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酶制剂生产工艺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 46页)

微生物酶制剂生产工艺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 46页)

• 1949年,科学家成功地用液体深层发酵法 生产出了细 菌α-淀粉酶,从此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序幕。
• 1971年,第一次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的主 题就是固定化酶的研制和应用。
• 20世纪70年代后期,酶工程领域又出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
• 1986年,我国科学家利用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生产碱性磷酸 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相继获得成功,为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开辟了新的途径。
糠、豆饼等为辅助原料。经过对原料发酵前处理,在一 定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代谢产酶。固体培 养法比液体培养法产酶量高。同时还具有原料简单、不 易污染、操作简便、酶提取容易、节省能源等优点。
缺点是不便自动化和连续化作业,占地多、劳 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
2) 液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的优点是:占地少、生产量大、
③ 碳氮比
– 在微生物酶生产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是随生产 的酶类、生产菌株的性质和培养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一般蛋白酶 (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 生产采用 碳氮比低的培养基比较有利,例如黑曲霉3.350酸性蛋 白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3.75 %、玉米粉0.625%、鱼粉 0.625%。NH4Cl 1%、CaCl2 0.5%、Na2HP04 0.2%、豆 饼石灰水解液10%组成的培养基;
二、微生物酶的生产技术
二级种子 一级种子 三角瓶种子 斜面菌种
固体发酵 提取酶液


灭菌 接种

浓缩酶液
干燥
酶 粉
空气 压缩 过滤
液体发酵
图 1. 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工艺
• (一)、产酶微生物
生产酶制剂的微生物有丝状真菌、酵母、细菌 3 大类群,主要是用好气菌。几种主要工业酶的菌种和 使用情况如下: 淀粉酶类、蛋白酶、葡糖异构酶、其 他重要工业用酶
• ② 氮源 • 氮是生物体内各种含氮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
核酸等的组成成分。 – 酶制剂生产中的氮源主要有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两种,
常用的有机氮源有:豆饼、花生饼、菜籽饼、鱼粉、蛋 白胨、牛肉膏、酵母膏、多肽、氨基酸等;无机氮源有: (NH4)2SO4、NH4Cl、NH4NO3、(NH4)3P04、尿素等。
件温和和专一性强等特点,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 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生物界中已发现有多 种生物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仅有淀粉酶、蛋 白酶、果胶酶、脂肪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 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十几种。利用微生物生产生 物酶制剂要比从植物瓜果、种子、动物组织中获 得更容易。因为动、植物来源有限,且受季节、 气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仅不受这些因素 的影响,而且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加工提纯 容易、加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充分显示了微生物 生产酶制剂的优越性。
• 在天然培养基中,一般微量元素不必另外加入,但也有一 些例外。如玉米粉、豆粉为碳源时,添加100 ppm Co2+和 Zn2+,放线菌166蛋白酶活力可增加70%-80%。
• ⑤ 生长因子
– 微生物还需一些微量的像维生素一类的物质,才能正 常生长发育,这类物质统称生长因子(或生长素)。其 中包括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嘌呤或嘧啶等。酶制剂 生产中所需的生长因子,大多是由天然原料提供,如 玉米浆、麦芽汁、豆芽汁、酵母膏、麸皮、米糠等。 玉米浆中一般含有生长素32-128mg / mL。
安全可靠 要使用的细胞及其代谢物安全无毒, 不会影响生产人员和环境,也不会对酶的应用 产生其它不良的影响。
2、产酶培养
酶的发酵生产是以获得大量所需的酶为目的。为此, 除了选择性能优良的产酶细胞以外,还必须满足细胞生 长、繁殖和发酵产酶的各种工艺条件,并要根据发酵过 程的变化进行优化控制。
1) 固体培养法 固体培养是以麸皮或米糠为主要原料,另外添加谷
① 碳源
• 碳素是构成菌体成分的主要元素,也是细胞贮藏物质和 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骨架,还是菌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的 主要来源。
• 当前酶制剂生产上使用的菌种大都是只能利用有机碳的 异养型微生物。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农副产品中 如甘薯、麸皮、玉米、米糠等淀粉质原料;二是野生的 如土茯苓、橡子、石蒜等淀粉质原料。
• 近20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的渗入,使酶的定向改造成为可能, 所以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原生质体发展的同时, 酶分子修饰技术、酶的化学合成以及酶的人工合成等方面的 研究,也在积极地开展中,从而使酶工程更加显示出广阔而 诱人的前景。
3、利用微生物提取酶制剂的意义及其优点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高、反应条
才有较好的开发应用价值。高产细胞可以通过筛选、 诱变、或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而获得;容 易培养和管理,要求产酶细胞容易生长繁殖,并且适 应性较强,易于控制,便于管理。
产酶稳定性好 在通常的生产条件下,能够稳定地
用于生产,不易退化。一旦细胞退化,要经过 复壮处理,使其恢复产酶性能。
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发酵完成后,需经分离纯化 过程,才能得到所需的酶,这就要求产酶细胞 适当的 培养基和培养方式进行发酵,使微生物生长繁殖 并合成大量所需的酶,最后将酶分离纯化制成一 定的酶制剂。
任何生物都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成某些酶。但 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用于酶的发酵生产。一般 说来,能用于酶发酵生产的细胞必须具备如下几 个条件:
酶的产量高 优良的产酶细胞首先具有高产的特性,
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酶的主要方法。它主 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酶。发酵法一 般包括固体发酵、液体深层发酵、固定化细胞发酵和 原生质体发酵等多种方式。
化学合成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生产酶的新 技术,目前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内合成的阶段。
(三)、微生物酶制剂生产
• 1.菌种选择 微生物发酵生产酶的方法同其他发酵行业类似,
以上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生产培养基碳氮比的一般规 律,但是由于菌种很多而其性质各异。很难说都是符 合上述规律的。
– 在微生物酶生产过程中,培养基的碳氮比也因培养过 程不同而异。例如种子培养时,为了适应菌体生长繁 殖的需要,要求提供合成细胞蛋白质的氮多些,容易 利用的氮源的比例大些,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比一般要 比发酵培养基低些。发酵时,不同发酵阶段要求的碳 氮比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枯草杆菌BF-7658生产α - 淀粉酶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前期要求培养基的碳氮比 适当降低,以利菌体生长繁殖,发酵中后期要求培养 基的碳氮比适当提高,以促进淀粉酶的生成。
– 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酶的最适温度随着菌种和酶的性质不同而异, 生长繁殖和产酶的最适温度往往不一致。一般细菌为37 ℃,霉 菌和放线菌为28-30 ℃,一些嗜热微生物需在40~50 ℃下生长繁 殖,如红曲霉生长温度35-37℃,而生产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 ℃。
2、微生物酶生产发展概况
• 1894年,日本科学家首次从米曲霉中提炼出淀粉酶, 并将淀粉酶用作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从而开创了人 类有目的地生产和应用酶制剂的先例。
• 1911年,美国科学家从木瓜中提取出木瓜蛋白酶,并 将木瓜蛋白酶用于除去啤酒中的蛋白质浑浊物。此后, 酶制剂 的生产和应用就逐步发展起
利用微生物产酶的优点是: (1) 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菌种 多样。 (2) 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别是胞外酶。 (3) 微生物培养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4) 可以采用微电脑等新技术,控制酶发酵生产过程, 生产可连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 (5) 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选育菌种、增加酶产率和开发新酶种。
④ 无机盐
– 微生物酶生产和其他微生物产品生产一样,培养基中需要有 磷酸盐及硫、钾、钠、钙、镁等元素存在。在酶生产中常以 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等磷酸盐作为磷源,以硫酸镁为硫 源和镁源。钙离子对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活 性有十分重要的稳定作用,例如在无Ca2+存在时灰色链霉菌 中性蛋白酶只在pH7-7.5很小范围内稳定,当有Ca2+存在时 稳定pH范围可以扩大到5-7。钠离子有控制细胞渗透压使酶 产量增加的作用,酶生产的培养基中有时以磷酸氢二钠及硝 酸钠等形式加入,例如米曲霉α -淀粉酶生产,添加适量的 硝酸钠以促进酶生产。
微生物酶制剂生产工艺及其在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目录
微生物酶制剂的简介
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 技术
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 工业中的应用
一、简介
1、定义 酶制剂是指从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特性的
一类物质,酶制剂主要作用是催化食品加工 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改进食品加工方法。 是一类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 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微生物酶制剂就是从 微生物中提取的蛋白质。
适合机械化作业、发酵条件容易控制、不易污 染,还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其培养方法有分 批培养、流加培养和连续培养三种,其中前两 种培养法广为应用,后者因污染和变异等关键 性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应用受到限制。
3) 产酶条件的控制 (1)培养基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发酵产酶 的原料,主要是碳源、氮源,其次是无机盐、 生长因子和产酶促进剂等。
– 不同的细胞对各种氮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应根据 要求进行选择和配制。一般来说,动物细胞要求 有机氮,植物细胞主要要求无机氮。多数情况下 将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 效果。例如黑曲霉酸性蛋白酶生产,只用铵盐或 硝酸盐为氮源时,酶产量仅为有胨时的30%。只用 有机氮源而不用无机氮源时产量也低,故一般除 使用高浓度有机氮源外尚需添加1%~3%的无机氮源。
• (二)、酶的生产方法

酶的生产是指经过预先设计,并且通过人工控制而
获得所需要的酶的过程。概括地说,酶的生产方法有
提取法、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
提取法是最早采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方法。它 采用各种技术,直接从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细胞或组织 中将酶提取出来。提取法虽简单易行,但必须要有充 足的原材料,这就使提取法的广泛应用受到了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