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Faustus)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可能是占星师或是巫师。

传说中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如歌德的浮士德。

作者简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内容简介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

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名作赏析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对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此后,歌德根据中世纪故事,用六步格诗体写了长诗《列那狐》,借动物的言谈和动作讽喻封建社会的腐败。

此外,他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用诗体写作学术性著作。

1794年7月,歌德和席勒出席在耶拿召开的自然研究会的会议,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决定合作。

于是开始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

两位巨匠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精益求精。

1796年共同写了上千首文学批语性的《警句》,鞭挞文坛的市侩习气。

他鼓励席勒重视民间文学,和他竞相写歌谣,1797年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歌谣年。

两人有关文艺问题的通信,包含着许多精辟的见解。

这个时期歌德个人的主要成果是传记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第一部《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的相继完成。

其次是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台》的出版,它描写莱茵河两岸被法国革命军队占领后,发生在东岸的一对情人的故事,带有牧歌风味。

这时,欧洲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歌德起初欢呼这场革命,但当革命党人对贵族反动派采用暴力手段,特别是将路易十六国王推上断头台的时候,歌德对这场革命则表示冷淡甚至憎恨了。

所以恩格斯指出,“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

”歌德晚年,激情完全被稳重所代替,创作向思想的深度开掘,收获十分可观。

1809年写成小说《亲和力》。

从这年起始写了好几部自传体作品,主要的如《诗与真》、《意大利记行》等。

歌德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

他一生都没有放弃他的重点写作计划,继1829年完成《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即《漫游时代》以后,又在他逝世的1832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二部。

这是他毕生的两部代表性巨著,尤其是后者。

《威廉·麦斯特》第一部的全名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被看作是一部教育小说,它描写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取得发展。

《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则是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的表达。

副标题是“节制”,概括了全书的要旨。

作者批判了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具体的职业为集体的福利积极劳动,而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小说内容丰富,但抽象议论较多,结构也较松散。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力作,前后经过了60年。

它属于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

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0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引子。

它交代了两个赌赛,一是天帝和魔鬼的赌赛:天帝相信人能克服障碍和迷途,永远前进;魔鬼则认为能把浮士德引上歧途。

于是由此引出了第二个赌赛,即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不满足死的知识,苦闷欲绝。

这时魔鬼乘隙而入,与他订约,甘愿做他奴仆保证帮他解除烦恼,尽情享受;如果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就成为魔鬼的奴仆。

这个赌赛成为全剧矛盾冲突的中心,也是剧情的开端。

订约后,魔鬼让年满半百的浮士德喝了魔汤而恢复了青春,他在大街上遇上了民间少女葛丽卿,彼此相爱,但遭到少女家庭反对,结果造成了悲剧:葛丽卿由于给病母服多了药而使母亲中毒身死;哥哥因欲阻止他们幽会而与浮士德发生冲突,死于非命;她自己则因溺杀私生子而被囚、致疯、自杀。

浮士德受到极大的良心谴责。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一个山明水秀之乡,无数精灵围着他歌唱,使他忘却罪愆,精神得到转机。

魔鬼把他带进一个皇宫里。

时值这个腐败的朝廷发生财政危机,浮士德建议发行纸币,使其暂时渡过难关。

皇帝知道浮士德会魔术,便令他设法让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幻影出现,以供众人欣赏。

浮士德靠了魔鬼的帮助,果然应验了。

浮士德一见海伦美貌绝伦,魂魄全销,昏倒在地。

魔鬼把他背回书斋。

这时浮士德以前的学生瓦格纳正在玻璃瓶里制造“人造人”,在魔鬼帮助下造成的人造人看出浮士德梦想的是希腊美女,就把他和魔鬼带进古希腊的神话世界。

浮士德打动了地狱里的女主人,在她的允许下,海伦复活了,和浮士德结了婚,生一儿子名欧福良。

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求而陨逝,海伦也随着回到了阴间。

于是浮士德在美的世界里的追求也失败了。

但浮士德仍不甘心失败,他眼看海滩潮汐涨落,起了更大的雄心:要填海造田。

他由于替皇帝平息内乱有功,得到海边一块封地。

这时,他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仍满怀信心率领群众改造自然,最后当他这一愿望实现,他终于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即倒下死去。

《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

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

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

他不局限于从书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去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为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所没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气质。

他一生的精神发展经受一番脱胎换骨的历程。

他追求过知识,追求过爱情和情欲,追求过美,他为了有所作为不惜与封建统治者妥协,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但每一次失败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为他没有放弃追求。

最后终于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

因此在每一个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个失败者,但在整体世界中他却是个胜利者。

书中告诉人们: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胜利的,不过它是以无数悲剧为代价的。

浮士德毕竟是中世纪的书斋里走出来的,他身上仍有明显的旧的痕迹。

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两种精神寓于我的心胸”,一个“执着尘世”,“沉溺于爱欲之中”;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

向崇高的境界飞升无疑是他主导的方面,但他那“沉溺于爱欲”,亦即贪图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与宫廷同流合污,去干镇压起义的勾当。

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习气的一面。

正是存在着这一面,那善良、纯洁的葛丽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牺牲品。

浮士德身上的这些阴暗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固有缺点,预示着这个阶级必然走向反面,而与劳动人民尖锐对立。

浮士德的前进之所以这样艰难,是因为始终有对立的力量存在。

代表这一对立力量的反面形象便是魔鬼靡非斯陀。

这个人名的原文Mcphist,在古希腊文中是不爱光明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是破坏者。

书中靡非斯陀自称是“否定的精神”,是“恶”的化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