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反歧视讲稿
4
《美国传统词典》的定 义是:‚差别待遇。不考 虑个人优点,而以等级或 种类为根据加以区别,表 现出偏爱或偏见。‛
5
歧视 : 简单讲就是不平等地看待。
6
• 性别歧视 • 地域歧视
• 疾病歧视
• 民族歧视
• 生理歧视
• 就业歧视 • 经济歧视 • 其他
7
二、艾滋病的歧视
8
为什么感染HIV的人遭受歧 视的对待?
温家宝总理在署名文章中指出,“通过广 泛的宣传教育…… 使全社会正确对待艾滋病 感染者和患者,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不歧视 他们”。
36
吴仪副总理亲赴 河南,深入艾滋 病流行严重乡村 和艾滋病病人家 庭,视察艾滋病 防治工作。
吴仪副总理在“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动员 社会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患者”。“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 防治意识,消除社会恐惧和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守法 意识” 。
44
法律法规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 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 进行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5
政策--“四免一关怀”
Policy – Four Frees and One Care
39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六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法 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五)故意泄 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 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 资料的……‖,其负有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 人将被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如警告、降级、 撤职、开除等。
40
10
艾滋病的特点
1、没有疫苗预防 2、没有治愈的药物
1、2
歧视
11
艾滋病流行的流行由由高危人群开始,传播
到一般人群
12
人们普遍认为 HIV/AIDS 与已经存在的遭歧视的行为联系紧密, 如性乱行为、吸毒行为、同性性行为等; 认为感染者和病人应当对疾病的流行负责; 传统观点认为感染HIV是因为行为不检点或所致, 感染结局是对其行为的一种惩罚,是罪有应得; 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总结: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而将HIV的传播与流行 归罪于感染HIV的人,对疾病的畏惧转变为对患疾 病的人的畏惧。
13
歧视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政策和法律---如限制人身自由的政策; 社会制度---如教育、就业、卫生保健; 社区和家庭反应---如孤立排斥HIV感染者; 个人反应—包括歧视和被歧视。
14
歧视表现实例
雇主要求应聘者进行HIV检测 HIV/AIDS阳性的妇女被自己的丈夫遗弃,没有得到应得的 财产 准许开展未经被检测者同意的HIV检测 禁止HIV阳性的人结婚 医院拒绝接受HIV阳性的人 医院/诊所拒绝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治疗 感染HIV或被怀疑感染HIV的人丧失晋升的机会,甚至失去工 作 感染HIV或被怀疑感染HIV的人无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感染HIV或被怀疑感染HIV的人不能参加或享受医疗保险 感染HIV或被怀疑感染HIV的人被限制使用公共设施 15 。。。。。。。
家庭/社区 信任与支持 工作场所 提供就业机会,医疗保险 卫生保健组织 提供有关信息,检测,预防性 与治疗性服务 宗教团体 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大众传媒 信息/态度/信念 法律/社会政策 人权
22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来中国与艾 滋病人进行座谈,并同他们握手。2003年 11月10日,国际防治艾滋病基金会主席、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参加清华大学AIDS 与SARS国际研讨会时,邀请我国第一位公 开姓名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宋鹏飞上主席 台,并主动同他握手和拥抱。全世界的观 众都看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克林顿 曾经在尼日利亚也和一位艾滋病患者朋友 进行过拥抱。
27
以往媒体更多的是报道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提倡社会对艾 滋病人的关怀,并且大力宣传了艾滋病的传播只有三个途径:同艾 滋病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接受了被艾滋病污染的血液,被 感染的母亲传染给所生的婴儿。在积极灌输与艾滋病人的正常交往 是安全的这一观点的同时,我们忽略了对与艾滋病人密切相关人群 的关注,导致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已经扩大到病人的子女。这些孤儿 原本就已很不幸了,如果他们知道这次夏令营遇到的种种尴尬,体 会到社会对他们的歧视,这对幼小的心灵是多大的伤害啊! 我国第一个为因父母患艾滋病致孤儿童举办的夏令营,充分体 现了国家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关爱,对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视。 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尴尬,是组织者始料不及的。当然,这固然 有对艾滋病理解得不够全面的原因,但我想更大的原因在于社会对 艾滋病的宽容度不够,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已经是错误了,对艾滋病 人健康子女的歧视更是错上加错。
18
歧视产生的影响
• 不愿意检测
• 继续传播
• 报复和仇视 • 其他
19
在这里,歧视不仅构成了对传染病感 染者和患者基本权利的侵犯,而且由此可 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心态和报复心 理。2003年4月21日,艾滋病患者李志星就 因不堪忍受邻居及家人的冷淡和歧视,先 后杀害了邻居8人,酿成了惨案。
无知和恐惧。这是我们的媒体最初一边倒的片面
宣传的后遗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批判 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媒体把性行为接触感 染说成是艾滋病传播的首要原因;为了防止卖淫 嫖娼和婚外性行为蔓延,媒体又对艾滋病的危害
做了恐怖性的宣传。于是,人们谈‚艾‛色变,
见‚艾‛远之,因此感染了艾滋病的人就受到了 社会的严重歧视。
使感染者和有危险行为的人不愿寻求检测,获取 知识和信息; 降低了感染者告之有可能被传播对象其感染状况 的主动性,降低寻求治疗措施和采取安全行为的 主动性; 降低了感染者参与艾滋病预防活动的主动性---而 他们的参与对预防控制艾滋病是至关重要的! 为预防工作带来严重障碍:政策法律制定、政府 参与、各部门配合,经费支持、甚至有效干预措 施的实施—如安全套推广、针具交换、IEC等等 限制了治疗护理的工作的发展。
为什么说歧视与控制艾 滋病有联系?
• 客观现实:双重流行 • 相互作用:对艾滋病控制产生了影响
16
双重流行
• 艾滋病的流行伴随着与艾滋病相关的耻辱 与歧视的流行。
“HIV/AIDS的流行分三个阶段:HIV流行,艾滋病的 流行以及耻辱歧视和对感染HIV的人拒绝的流 行。?‛
17
歧视对HIV控制的影响
9
艾滋病的发现:
1981年6月5日美国出版的“发病率、死亡 率周报”报导美国洛杉矶5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 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30日又报导同性恋中 发现26例卡波济氏肉瘤患者,这些病例的出现 仅见于免疫缺陷的病人,而且很少发现。这些 病例的出现预示着另一种新的疾病开始流行。 故1982年这这种新的疾病命名为“艾滋病”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 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 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42
法律法规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 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 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 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28
反歧视的宣传
• 沉默就是死亡-----泰国、安南
• 正面、科学、合理
29
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过程
30
31
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技术型医生‛,而不 大注重培养‚人文型医生‛。提倡‚现代医学模式‛,就 是医学将由传统的生理解剖、生理病理的诊治技术,拓展 为对于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 因素的全面关注。以性病、艾滋病为例,怀疑自己发生了 性病或艾滋病感染的人为什么不能坦然的及时去检测?被 检测出阳性结果以后能不能说服动员性伴也去检测?能不 能一边配合医生的医疗,一边自觉地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控制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就需要我们的医生不是就病治病,而需要以现代医学模 式给患者以细致到位的心理支持和疏导。虽然医生不可能 去消除某些社会因素,但至少可以给患者一个正视自己的 疾病,进而纠正自己的心态的就医环境。
43
法律法规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八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 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 病。
2014年性病艾滋病知识及反 歧视宣传培训
马鞍山阳光妇产医院 2014年7月15日
1
艾滋病与反歧视
2
一、什么是歧视
3
歧视的定义
按照美国学者夏普的定义,‚所谓歧视, 不是以能力、贡献等为依据,而是以诸如身 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 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区别的对待’, 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 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 成一种不公正的的社会现象‛。
20
如何减少歧视
社会名流、政治人物应当在公开场所谴责 针对HIV/AIDS的歧视 对已发生的侵犯人权的歧视行为和做法政 府部门应当展开调查,并公开处理 鼓励社会支持团体开展工作,并尽力为感 染者和病人获取赔偿 确保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社会上每个 人都可以得到
21
减少歧视干预工作的几个方面
32
我国的消除艾滋病歧视行动
33
消除歧视的策略
• • • • 政治承诺 领导人率先垂范 法律法规 明确反歧视条款 国家政策 造就关爱之基础 宣传和动员 创造善待感染者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