导致剥蚀,所 遗留在岩层中的各种接触关系,是分析和阐明 地壳运动的证据。
①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 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 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 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 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沉积相的分类
◆海侵(浸)层位与海退层位
▲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 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 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 侵层位 ”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 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 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 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