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更是一件辛苦的事。

做班主任十几年一
直是这样勤勤恳恳、辛辛苦苦、一如既往、努力不休。

工作中不断
实践,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总结。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经
验里最总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因为我懂得,待人以严,先要待己以严。

欲正他人,先正自己。

言传兼身教才能达
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工作中我总结出来四个字“讲、做、查、忘”。

每件工作都要发挥出身先学生的榜样作用。

这是我的“四维箴言”。

以此为纲,举而张目,我的班主任工作一直有条不紊,顺顺当当,收获颇丰。

“讲”,这通常是初一时要重点做的事,也是一直要坚持到最后
的一件事。

有人说班主任嘴碎,什么事情一到班主任嘴里就像磨豆
腐一样,一圈一圈没完没了,豆粒磨成豆瓣,豆瓣麿成豆泥,直到
成为豆浆为止,才能离开磨眼。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是个错误做法,从学生的态度中就能影射出来,学生不喜欢磨豆腐的老师。


一直认为,学生不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定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


多数人认为教育学生不说怎么能行?这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
艺术的时候。

“讲”要有的放矢,讲要一语中的,讲要要言不赘,讲要入耳入心,要在该讲的时候马上讲出来,不该讲的时候立即收得住,不讲不行,讲少了不行,讲多了更不行。

初一新生入学,要面向全
班讲,讲要求讲希望,讲完这后要落实。

让老师讲的内容如种子一
样落进学生心里,去扎根,发芽,让它自己去长大。

这种方法
我在1998 年第一次正式使用,第一次与学生见面。

我领着长长的学生队伍从操场进入班级,落座后第一节班会全是老师的讲。

我事先将要讲的要求印成文稿,画成图表,发到每个学生手里,然后我便“讲”课,那里有日常班级行为规范,班级奖惩制度,制定的原则,执行的办法,一一向学生讲,细细解释。

要求大家今后必须严格遵守,然后将相同的一份张贴上墙,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做”。

讲完之后就该去做了。

言行要一致,政策要用行动来实践它,检验它,完善它。

如果只讲不做就成了假大空的高调子口号,那样讲还不如不讲,劳神费力却没有实效。

讲出来的准则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标尺。

做出来的事情是对讲的充实。

要求学生做,首先老师要做到,每天6:50 到校,我几乎都是6:30 到班级。

初一那一年,我几乎都是6:30 之前到校的。

后来同学们,尤其是班干部竟与我非常默契的也一律6:30 班级,这样我们不仅养成了遵守时间的好习惯,而且一年下来我们挤出了几百小时的学习时间。

其次要监督学生作。

我最喜欢言行一致的孩子,并大力宣扬这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精神。

只要有这样的典范人物,典范事件,我一定会在班级表扬,树立典型,久之典范多起来,风气便形成了。

培养学生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不只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而且行动是更重要的做人的标志。

也是最显象的因素,容易被发现,容易被树立,也容易被纠正。

做要坚持,要踏实。

有很多时候,不是只有我们在做,也不能只有学生在做,而是师生共同去做,这样做快乐、融合。

效果也最好。

有一段时间,班级卫生极其不好,老师说了若干次不
见效果,于是弯腰去做,在地上见纸屑、食品袋便捡起来,地上有
水了,拎起拖布就去擦,开始我捡到谁的脚下谁就不好意思起来,
后来我一拿笤帚,就有懂事的孩子去找拖布。

再后来,我眼睛往凳
子下面一扫,便全班自检卫生。

班级卫生问题没有了,这就是做的
力量。

老师要“言传”,但更要“身教”。

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
矮子。

“查”。

查就是检查,是督促。

学生毕竟是孩子,一群没长大的孩子,多数时候,他们道理是懂的。

说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有时比大
人还成熟,但一做起来总是事与“言”违。

什么原因?律已不严。


么办?督促检查,促使他律已。

有时为法则他不去做,为班规他也不
去做,却为怕被发现错误而不得不做。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监督检查。

就算是我们成年人工作,没有领导检查也会偷悚耍滑,懈怠误工的,所以要查。

一查到底,天天检查:早晨查迟到,查卫生,自习查
纪律、学习查效率,做人查德行,考试查成绩,平时小查,周末大查。

这样可以公正严明、陟罚臧否,好的行为得以表彰,坏的做法受到了
限制。

这既是在鼓励好行为,又是在阻遏坏行为。

在管理班级时,班
主任查,主要是查班干部了。

班干部查,实实在在地查同学。

同学之
间也可以互相查。

这样的“天网恢恢”,谁还敢明目张胆地大犯错误,谁不想一朝高重,登上光荣榜呢。

“忘”。

这是门艺术。

教育是一辈子的大事。

学生接受我们的教
育最少也有三年。

这三年的时间里,得有多少个片片断断大大小小
的事。

能记住过目不忘是本事,能忘记永不提及更是本事。

当忘则
忘,忘得恰当好处不容易做到。

但对于有些事情的遗忘一定要选好忘的切入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个学生刘,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为此而自卑。

很优秀个大男生,一表人才,却整日探肩驼背,不爱抬头看人。

他家又是“低保”家庭。

一次他爷爷来校交费时,不经意间提到一句他父母的残疾情况,那是我第一次了解他父母竟都是聋哑人。

当时心里一震,怪不得孩子那么沉默自卑,那一刻,从孩子眼里流露出的不仅是自卑,还有耻辱,他肯定不愿老师知道这事。

但他爷爷分明对我讲出了真相,怎么办?忘。

我要找一个忘的机会。

有一次班会大家要举行演讲比赛,刘是小组主力,但演讲的感情总是不够充沛,于是我去指导他,在班级乱哄哄热烈互相讨论的气氛中,我走到他们小组,一个一个指导,与同学争得很激烈,轮到指导他时,我故意在众多真诚指导的语言中带出一句:“回家读给父母听听,他们一定会说你缺少激情。

”然后接着若无其事地指导他一句句朗读,让他感觉到我根本就忘了他父母是聋哑人。

那一节课他与我们讨论得十分开心。

以后我也不用可怜的眼神去看他。

别人要做的他也必须去做,比如父母考古诗背诵,父母听写孩子生字。

我要让他确认:老师真的忘了。

“忘”需要宽容,我班的班长有次包庇同学逃课,被我大批一顿。

她很生气,放学后在背后骂了我脏话,被同学告诉我了。

我很生气,找来她质问此事,她吓得哭着道歉。

半个月后就是寒假。

再开学时看见她,她眼神里总是窃窃的。

我上课时她连手都不敢举了。

一定是那件事的阴影,原来对她影响这么大,很后悔当时没装糊涂,怎么可以因一件这样的错误让她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