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家拳、外家拳等拳种介绍.

内家拳、外家拳等拳种介绍.

中华武术内家拳、外家拳等拳种介绍 2008-11-1 7:23:49 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进入【秦楚论坛】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

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殥,八殥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位的应用。

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

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南拳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

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

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

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

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

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

蔡李佛拳“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

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

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

“蔡李佛拳”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

不过,这个蔡不是指当年广东省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的“蔡”。

五大名拳的创始人,是福建省少林寺至善禅师的高徒。

那个“蔡”是指广东番禺县人蔡展光。

而蔡李佛拳的“蔡”,却是指广东省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另外,“佛”也不是指当代还流传的南拳“佛家”的“佛”,而只是用来代表独杖和尚拳法的。

蔡李佛拳的创始人是陈享。

陈享创编的蔡李佛拳共四十九套,高级拳二十九套。

高级拳的套路分别以龙、蛇、虎、豹、鹤、象、马、猴、彪等命名的共十套,还有龙虎拳、虎豹拳、五形拳、十形拳、独脚拳、佛掌以及带有“八卦”两字套路等。

在手法内容上,高、中、初级拳均含三家手法,而其中初级拳又以李家拳手法为主。

在蔡李佛的高级拳中,有一套叫“白模拳”的,是陈享主要模仿白玉峰拳法进行创编的。

武当太极拳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济,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

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炼功法。

五祖拳南拳流派之一。

相传为福建晋江人蔡玉明所创。

因综合了白鹤、行者(猴)、达尊、罗汉、太祖五种拳派的技法,故名。

五祖拳属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威猛激烈,以柔克刚,包涵内家拳的很多技击法和内功修炼法。

该拳套路多达两百余套,空拳、长短兵自成系统,小套仅有十数步,大套多达一百多技手。

无论大小套,五行蕴中,左右相维,攻守相续,内外兼修,步稳身正,出拳时,欲发先收,常用摇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势。

亦有发声,以声助力。

该拳特点脚马夹束稳固,前轻后重,进如脱兔,退如蹲虎;技手简约严谨,一阴一阳,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

下盘坚牢,落地生根,脚法缠绊细腻,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

行气发力,丹田为灶,起于腰胯,节节相催,内气和技法都讲究吞吐沉浮。

器械以棍术最为著名。

三节棍古代兵器,三节棍属武术软器械之一。

它由三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连接而成,又称“三节鞭”。

三节棍全长等于习者直立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高度,而民间武师的三节棍有“伸开一丈”之说。

因而放开使用如同长器械一般,可作远距离击打。

折叠则是一短棍,约同臂长,携带十分方便,常作自卫防身的随身之物。

三节棍的使用方法有劈、抡、摔、打、盖、扫、截等。

要求演练时棍法、步法、手法、腿法及身法紧密协调配合。

三节棍的特点是快速灵活,变幻多端,刚劲有力,招法奇特。

地躺拳地躺拳之动作以摔跌为主,有“九滚十八跌”和“就地十八滚”之称,故名地躺拳。

沧州地躺拳,据传,系秘宗拳法。

于沧之首传者孙通,所授称秘宗地躺拳。

后经发展改进,自成一体。

孙传静海县吕铜锤;吕传周达;周传周五、赵卯;周、赵传青县黄显贵等;黄等传周连甲、黄凤山、杨锦榜、褚玉通等,杨传胡广明等。

沧州郊区等地亦有些人习练此拳,但传系不清。

明戚继光《拳经》曾云:“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跃张之跌”,即指此拳。

此拳风格独特,扑跌翻滚,衔接严谨,巧妙自然,起伏灵敏,快速奔放,时而潇洒优美,时而扣人心弦,既有较高欣赏价值,又具明显技击技术。

此拳法善用腿,以踹、蹬、剪、扫、勾、撩、踢、绊为主。

其主要技法有:翻身楔、枪背、绞剪、前滚翻、后滚翻、刺剑、飞绞剪、鲤鱼打挺、扑虎、栽碑、盘根跌、扑地蹦、头翻、手翻、空翻、乌龙绞柱等。

通臂拳通臂拳亦称通背拳、通备拳、属长拳类。

明末学者黄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

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

说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经流行。

此拳的源流还有将创拳时间向前推移的说法: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即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

司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白猿通臂”等拳套。

通臂拳是模仿猿猴运臂的动作和特点,结合武术招法创编而成的。

明代流传的武术歌诀,就有“柔太极,走八卦,打通臂和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之说。

近现代传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挂通臂”三种。

红拳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

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

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放炮”、“十大响”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

红拳以“撑斩为母”,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

红拳是陕西地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

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

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

“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八卦掌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

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武当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

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致,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

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 (约1813年~1882年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

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

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

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

咏春拳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

此拳初传于福建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

此拳主要手形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

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

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

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黏、摸、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凭借手上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查拳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

据查拳拳谱和历代继承人相传,明朝西域回民查尚义为抗击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应征到内地,行至山东冠县因病疗养,当地百姓对这位爱国义士爱戴尊敬,精心护理,他病愈后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恩情,遂将周身武艺留传给冠县一代人民。

从此,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查尚义(查密尔)所传身法武拳命名为“查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