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豪斯的历史贡献

包豪斯的历史贡献

包豪斯的历史贡献
包豪斯的历史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

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

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

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包豪斯被迫解散后,包豪斯的设计家们纷纷流亡法国、瑞士、英国,而大部分去了美国。

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到了美国。

如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此后,布鲁耶投奔格罗皮乌斯并在美国执行建筑业务,米斯·凡·德洛暂居德国,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

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

巴耶在纽约任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

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

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

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

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

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4年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他们既能认清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一个具有人类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

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

”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样,事实上,包豪斯在调和“人”与“人为环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

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

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了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

师生的作品吸引了欧洲著名的
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

当时,格罗佩乌斯作了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

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了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

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性质。

教学不再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包豪斯与中国设计界的关系非常独特,因为它已不是包豪斯在中国的简单移植,而是演变成中国设计界在20世纪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设计水平的自觉努力。

”中国文联副主席、清华美院名誉院长冯远在开幕式上说。

该展览共分“包豪斯的真相”“乌尔姆的继承和批判”“包豪斯在美国”“中国与包豪斯”“在东亚: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五部分,基本梳理了包豪斯的发展脉络及其对全球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就包豪斯早期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早期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

他们在回国后主要从事美术创作和工艺美术实践,如陈之佛、庞薰琴、雷圭元和郑可等。

上世纪40年代是世界设计的黄金期,也是包豪斯的全盛时代,当时中国正处在极度贫困和混乱的内战中,直到80年代推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之后,设计行业才逐步得到发展。

此后,中国的设计艺术学科体系逐渐改变了“工艺美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包豪斯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成果开始被关注并被介绍到艺术院校中。

这也被看作是现代中国设计艺术发展的新开端。

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艺术领域在实践中开始运用包豪斯的理念,并更多地运用国外的其他现代设计手段,造成了一种蓬勃而混杂的局面:一些设计艺术家和建筑师将“装饰”与“设计”对立起来,把“无装饰”与“反装饰”当做“现代设计”并打上了包豪斯的旗号。

这分明是对包豪斯理念的断章取义。

北京大学博士生祝帅认为,中国的包豪斯研究真正进入综合批判、创新和反思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自觉思考中国艺术和设计教育问题,是21世纪之后的事情,这也体现了艺术、设计、人文和建筑等领域学者的合力。

要学真正的包豪斯
“‘包豪斯’在中国,很多时候像一块已经很遥远的圣地,在需要的时候,被稔熟而又漫不经心地提一下,然后又轻轻地放过一边,‘包豪斯’一词充斥在各类设计专业考试的名词解释中,没人会说自己不知道‘包豪斯’……”“90年:包豪斯道路”展览前言中如是写道。

对于当下的设计和设计教育来说,“包豪斯”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斯蒂芬·利特尔所著的《流派:艺术卷》一书中,并没有把包豪斯仅仅定位为一所建筑和设计学校,也没有把它描述成某种主义或者学派,而是称之为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潘公凯称,中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设有设计专业,其中800多所得到了教育部的评估认可,每个学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平均超过2000人,但是人才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实力的增强。

“中国的现代设计在近10年中的发展是爆炸性的,但在制造业生产链条当中,设计所占的是中间最低的一段。

总体看,中国的设计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同时,中国设计经常面对“使用西方语汇就被视作抄袭,而使用东方传统语汇则被视作卖弄中国概念”的困境。

创新力不足让人们对中国设计常常失望。

柳冠中表示,虽然中国的设计师经常自诩创作风格来自包豪斯,但很多人恰恰在违背包豪斯精神,只是在搞形式游戏。

“国内的设计被空洞化了、表面化了、边缘化了,最可怕的是艺术化了,只追求好看。

”柳冠中认为,包豪斯不是形式游戏,它在解决本质问题,在思考艺术和设计的规律和本质。

柳冠中指出,将设计关在美术的圈子里,美其名曰为“大美术”,但两者却根本不同。

“设计是综合的艺术,它需要美术、技术和对人的研究的支撑,但国内对人的研究还基本没有开始,艺术家眼中只有自我。

很多设计者一味求新、求奇、求怪,这样根本不可能学到包豪斯。


柳冠中表示,目前设计界流行的“三大构成”绝不是包豪斯的本质,而我们却把它奉为经典。

“包豪斯不是形式游戏。

这个展览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们真正看看包豪斯是什么,他们说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


包豪斯的代表作品
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涉及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但是他们高贵、雅致,以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时代性,他认为今天的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新材料,即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当代世界最流行的一种风格。

密斯严谨的逻辑思维使他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

它的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

一是在结构上,即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讲究结构逻辑,使之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建筑空间。

一方面是在建设艺术造型上,净化建造形式,使之成为不具有任何多余东西,只是由直线,直角,长方形与长方体组成的几何构型图, 加上精确与严谨的施工,选材与对材料颜色,质感与纹路的精心暴露,使造型显得更加明晰精致纯净与高贵,具有百看不厌的形式美。

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上有以下特点:用围合的多少形成空间的导向
那么具体来说为:1.钢材的使用;2.玻璃的使用;3.以上两者结合。

设计美学作业
班级:木设092
学号:2009012554
姓名:王可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