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摄像的经过
二、双人对话场面
• 在轴线规则的实际应用中,双人对话场面相对简单, 同时,双人对话场面中轴线的使用也是其他更复杂情 况的基础。
1.三角形原理
• 场景中两个中心演员之间的关系轴线是以他们相互视 线的定向为基础的。
A B
1
3
2
三角形原理位置图
三角形原理位置图
• 通过上图很容易发现,在关系线的一侧可以有三个顶 端位置,这三个顶端构成一个底边与关系线平行的三 角形。主镜头中摄影机的视点在三角形的顶端角上。 三角形摄影机布局原理基本规则,就是选择关系线的 一侧并保持在那一侧。其主要优点是演员各自处在画 面固定的一侧,每个镜头中都是演员A在左侧,B在右 侧。
对话场面分镜头技巧
1.一场戏如何开始 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案使一场戏顺利开始: (1)利用空镜头。 (2)让主人公们依次入画的方法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对于想要加快节奏 的影片可以采用一个折中的方法,即影片开始时一个演员已经出现在画 面中,然后其他演员进入画面,在他身边停下开始交谈。 (3)为了自然地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戏剧中心,还可以摇摄或跟拍其中一 个演员或两个演员,直到他们停下来。 (4)从一个没有人物的地方开始运动,直到镜头结束才将镜头推向谈话 的主体。
四、间歇
• 为了解决静态的长对话镜头带来的枯燥,我们要在对 话中插入视觉间歇。 • 视觉上的顿歇指的是:表现与这场戏有关、但又不影 响高潮的内容的某种东西。
五、时间的压缩
• 有些情景中,为了正确表达所发生的事需要保持长时 间的对话。 • 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个解决办法:压缩对话场面的时间 过程,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时间。 • 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谈话的内容,在单位时间内放送更 多的信息,提高影片的可看性。
2.多条轴线的处理方法
• 当三人人物呈三角形排列会形成多条轴线。处理多条轴线时可以采用内 /外反拍的方法,先利用一个外围镜头表现出三个人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将摄影机放在三个人的中心位置依次拍摄三个人的单人镜头,这样 就能够清晰地表现对话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B
A
B
A
2
C 1
C
五、四人或多人的对话场面
(1).总角度由全景来完成,决定了其他中近景的大致 方向。无论总角度在什么位置,它必须是一个全景镜 头,只有全景镜头能够充分说明参与对话的任务关系 以及这些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2).总角度的选定要受到景和光线的制约。 (3).总角度的选择受到演员调度的制约。
3.双人对话的典型机位
• 在按照轴线的方法表现双人对话时,通常会出现9个比较典型 的机位。其中各个机位拍摄出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 由“三角形”原理形成的9个机位
二、轴线的变化
• 解决使对话本身冗长而单调的轴线的方法就是跃轴。 •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跃轴方法: (1)利用第三者的介入跃轴。 (2)利用空镜头改变轴线。 (3)利用摄影机移动过轴线。 (4)利用齐轴镜头过轴。
三、反应镜头
• 反应镜头在对话进行的时候,就是随着剧情的展开, 观众需要知道听众对谈话的反馈。 • 特点:有效地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加强谈话的节奏, 同时,谈话的互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
运动轴线
一、运动轴线基本概念 运动轴线指运动物体和其目标之间的假想线,由被摄 对象的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 利用运动轴线的原理可以将一个连贯的动作分切成若 干片段,同时保持运动的连续性。
二、运动的分切
1.运动分切的基本规则 在考虑运动分切的时候要考虑分切的数量。分切的数量指一 个连贯的运动用多少个镜头去表现。 运动分切的效果还依赖于分切点的选择。 分切的三个基本规则: (1)位置的匹配。 (2)运动的匹配。 (3)视线的匹配。
其次,就是通过“移”、“跟”等拍摄技艺来跟随拍摄主 体 一起运动,表现主体动态的拍摄方法。
E
变 焦 控 制
自动变焦(AF)
手动变焦(MF)
推
近
拍
照
焦距由短变长,主体景深逐渐变小,焦点稍有偏差图像效果就 会松散或虚化,必须精确聚焦,确保焦点落“实”。
拉
远
拍
摄
焦距由长变短,在“拉”开的过程中,画面逐渐呈现整体形象,
A 1 B 2 D C
(2)围桌而坐的人
• 利用内/外反拍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处理剧本中这类场景.和三人对话一样, 我们需要一个外围镜头来表现场景中所有的谈话参与者.然后可以将摄影 机放置于人们的中间,分别给想要表现的角色单独镜头.
B
3
A
2
1
(3)一个演讲者面对一群人
• 当一个人面对群众的时候,他和群众可能形成两种形体关系: 或者在群众的对面,或者在群众中间.
2)持机姿势
立姿、蹲姿、跪姿、坐姿
持机形式上有:扛式、托式、抱式、举式、拎式等
B
摄
像
构
图
摄像构图的意义
摄像人员在拍摄画面时,要根据剧本的要求,努力寻找到较为完美的画面
形象结构和最佳的画面效果。摄像构图贯穿摄像人员拍摄所有镜头的全过程。
什么是“摄像构图”?
广义:指摄像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 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即指画面的布局与构成。指在一定的 画幅格式中筛选 对象、组织对象、处理好对象的方位、运动方向,以 及线条、色调等造型因素。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艺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总角度
• 在三角形原理位置图中,仔细观察三个机位发现,这 三个机位都构成双人镜头。在表现对话的过程中,通 常会从这三个机位中挑选出一个,作为一个场景总的 拍摄方向,为了保持空间关系的完整统一所规定的全 景角度决定了其他镜头的大致机位,这个机位就叫做 总角度。
总角度的形成和确定要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
摄 像 机 的 移 动
推
拉
摇
移
跟
推
推是指根据拍摄需要,利用镜头变焦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不间断地 缩短与被摄主体距离的一种拍摄方式。 推镜头的画面效果是把放大的画面逐渐地靠近观众,可逐渐突出细节。 其画面效果表现为同一对象由远至近或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 化,使观众有视线前移的感觉。 特点: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后景、环 境的关系。
画面构图要素
线条 形状 明暗层次 色彩 质感 立体感
画面的组成要素
主体 陪体 前景 后景 背景
拍摄方向
正面拍摄 正侧面拍摄
侧面拍摄
背面拍摄
正面拍摄及其效果示意
正侧面拍摄及其效果示意
侧面拍摄及其效果示意
背面拍摄及其效果示意
拍摄高度
平摄 仰摄 俯摄 顶摄
平摄及其效果示意
仰摄及其效果示意
拉
拉镜头简称“拉”,指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 可以使画面产生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从一个对象到更多对象 的变化。 拉是指根据拍摄需要,利用镜头变焦使画面框架由近而 远、不间断拉开与被摄主体距离的一种拍摄方式。与推镜头 的效果相反
摇
摇镜头也称“摇摄”,“摇拍”,简称“摇”,1896年法国摄影师狄克 逊首创“摇摄”手法。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 左右、旋转等运动。 摇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变,借助三脚架、云台或其他辅助器材,变动摄 像机镜头轴线,从而产生拍摄角度和画面空间连续变化的一种拍摄方式。 摇摄镜头可以用来揭示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烘托情绪与 气氛。
手——右手持握摄像机,皮带宽紧要适度。食指与中指控制变焦,大拇指操作摄 录钮。左手调整聚焦以及其他有关的功能钮。两臂肘尽量贴近胸部以撑稳机身。 肩——两肩自然平稳,不要上耸。 腰——与手臂动作配合,特别是“摇”摄时,应当靠腰部转动。“移”摄时腰部 起缓冲作用。 腿——双腿分开站立,与肩同宽,稳定重心。 身——上身保持平直,不要弯腰曲背,也不可可以挺胸凸肚,确保身体平稳。 气——呼吸要自然,放松,平缓,不要强屏。
1.多人对话的另一个 人身上。 在表现一组人时,为了突出其中的重点,布光的格局 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按常规是主要人物照明较亮,其 他的人则照明较暗,虽然看得见但处于次要地位。
2.多人对话具体应用
(1)使用共同的视轴,将多人对话当成双人对话来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分为全体人物和中心人物。
固定摄影机
运动的对象
①
②
活动摄影机
固定的对象
活动摄影机
运动的对象
③
④
固 定 摄 影
• 固定摄影是在摄影机机身和机位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拍摄。
• 特点:固定摄影善于表现人、物,观众能够在镜头中详细地观察被拍摄的 对象,而不必受到各种其他运动因素的干扰。
• 局限性:长时间的固定摄影容易造成画面呆板,使影片的节奏显得缓慢而 缺乏变化。不能表现一个连贯的动作。 • 固定摄影中形成画面构图主要通过选择摄影角度,一般分为:平拍角度、 仰拍角度和俯拍角度。
A 6 8 9 7 5 3 1 B
4
2
由“三角形”原理形成的9个机位
(1)外反拍角度,图中2号和3号机位,前景的演员背对着镜头,处于后景 的演员在此时是画面表现的主体。 (2)内反拍角度,图中6号和7号机位,内反拍镜头只表现一个演员,将摄 影机放在两个人物之间对人物分别拍摄,这一效果表现了镜头外的那个演 员的视点。 (3)齐轴镜头,图中8号和9号机位,齐轴镜头属于内反拍角度一种极端的 位置,将摄影机放在轴线上,两个人物之间拍摄,此时拍摄的画面为演员 的正面镜头。 (4)平行镜头,图中4号和5号机位,摄影机平行于演员进行拍摄,此时拍 摄的画面是演员的侧面,平行位置只能各拍一个演员。
4)速度保持均匀
5)掌握稳摇技法
D
带着摄像机移动
步
行
1)不要“欲行又止”
2)不可“拖泥带水”
3)身体动作协调
步行拍摄时一定要“稳”、“准”、 “慢”。
升 降 移 动 摄 制
同“步行”要求几乎一样,切记不要在摄影时抖动画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