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我国重大旱灾

近年我国重大旱灾

时间涉及省市旱情2009年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

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

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

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

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5年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2004年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2003年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2000年多省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

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记者:从人们的常识来讲,大家都可以理解北方大旱,但是尤其是西南地区降水量很丰富,水资源也很丰富,所以今年出现这样的干旱也比较严重,这是为什么?嘉宾:还是跟气候有关系,前不久气象局其实有过一些说明。

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它一直没有过来,印度洋暖湿气流一直上不到云南这个地方来,上不到相对较高的地方来,这里面就有一个大气环流的问题了,这些我想气象部门专家解释会更权威。

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

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

记者:我们也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评论说,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这次这样灾害,有没有人类活动的因素?嘉宾:人类活动的因素肯定是有的。

记者:比如说当中一个猜测,是认为说现在西南很多地方因为把原始生态林砍伐之后,大量的种植,像橡胶或者桉树这样的作物,被\比喻,叫做\抽水机,大量可以消耗地下水,会不会这种情况下,改变了生态环境?嘉宾:一般通常意义上,植被比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属于保水的,含水的,但是你说到种了大量的植物,把地下水都被植物给消耗了。

我想消耗地下水也是浅表层的水,植物的根系不可能扎到我们那个意义上的地下水,都是在土壤的表层。

记者:表层水不至于有很大影响吗?嘉宾:基本上属于墒情,土壤的一个含水量的问题。

嘉宾:它还不是我们意义上几米以下地下水,我想说这个问题,由于种树、种植物而导致干旱这种推定,你认为你相信吗?记者:我只是看到它在媒体上出现了,而且是以公开发表的方式出现的,所以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

嘉宾:我想可能也是一种研究,对水量的减少,水分的减少,或者增加,这个我想不同的植物肯定会有所影响,但是导致这么特大一个干旱,至少我这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记者:在这个图上我看现在是,包括北方的地区,从新疆到河北、内蒙这一带,好像也出现了旱情,那就是北方现在也开始旱了。

嘉宾:北方现在正好是开始要春播了,冬小麦区开始返苗,\由于它去年以来,入秋以来降水偏少,也会出现一些旱的情况。

嘉宾:现在就是看轻旱还是中旱还是重旱。

记者: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判断是吗?嘉宾:现在还没办法,但是有一些旱的迹象苗头出现了。

根据水利部门的监测,北方地区的旱情已经开始显现,如果后期出现高温少雨多风的天气,旱情很可能会迅速发展,很多人担心,接下来我国会不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

记者:有没有可能会出现南北需要同时抗旱的局面?嘉宾:这种情况应该说每年都有它的可能性,但是今年显得尤为明显。

记者:明显?嘉宾:因为西南\五省出现了特大干旱,北方西北地区虽然现在出现的旱情较往年平均值还要低一点,但是从它前期的降雨的情况来看,偏少了二到五成。

记者:这是个什么概念?嘉宾:通常比如说有一百毫米的降雨,它比它一百毫米少了两成或者是少了五成。

记者:会带来什么后果?嘉宾:当然是墒情比较差了。

\作物种上去以后,土壤的含水量很重要,保水的情况,这个对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了。

墒情好,通常的意义,我们春耕就好一些,所需要浇灌的水量就少一些,现在西北这一带墒情应该说由于降水比较少,少了二到五成,另外像东北一带,河北这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因旱人饮安全问题。

记者:您是说北方也出现了人饮困难?嘉宾:当然这个目前还是很少的,比如说像辽西地区这是重旱区。

记者:像这样南北同旱的话,这个格局以前常见吗?嘉宾:应该说在这个时期,南北同旱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记者:我们都非常期待好的情况,降雨赶紧发生,但是也会有一种担心,(剪)记者:如果南北需要同时抗旱局面出现的话,最大的挑战会在什么地方?嘉宾:当然对国家来说是最不希望出现的,但是它出现了,就要采取措施,南方这边长旱,大旱,北方也一样要采取相应抗旱措施。

正是春耕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春耕播种,要看它干旱的程度,是轻旱还是中旱,还是说就像西南地区这样特大干旱,相应的也要采取措施,要启动应急预案。

西南地区虽然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却长期面临用水紧缺的挑战。

在这次历史罕见的旱情下,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呢?记者:因为西南地区水资源很丰富,拿云南来说,人均水资源应该是一万立方米,比全国水平要高四倍。

大家会觉得这个地方出现干旱也许不稀奇,出现干旱之后,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用水困难?嘉宾:咱们国家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这个概念可能大家都清楚,它在降雨的时间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我们国家通常都是在6到9月是降雨汛期,汛期就是降雨比较多的时候,一般通常65%到85%这一年的降雨量都在6到9月这个时间里降完了,对于云南也同样是这样。

这个时间,降雨演变成地表的径流,你\留不住,因为云南山高,水深,就跑到大江大河里去了,虽然年均降雨量很多,人均降雨量很多,但是它都在这几个月全部跑掉了。

剩下来那几个月怎么办呢。

记者:既然这是一个规律,为什么不能够用一些我们的方式把水留住呢?嘉宾:我们做了很多的水利设施,建了很多的水利工程,五小水利工程,水窖,包括一些水库。

这个当然相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气候变化这种气候形势,相比老百姓民生的要求,我觉得也还是不够的。

特别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一些的要求来讲,那还是有差距。

记者:所以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评论说,说这次灾情造成的后果严重,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我们水利上的欠帐比较多,您是否看过这样的想法?嘉宾:我看过,我也赞成这样的,应该说同意他这种说法。

●旱情发生的背后,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教训?记者:现在病险水库会占到全部水库百分之四十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概率?嘉宾:应该说是先天不足,存在着很多因陋就简的这种工程。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农业发展面临怎样的考验?记者:您是说我们18亿亩耕地当中一半是望天吃饭?嘉宾:这样的耕地是叫做望天收,因为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长期存在历史欠账问题,目前我国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特别是很多水利工程已经年久失修,不但发挥不了的抗旱救灾作用,还埋下了防洪的安全隐患。

记者:比如说我们在现场采访的时候会发现,现在我们使用的这种水利的工程,很大一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甚至有更早的,我们去采访,有个是在晚清时候建的,而且就是时间长了之后,有一点年久失修,\所以如果没有常嘉宾:缮常新的话,那不就很难在抗旱的时候发挥很大的功用吗?那还不仅仅是抗旱的问题的,那还有防洪的问题,一旦来了大水,如果要是老化失修,一冲而溃,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所以一定要对老化失修,出现病险水库要进行维修加固。

记者:我们看到一个数字是说,现在病险水库会占到全部水库百分之四十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概率?嘉宾:这是一个统计数字,我们国家现在有86000座水库,\其中我们统计出来有3万多座水库存在病险,当然这里边绝大多数都是小型的水库。

记者:拿贵州来说,17000多个蓄水的工程,99.9%都是小型水库,那也就是说抗旱中本来最应该发挥作用的这部分水库,现在实际上出的问题是比较多的。

嘉宾:是有这种情况,因为小型水库,按我们说法都是老百姓,有很多都是当年那个时代,自己组织修建的。

应该说是先天不足,无论在设计上,在施工上,材料上,都还存在着很多因陋就简的这种工程。

\现在国家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件事高度地重视。

专门制定了规划,要求对其中6240座大中和小一型的水库要进行除险加固。

当然你说加固完这6240座水库,其他的还有,我们现在\努力地争取要进行维修、维护,地方政府也都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和物力。

目前我国财政每年在农业生产性投入上将近1500亿元,但是对于地广人多的广大农村来说,仍有困难。

记者:如果是1500亿,这个投到现在的水利设施上来讲,能够吗?嘉宾:够看是什么标准了,\让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达到一个能够足以承载和支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话,我觉得当然还远远是不够的。

记者:云南一个县长问,如果能够有十万口水窖,那就能够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人畜饮水的困难,可是一个水窖概得四千块钱,县里人均年收入是2500元,地方上越是农业县,可能越穷,越出不起这个钱,那怎么办?嘉宾:像这些应该采取国家投入一部分,当地和老百姓也能够积极地投工投劳,民办公助,采取这样的一些方式来加大水窖的建设,小水塘坝的建设等等这些工程。

记者: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重要吗?可能没两天下了雨,这场事又过去了?嘉宾:是。

可能一些人,在灾害来的时候,他觉得这是非干不可,灾害一旦过去,可能还有其他的事更重要。

但是我觉得,为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呢,就是要百事为后事之师,一次为训,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记者:如果在发生灾情之后这种整个救灾的资金,能够在之前投入到水利设施的建设上,会不会更好?嘉宾:那当然更好,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民生水利的投入,是必要的。

嘉宾:但是它复杂在哪儿,它是一种复合系统,它与气象的灾害有很大的关系,和我们的承灾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是你说的年年抗旱,你可能年年都问这个问题,它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股脑地都解决,这个当然是我们一种愿望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根据水利部门的统计,截止到3月26日,西南五省耕地的受旱面积达到9500万亩,全国耕地的受旱面积达到1.14亿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