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鹌鹑的饲养技术(超完整)

鹌鹑的饲养技术(超完整)

饲养技术一、鹌鹑饲养出壳鹌鹑:育雏室必须经过严格消毒,进前2--3天观察雏室温度是否正常,温度控制(1-5天)39--40度(5-10天)36--37度,10天以后温度33--35度在适宜条件下,经1-2小时后,用高锰酸钾饮水(淡黄色为宜),同时开始添加饲料,15天以后上笼饲养,以防上鹌鹑过大过小,造成不良现象,可参考以下几种药,阿莫西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少星等任选限可(特注狗、猫、鼠等袭击)。

亚成鹌鹑:鹌鹑上笼后室温控制在27度左右为宜,可清理母鹑数量,便于耗料多少及望后产蛋状况,注意温度、通风、光照、湿度是否正常,可防止疾病发生,有利于产蛋率的提高应做到室内定期消毒,搞好室内清洁卫生,保持槽内有水有料,控制好饲养密度。

产蛋鹌鹑:鹌鹑40日左右即可开产,不得随便更换饲料,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为宜,温度不能忽冷忽热,便于鹌产蛋率稳状态,定期清理粪便,注意粪便颜色、形状、气味,以及保暖和通风、光照是否正常,观察鹑群对产蛋减少及病死鹑应加强检查,如有问题及时投药治疗,保持槽内水料不能中断,特别预防猫、鼠、狗袭击。

二、投食要点鹌鹑饲料可分植物性和动物性两大类。

植物性饲料包括:玉米、小麦、碎米、米糠、麦鼓、花生饼、大豆饼清莱等。

动物性饲料有鱼粉、无机盐等。

饲料的配合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鹌鹑不同的生长期配合饲料。

1~35日龄其饲料配方为:豆饼25%、鱼粉15%、鼓皮4.5%、骨粉l.5%,成熟鹌鹑饲料配方为:玉米55.5%、豆饼22%、鱼粉14%、骨粉2%、槐树粉6.5%。

饲料多样性。

动物植物饲料适当搭配,要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不要变化太大,因鹌鹑对饲料变化敏感性强。

自喂养方法应干湿结合,每次配合饲料不能使用过长,以免变质,影响鹌鹑生长发育或中毒死亡。

家庭养鹌鹑或专业养鹑,都要有一定的鹌鹑舍,它的形式和结构各异,既要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要符合鹌鹑的生长发育繁殖需要。

鹑舍可按饲养量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

小型能养500--800只,适于家庭饲养,正面宽3.6米、长1.8米,前面高2.4米、后面高2.1米。

舍内隔为大小两间,大间宽2.7米,长1.8米,作饲养室,剩下小间作存放工具及饲料用。

舍顶可用锌铁皮。

石棉瓦或瓦片盖成,开有两个排气孔,舍四周设有窗户,可将四个六层饲养笼放入鹑舍内饲养。

中型舍可养1000~3000只,适于农村专业户,正面宽5.4米、长3.6米,用6.6平方米饲料房,13.2平方米作饲养室,室内设有工作室、育肥室、育雏室、种鹑室、孵化室,均有窗户和排气孔。

大型养鹑场一般饲养5000只以上。

其结构与中型舍相似,但面积较大。

三、繁殖要点要选择优质抗病力强的鹌鹑留种,母鹌鹑应挑选腹腔容积大、产蛋力强,公鹑应选体型较大、爪必须完全伸开、有利交配繁殖的留种。

雄雌比例应为1:2或1:3,种蛋应选颜色鲜艳、斑点明显、大小中等,这样的蛋孵化率高。

家养鹌鹑已失去孵蛋的习性,因此孵化鹌鹑时采取两种形式。

①自然孵化。

利用母鸡孵鹌鹑蛋,但每次只能孵7~8个蛋。

②采用母鸡孵蛋,要挑选体型适中的母鸡,使其孵化20~30个蛋,幼鹑出壳后要立即取走,这样可连续孵3~4窝。

③人工孵化。

种类多,有缸孵法、桶孵法、平箱或立箱孵化法等。

桶孵法是将桶四周用纸糊几层,将炒热的稻谷装入麻袋内,作为热源,蛋也用麻袋装好,一层蛋一层稻谷,放入桶内,孵卵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掌握孵化规律,才能获得高孵化率。

平箱孵化法,一般适合中小养鹑场,构造简单,容易制造和操作,箱高157厘米,长96厘米,宽80厘米,用5 ×5厘米木方做四周的支架,四周及门用两层纤维板,中间夹有玻璃纤维,起保温作用。

平箱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孵蛋室,下层为热源室,两层之间用0.3厘米厚铁板隔开,热源室留一火门,用木炭、煤油或500W电炉供热。

在孵化室内放有温度计和放蛋筐及翻蛋架,孵化室应保持20~24℃,相对温度60~65%,以利提高孵化率。

孵蛋第三天后,每天翻蛋两次,每次凉蛋几分钟,孵到11天后,进行验蛋,蛋是红色或黑色,光线不能透过,则是正常发育蛋。

孵到15天后,将蛋放入雏蛋盘,一般经过17天孵化,受精蛋就发育成雏鹑,雏鹑出壳1~2小时绒毛已干,取出放入育雏室饲养。

世界上多采用自制电孵器,其外壳和平箱孵化器,结构进行了改进,热源采用电源,用电炉丝加热,用电子继电器连接电接点温度计,自动控制温度,自制电孵器操作方便,效果很好。

四、疾病防治鹌鹑生长快,成熟期短,繁殖迅速,饲养鹌鹑比较简便,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但是,鹌鹑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发生疾病,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日常的卫生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群体的抗病力,杜绝和减少发病机会。

常见的疾病有雏白痢、球虫病、溃疡性肠炎、白喉病等。

现介绍其防治方法如下:①雏白痢雏白痢是常见危害大的细菌性传染病。

病鹑精神萎靡。

粪便呈白色浆糊状。

在病鹑饲料中添加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恶林均有一定效果。

笼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温度稳定,防止过密拥挤。

②球虫病此病为肠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鹑羽毛松乱,粪便带血。

可将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饲料或溶于饮水中。

连服4~5日即可见效。

④溃疡性肠炎这是家养鹌鹑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能力的疾病。

鹌鹑弓背,双目紧闭,拉稀,双氢链霉素,泰乐菌素均为较好的治疗药物。

四环素,呋喃类也有一定疗效。

④白喉病此病多发生在梅雨季节,病鹑眼肿流泪,食欲不振。

可将0.1%的二甲氧基嘧啶钠粉拌喂或溶水饮用。

同时还应把病鹑的头在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3]经济价值鹌鹑肉和蛋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极好的营养补品,有动物“人参”之称,是宴席上的佳肴。

鹌鹑还可作药用和观赏鸟,长期食用对血管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结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疗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鹌鹑肉能“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

据统计1966年前,中国每年向国外输出20多万只野生鹌鹑。

从进行鹌鹑饲养后,由于鹌鹑产蛋高,一年可达300多个,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繁殖力强、容易饲养等特点,因此在一些省市鹌鹤饲养发展很快,现已成为最经济家禽。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鹌鹑去毛及内脏,取肉鲜用,壮筋骨、止泻、止痢、止咳。

鹌鹑是一种食用性很强的家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鹌鹑肉和鹌鹑蛋,被人们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在市场中出售,是最受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鹌鹑蛋、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鹌鹑肉细嫩,氨基酸丰富,并且还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

是中国市场一致公认的珍贵食品和滋补品,具有动物人参之称。

鹌鹑抗病力强,耗料少,40日龄左右开产平均蛋重12克--13克,料蛋比2.5:1至2.7:1,成鹑重量达150克左右,每年平均产蛋率达85%--90%,饲料成本低,占地面积小,见效快,好管理,好饲养。

成鹑每只耗料4钱,饲养效率高,在笼养条件下,每3平方可饲养400只左右(以6层笼计算),养1000只鹌鹑,40日龄左右产蛋,平均每日产蛋20斤左右,每日850--900枚,每日可获利25元左右,粪便出售后可支付工人工资,1个人可管理1万只左右。

蛋用及种用鹌鹑的饲料配方注:每组配方中加入1%的预混料,包括为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酶、预防药物等。

鹌鹑饲料配方以下按%比计算一、鹌鹑的品种鹌鹑的品种较多,按照现代经济用途分类,可大概分为蛋用型与肉用型,蛋用型主要品种有:1、日本鹌鹑,又称日本改良鹑;2、朝鲜鹌鹑;3、中国白羽鹌鹑;4、黄羽鹌鹑,即隐性黄羽鹌鹑;肉用型主要品种有:1、法国巨型肉鹑,2、莎维麦脱肉用鹌鹑。

在我市,蛋用型主要品种为朝鲜鹌鹑和中国黄羽,肉用型主要品种为法国巨型肉鹑。

二、养殖鹌鹑的准备工作(一)鹑舍建筑1、建设地点: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好、背风向阳、远离污染和水、电、交通便利的地方。

鹑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鹑舍,又不能离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来车辆及其他噪音的干扰。

2、屋顶:要求屋顶材料保温性能好、隔热,并易于排雨。

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挂瓦,屋顶要有顶棚,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

顶棚距地面2.2-2.4米高。

3、墙壁和地面:墙壁以砖墙为好,砖墙保温性能好,坚固耐用,便于清扫消毒,但造价较高。

如采用造价低廉的石墙,保温性能差,水气凝结在墙上不易散发。

因此,使用石墙时要在墙上抹一层麦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强防潮保温。

(二)笼具准备:1、雏鹑笼:主要供1-15日龄的雏鹑使用,笼壁和笼顶可用木板和铁丝制作,配置专用食槽与水槽。

小型育雏笼的规格一般为100厘米×57厘米×43厘米,设一个活动门,可叠4~5层,每层下设一承粪板。

热源可采用煤炉加热,管道取暖。

2、仔鹑笼:主要供商品鹑使用,规格为100厘米×57厘米×17厘米。

3、成鹑笼:一般4~5层配置,每层长100厘米、宽57厘米、高22厘米。

(三)消毒:鹑舍内的地面、墙壁和各种设备都应先进行消毒,场地消毒可用石灰,办公室、宿舍用百毒杀1:200消毒,笼具用1:300配制的菌毒杀消毒液消毒,发生疫情消毒用1:200菌毒杀消毒液喷雾器喷洒。

粪便暂放要用火碱消毒。

进鹑前,还应进行熏蒸消毒。

消毒时要将鹑舍的门窗关闭,所有进出气孔都应堵严。

根据鹑舍的容积,按每立方米28ml福尔马林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

(有热源时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热蒸发,无热源时每立方米28ml福尔马林与28ml温水混合后加入14g高锰酸钾)。

三、鹌鹑的孵化1、温度。

温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条件之一。

温度决定胚胎的生长发育,影响雏鹑的成活。

温度过高过低不仅对孵化率有直接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立体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温度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

孵化室的温度也会影响孵化机的温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干燥,以20—25℃为宜。

2、湿度。

湿度对胚胎发育也有很大影响。

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过多,胚胎与胎膜粘连,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和出壳,孵出的雏鹑身体干瘦、毛短;如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阻碍胚胎发育,孵出的雏鹑大肚脐,无精神,活力差。

一般要求孵化器内的相对湿度,前期为55%-60%,后期为70%。

可用水盘的数量及其内的盛水量来对湿度进行调节。

孵化室内的湿度对孵化器内的湿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孵化室的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60—70%。

湿度过低,可在地面洒水,湿度过高,应加强通风,促使水分散发。

3. 通风。

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应做好孵化器内的通风,以补足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特别是孵化的中、后期尤应注意,否则会发生死胚多、畸形鹑多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