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要点:1. 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2. 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3. 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

教学目的: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1、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第一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_ 。

(信达雅)第二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一)总体分五步: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调整至答卷(二)分步解析: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

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这一步是关键,翻译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

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

在这一步中,要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

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有下面的方法:1、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如:缧绁)2、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

即以文言本字为核心,多组几个相关的词。

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词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

(如:公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其中“择”字的解释可以结合句意,参照下文的“除”字来翻。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

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

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①主谓倒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⑤省略句⑥被动句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卷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

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一)“留”字诀翻译下面一个句子: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译文:(二)“换”字诀翻译下面一个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译文: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三)“删”字诀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译文: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四)“补”字诀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文: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①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②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五)“调”字诀翻译下面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②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译文: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文: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文:四、文言文翻译常犯的错误:(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

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

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1.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

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

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2.该译词语被“遗忘”。

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

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1.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倒装句式不调整。

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

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五、识记《文言文句子翻译歌》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带回原文,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六、练习:阅读下列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1)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说符》)译文:(1)(2)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译文:(1)(2)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选自刘向《说苑》)译文:(1)(2)4.(1)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2)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译文:(1)(2)5.魏文侯问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1)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