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方言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语言在不同分布地的不同发展的结果,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组成地域文化本身的重要内容。
钱曾怡把山东方言划分为东、西两大区: 东区分为东莱和东潍两片,西区分为西齐和西鲁两片,西区两片的地域基本是南北分:济南、德州、淄博、泰安等33县市为西齐片,曲阜、济宁、菏泽、枣庄等28县市为西鲁片,其中,滨州方言属于西齐方言。
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近年来,学者对方言词汇的研究很多,他们的研究对象多为整体化,片状化,如山东方言词汇研究,东北方言语法研究,闽方言研究等等,对于分市,分县研究地地道道的属于某个地市的方言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本文所用方言材料为滨州市沾化区的方言,目的是为了回避滨州方言的内部差异,以沾化区的方言词汇为切入点,探究滨州方言词汇的特点及文化意蕴,从而在反滨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唤起人们对于滨州方言的重视与保护。
一,文化山东古为齐鲁之地,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山东方言的影响极深,滨州市的方言词汇当然蕴含了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在滨州方言中包含了不少的古语词。
如“褯子”(尿布)、“天井”(院子)、“扎裹”(打扮、修理)。
妗子:此为宋代语词,在滨州方言中指“舅母”。
《集韵·沁韵》中提到:妗,巨禁切,“俗谓舅母曰妗”。
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
”另外,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儿少受舅妗抚育,尚无寸报”中,也可以看到关于“妗子”的描述。
扎裹:在《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一卷中,将“扎裹”解释为“打扮”。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白绫裙绿绸褂,传的影上的画,出的门支的架,扎裹起来爱煞人,好像一尊活菩萨。
”在这句话中,“扎裹”指的是“打扮、装饰”。
在方言中,“扎裹”一词还有“修理”含义,如“扎裹车子”等,都是对“扎裹”的运用。
滨州方言中将大小便称为“解手”,可以推断出明朝移民的强制性等,移民途中,为防范百姓逃跑,用绳索绑住双手,有要大小便的,便呼叫士兵解开手,久而久之就简化成“手”);山东是齐文化与鲁文华的发源地,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明人伦等尊卑秩序问题,对后来的方言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滨州方言注重家庭秩序,对亲属的称呼要按排行,如伯父就称为“大爷”、“二大爷”,叔父称“三叔”、“五叔”。
同辈年长的在哥姐前也加排行,一般男女分开论,如“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
,另一方面,山东对亲族的称谓又按照血缘关系总起来说以父系为主,长幼区分明确,而对母系则简化处理,不像叔、伯一样区分长幼,而是一律称之为“姨”、“舅”,对妻系、母系亲属称谓加“表”,有所谓“一表三不亲”的说法。
二,词缀滨州方言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词缀,词缀又分为前缀&中缀&后缀"滨州方言使用比较多的是后缀,运用后缀使一些名词体现出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方言词语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生动+诙谐。
现举几个广用的后缀, (1、子,名词后缀。
普通话中很多不带“子”缀的名词,滨州话中都说成“—子”。
例如:雹子冰雹,扉子标签;发单,蝎虎子壁虎。
茶缸#子,老头子-"子#缀一般只用于构词,滨州话"子#缀还常常用来构形,如"树枝子&面条子#等! !也可构成带“子”缀的量词。
例如:会子时间较“会儿”长。
2、巴:在滨州方言中, “巴”是个兼类后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1、做名词后缀,,它主要用来表示附着之物,或有某种生理缺陷的人。
如“哑、结、瘸、嘲、瘫、泥、尾、瘸~,指瘸2、做动词后缀。
动词后缀“巴”表示动作轻松、随意和零乱的意思,附于动词“撕、洗、砸、擦、捏、跺、挤搓、……”。
因为有ABAB式的重叠形态,所以具有连续、反复的,随意的动态意义。
如:挤巴, (坐汽车时)大家~~就都上来啦,巴衣服~~就捞出来,跺巴~~脚,别把泥巴带到屋里3、做形容词后缀。
带“巴”缀的形容词多有轻微的贬义色彩。
附于形容词“紧、窄、挤、瘦……”与“巴”组合的,多是两极形容词中表示紧、小、干、瘦的一级,例如窄巴住房~紧巴日子过得绷~瘦巴孩子长得瘦瘦巴巴的3、形容词前缀,老[l 55]相当于“很”。
其组合能力较弱,只限于修饰某些积极意义的单音节形容词。
例如:~高~远~深~厚与之相似的还有“精”。
其词义也相当于“很”,组合对象也有一定限制——只修饰某些消极意义的单音节形容词。
例如:拧/精矮精细拧/精薄拧/精瘦(三)打:滨州方言中,““打”是典型的动词后缀,读轻声。
大多指轻率、随意的动作。
1、附于动词“摔、呲、抽、踢、拍、敲、砸、……”。
如:呲打,他这一阵子脾气不好,好呲打人。
摔打他动不动就~人给脸子看2、还有一类,必须与表示进行时态的“着”结合才能出现在语言中,因此,“动词+打”表现出进行时的形态特征,同时,这类词还有表示轻蔑的较轻的贬义色彩。
如:撅打,他成天价撅打着个嘴,都能栓头驴俩。
(十三)乎:在滨州方言中,“乎”读轻声,可以做单音节形容词的后缀,作用是减少形容词的形容程度,“乎”也常常儿话后做形容词后缀。
如:“邪乎、黏乎、烂乎、热乎、胖乎”等。
(十五)头:在济南方言中,和单音节动词组合,组合后的词转化为动名词,读轻声。
附于“看、吃、想、哭、玩儿、出现在否定句中,解释为“兴趣、兴致”。
如:这本书没啥看头。
出现在表示感叹语气的肯定句中,则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如:你俩还真有个拉头。
(十六)登:与单音节动词组合,做动词后缀,读轻声,使原来的动词带上贬义色彩。
如:“踢登、搬登、掀登”等。
6、查[-t s a.]动词后缀。
带“查”缀的词多表示幅度不大的动作,有时略带贬义色彩。
划查不会写字,瞎~抹查~得给(跟)小鬼一样抠查~喽半天,也没把尺子抠出来刳[ku213]查把楼板~干净掰[pei213]查,我~不过你三、儿缀,滨州话属于北方官话中冀鲁官话的一支,与北京话相同的一点就是儿化音词汇较多,儿缀表现亲切!轻松的语气是不少方言的共同特征"儿缀可以使词语附上一种口语色彩,大部分儿缀词只在非正式场合和比较随便的语境下使用"(一)儿缀的语义,儿缀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主要有表示细小义!表达某种感情色彩!表示某种语气等,如$盘儿%!$盆儿%!$房儿%等均有小义,当物体较大时,则采用$盘%!$盆%!$房%的说法。
二"儿缀可以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如$鱼!马!狗!猫%等动物名词,儿缀后表现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再如“心肝儿”。
”你是我的小心肝儿”,“心肝儿”表示的是最亲近最喜爱的人,凡事物极必反,儿缀也很容易从喜爱的感情色彩走向情感的另一端,表示轻视的感情,如老头儿,你这死老头儿。
四、词汇性的比较句。
词汇性差比句是通过词义来表示比较意义的,滨州方言常用"不如,不比,“赶不上、跟不上、撵不上、不跟、不赶”等表示比较的意义,而且多见于否定性的差比句。
例如:他赶不上我胖。
他跟不上/赶不上/顶不上/撵不上你高。
他不如我高 A 他不跟我高他还不如你呢这种花不跟那种香。
他不敌你大方好死不赶赖活着。
方言作为一种地方用语,当然有些通俗甚至是粗俗的之意,但是方言中亦不缺乏雅的成分。
滨州方言集雅俗于一身,通过方言词汇既可以看到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可以看到它通俗而又接地气的一面。
1.方言中的“雅”在滨州话中不难看到一些文雅的词汇。
例如:指称公公婆婆为“老人家”,一般别人问“老人家”就是问家里的老人。
例如:(3)家里老人家身子骨还挺好吧?同样的,家里有人过世,为了避讳,也不会用“死”一词,而是采用“老”“走”来代替。
例如:(6)这是谁家老了人了?(7)这么年轻就走了,怪可惜的。
2.方言中的“俗”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利也会有许多比较粗俗的词汇,这些词汇口语色彩较为浓厚,听起来难登大雅之堂。
可也正是这些词汇,显现出了利津劳动人民的淳朴直白。
对于“屁股”一词,利津人有着自己的称呼:“腚”“腚锤子”,如“你挪挪腚,给我让块埝儿”。
还有许多俗语,虽有些粗俗,但这是勤劳的利津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最朴实的表达,如“老实得三脚也踹不出个屁唻”一、山东话字音简单,单音节多再现在语言上,就是音韵简洁,单音节多,去声多山东人骑车相撞了,被撞的一个扶起车子横眉立目:“咋(去声调)”,北京人可能会说:“你怎么回事,走路不长眼睛?!”而山东人用一个字把疑问、愤怒、责骂的感情表露无遗。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字“么(去声)”,带有一点疑问,问别人买什么、怎么了、要什么、干什么,均可用这一字解决,此字鲁西南的人用得最多,也可说是济南话。
山东还有一个意义丰富的动词“捞(老音)”,说你白忙活、白搭,干着急,得不到,就说“你捞不着”。
得着了没得着,问:“你捞着了吗?”,这个动词是否写作“捞”,不一定,但在口语中存在着。
( 一) 词语音节构成上的特点下面再列举几组普通话中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而济宁话为单音节的词:镰刀A 镰绳子A 绳房子 A 屋舅舅A 舅姨妈A 姨眼睛A 眼牙齿A 牙屁股A 腚便宜 A 贱漂亮 A 俊调皮 A 皮抠门 A 抠普通话中的单音节词在滨州话中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例子:蛇A 长虫好A 不孬$; 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在济宁话中为多音节词,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情况是最多的,我们选取一部分例子来说明:磁铁A 吸铁石上午 A 头晌午树枝A 树枝子壁虎A 蝎虎子睫毛A 眼子毛( 二) 构词方式上的特点派生构词济宁方言的词缀非常丰富!表现在数量上,!表现在功能上,普通话中D 重叠构词济宁话中的重叠词也很丰富,既有普通话中有的,又有普通话中不重叠的,甚至还有普通话中没有对应词的,如:?? 式: 馒头A 馍馍A 抽抽冰块A 冬冬??== 式:咋咋呼呼( 故意说话大声)三,特殊意蕴的本土方言。
例如:中午一晌午,卜午一过晌午,傍晚一傍黑天,麻雀一家雀,蚂蚁一米样,着急一急眼,吝尚一扣(读二声),一方言词汇表达形象生动在滨州方言中,可以发现许多在语义表达方面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汇。
现举几例做具体分析。
顶针儿:“顶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在滨州方言中,“顶针”是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以易于穿过,在这里,用“顶针”的用途来指代这一物件,真实而形象。
扎没儿:在滨州方言中,“扎没儿”是指游泳时一头扎进水里,水淹没头顶。
一扎,一没,两个动词连接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整个入水过程。
踢蹬:“踢蹬”一词在滨州方言中表示“调皮,不听话”。
借用小孩子在调皮时的一系列动作反应来表示“调皮”,体现了滨州方言词汇的生动形象性。
例如:你这孩子咋这么踢蹬来?长虫( 蛇)夜猫子( 猫头鹰)二、指人的能力或样貌,以及人体器官,香饽饽)比喻受欢迎或被重用的人,#白瞎&!普通话中是无能+无用之辈的意思你真是个白瞎!什么用都没有*&趴趴鼻子&指矮鼻子$秃鼻梁!如%她长得真不好看!趴趴鼻子!个子还矮&"说人模样不周正,是“斜棱个眼”指:人体器官的名称,脖拉梗儿|爷拉盖儿|膊拉盖:,下巴颏子三,常用代词,助词,副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是俺、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