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论文

从近代中俄关系看未来两国关系
这一学期,修了王老师的《中俄关系史》,感觉受益匪浅。

通过这门课,我了解到了很多中俄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俄之间从开始有联系至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好未来。

而我,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及各方面掌握的信息,在这里对中俄今后的发展走向做一个展望。

俄国,一个与我国相依相邻,给过我们很多的帮助,也给过我们很大的伤害的国家。

历史之所以残酷,就是因为它的不可改变性,不管你对历史中的某件事有过多少种好的假设,但结果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过去的历史我们不可改变,但未来的历史却可以把握。

中俄两国目前拥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从十七世纪末期两国有交往至今,可谓风云变幻的400年。

从1689年签定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到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终于又回到了一个全面合作与全面交往的时期。

中国与俄国,虽不能说是唇齿之交,但谁也不能否认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就从近代两国的交往来说,自1897年“东省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地有大批俄罗斯工程技术人员及家属工作和生活在中国,其数量仅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为40余万人。

仅以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由于该市地处铁路枢纽位置,云集了俄罗斯社会各方面人才,因而它“在两个伟大的文明—俄罗斯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相互丰富和互相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客观评价此间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各项活动,在我们强调其损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同时,不可否认其对中国东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俄两国人民在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俄罗斯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让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20世纪二三时年代,正是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努力下,一大批苏俄文学的经典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斯陀耶夫斯基对受过文化教育的中国人来讲,的确耳熟能详,而且部分经典著作直到今天,仍是中国中学和高校的必修教材。

抗日战争期间,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伟大的苏联那样,无论在道义上,还是物资上援助过中国。

在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苏联就已经向中国政府提供了的近两亿美元的军事贷款,“七七”爆发事变后,苏联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法律基础,加大了对中国的各项援助力度,大批苏联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仅1939年至1942年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的数量高达五千多人,在阿拉木图-哈密交通线上昼夜行进着五千量载重卡车,向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国运送着急需的军用物资。

一批苏联飞行自愿者牺牲在中国的领空,他们的名字不仅镌刻在武汉苏联飞行志愿队烈士陵园中高达8米的纪念碑上,也应该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1945年8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的《友好同盟条约》,虽然是以中国牺牲外蒙古的主权为代价,换得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但毕竟是苏联帮助中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了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的抗日战争,推翻了“日伪”政权对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殖民统治。

1949年10月2日,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率先承认襁褓中的新中国政权,继而于1950年2月14日与新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该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对中苏双方而言,不仅是一个军事同盟,更是一个政治同盟。

该同盟
不仅为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东山再起,以及日本或其它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之相勾结的国家对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侵略,更是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友好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50年代的中苏友谊史,令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至今所难忘,也使许多俄罗斯民众所常常提及。

正是有了中苏友好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近一万名中国青年学子在苏联高等院校学习文化知识,以此报效祖国,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有156个工业项目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工建设。

正是有了中苏之间的伟大友谊,苏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派遣了超出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大批专家。

正如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薄一波等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所记录的那样,苏联人民在50年代对中国的援助是真诚的;正是有了苏联的技术援助,才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自己的汽车、飞机和坦克的历史。

苏联在20世界50年代对华的经济援助的不仅帮助中国提前实现了工业化改造,更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中苏两国在后来的时间里,因意识形态的分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因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甚至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交往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太多,从国家领导人到本国的国家利益及国际大环境,作为一个国家,肯定首先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中俄关系得以在1989年实现正常化,中俄两国在经过20多年的分歧后,终于又走在了一起。

中俄两国又开始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俄罗斯年”、“中国年”活动的展开,中国黑瞎子岛主权的回归,Su-27战机销售协议的签订......一件又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最终又把两国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中俄两国人民终于达成共识,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不能阻挡两国交往的坚实脚步。

中俄两国只有坚定不移的站在一起,才能在现在新的世界格局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400年的中俄关系史,我们之间有过伤害,但更多的是友谊的越来越深!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史,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的站在一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远亲不如近邻,当前的国际局势依旧很复杂,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强权政治依旧横行,我们两国既为邻邦,就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这是我们两国新的历史机遇,也是两国人民的殷切期望。

只要中俄两国能携手共进,相信,这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无比辉煌的国家,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创造新的辉煌!
校园卡号
2010年6月2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