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冠心病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前列,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各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和方法充斥着各种媒体和广告,那么冠心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呢?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搴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本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但少数年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虽不严重,甚至没有发生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病,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的增高,发病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也有一些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虽较严重,并不一定都有胸痛、心悸等冠心病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但值得警惕的是,冠心病现在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良生活习惯和不合理饮食结构、各种危险因素同样威胁着年轻人,使冠心病发病年轻化。
不少年轻人常吃油炸食品和“洋快餐”,摄入过量的脂肪和高胆固醇,10岁小孩的动脉上就可能出现脂肪沉淀。
另外,青年人学习工作压力大,常熬夜,生活无规律,加上喝酒、抽烟,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外,很多人出入有汽车、上楼有电梯,缺乏运动,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的年轻人也日渐增多,进一步增加了患冠心病的危险。
(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绝经后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发病率开始上升。
(3)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少、遗传、吸烟等是冠心病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
冠心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猝死: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突然死亡,多为心肌缺血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2)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常在休息、夜间睡眠时发生,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
(3)心肌梗塞:心肌梗死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管腔所致,患者此时感到长时间(超过半小时)剧烈胸痛,还可发生血压下降和伴随严重的心律失常。
(4)缺血性心肌病(5)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时或负荷试验心电图有心肌缺血的证据,或心肌核素扫描(ECT)有心肌灌注不足的表现。
如何诊断冠心病?现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日臻完善。
最早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变化来诊断冠心病。
近年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检查、PETCT、冠状动脉造影等,逐渐运用于各级医院对冠心病的诊断中。
(1)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诊断非常重要。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费用少,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但部分病人心电图可无异常表现,或很难捕捉到发病时的心电图变化,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负荷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
许多冠心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
但运动后由于冠脉狭窄、冠脉血流储备减少,就会出现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症状,这时可以过运动试验,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
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后的心功能评价也有重要意义。
(4)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此技术于1947年由美国医生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
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图信号,可提高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并且出现时间可与病人的活动与症状相对应,因而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中。
(5)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上根据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等升高和动态变化可明确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6) 心脏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检查手段之一。
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7)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
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
诊断冠心病的手段众多,具体选用哪些方法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
冠心病的治疗选择: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药物、外科搭桥术和介入疗法三种手段。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方法,这三种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因为冠心病患者个体差异很大,要根据患者病情和心功能情况、冠脉病变和血管的情况及全身情况来综合考虑。
治疗冠心病的药物非常丰富,正确适时地使用药物有助于缓解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在紧急情况时可赢得抢救时间。
治疗冠心病有肯定疗效的药物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硝酸酯类:其中包括速效制剂如硝酸甘油,即“三硝”;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如消心痛,还有作用时间更长的缓释制剂如德脉宁、欣康等。
前者用于心绞痛突然发作,方法是将一片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含化,一般1—2分钟即可使心绞痛缓解;后者每次口服二片(10mg),每日3—4次,可以持续发挥预防心绞痛的作用,缓释制剂则一日服用一至两次。
第二类是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药物有心痛定、地尔硫卓等,长效制剂如拜新同、波依定等。
此类药物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合并有心绞痛的患者。
第三类是β—受体阻断剂:常用的药物有心得安,倍他乐克等。
它们除减少心肌耗氧量外,还有明显的减慢心率的作用。
因此,如病人发作心绞痛同时合并心率快,适用此类药治疗。
倍他乐克一般每次口服25mg,每日二次。
第四类是他汀类降脂药物,除降低血脂外,有稳定冠脉斑块,抗动脉硬化,减少心血管事件作用,因此常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
第五类是抗血小板药物,常用阿斯匹林肠溶片,可预防冠脉血栓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作用,已广泛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为血瘀、痰阻、阳虚等症,所以应用活血化瘀、开胸祛痰方法治疗,常用的中成药有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等。
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但常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需要说明的是药物治疗仅能改善症状,不能畅通血管,适合病情较轻或冠脉病变过于弥漫已失去手术机会的终末期病人。
外科搭桥能重建冠脉血管,使血流畅通,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远期疗效,但创伤大,病人恢复期长,对合并肺、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和高龄患者风险高。
冠脉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性强,适应范围不断拓宽,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已成为现代冠心病治疗主要技术之一。
全世界每年的冠脉介入治疗达200万例以上。
中国目前每年约十万余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防治措施和大多数疾病一样,让人生畏的冠心病也是可防可治的。
冠心病的所有防治措施均是针对危险因素的防治对策,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能指望神丹妙药和什么特效药物或保健品。
冠心病的防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改良生活方式①戒烟限酒:有研究表明少量饮酒可增加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吸烟是冠心病的罪魁祸首,绝对应有毅力戒烟。
②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
40岁以上尤其预防发胖。
人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正常范围20-24。
超过正常标准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限制酒、糖的摄入。
提倡饮食清淡,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食物(如豆类制品)。
尽量以植物油为食用油。
已确诊患有冠心病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③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体育活动量应根据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
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强作剧烈活动,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对中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一小时,可分次进行)、保健操、打太极拳。
可以根据心率掌握活动量,使心率达到(220-年龄)× 80 %为度。
④心理平衡: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⑤另外还要注意“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
三个半分钟指夜间醒来应先静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再双下肢下垂半分钟,然后下地活动,就无心肌缺血危险,因为心脏病发作常常在夜间和晨起床时。
三个半小时是指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时,晚餐后步行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则冠心病死亡率下降30%。
2、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①高血压病:所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至少要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
肾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②高脂血症:血脂治疗一般以低密度脂蛋白(LDL-C)为治疗目标。
无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LDL治疗目标为<4.1mmoL/L。
无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LDL治疗目标为<3.4mmoL/L。
有冠心病,治疗目标为<2.6mmoL/L。
③糖尿病:空腹血糖应≤6.1mm0L/L。
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
糖尿病患者应更加重视餐后血糖浓度。
3 、对已有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病患者,应预防再次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防治措施可大致概括为“ABCDE”:“A”是指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物治疗;“B”是指β受体阻滞剂和监测、控制血压;“C”是指降脂治疗和禁烟;“D”指的是合理膳食和糖尿病治疗;“E”指的是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
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最大限度为心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