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_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课件_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2.6产业分散(3)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莱利发则表明市场或供应地吸引顾客的能力和 市场或供应地的大小正相关,和运输距离的平 方负相关。
市场或供应地的大小用在该地点生产或可购买的商品 的数量或种类表示;
商品的运输距离用顾客为购买所必需经过的距离表示。
2.6产业分散(4)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市场边界
K1
K2
图2.5空间竞争情况下企业的市场范围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8)
2.7.2勒施的中心地
理论
K1
假定竞争导致所有 的土地都被同质的 企业占据,勒施模
K2
K3
型的结论是空间经 K 4
K5
济会呈现出由六边 形组成的蜂窝结构。
图2.6
K6
同质企业的市场空间分布
K8
K7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9)
为个体企业提供了组织其经营过程的另外一种 方式。波特的主要观点是空间的接近使得竞争 者们可以互相看到。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5)
2.4.5新产业区域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信念,即通过理 解企业规模、创新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能够 改进公共政策,从而促进地区发展的效率。
存在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些观察的结论是全新 的,还是旧有现象的新的表现形式。
德国;
世界上许多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国家,其城市分 布情况与位序—规模分布明显不同,如泰国、 阿根廷。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1)
在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内,产业活动的空间 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可以从两个主要的视角来衡 量:
第一种方法是测度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 系统中均匀空间分布的程度;
第二种方法是考察特定区域内各产业对区域内 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2)
第一种方法,对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系
统中均匀空间分布的程度,最直接的测度方法
是赫尔芬达尔指数(Ellison and Glaeser, 1997),
表达式为:
G
i
m
(s
ir
x
r
)
2
r 1
s 其中,G是赫尔芬达尔指数,ir表示产业部门i在每个 x 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占部门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r
一个详细论述这一经济现象来源。 在马歇尔的模型中,集聚经济通常被理解为外
部经济。
2.3集聚经济(2)
2.3.1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
信息溢出(国际金融市场); 非交易性局部要素投入(金融市场中的法律企
业和软件企业); 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
2.3集聚经济(3)
2.3.2集聚经济的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西雅图的波音公司); 区位经济(在西雅图,供应波音公司专业航空
假定每种商品的等级和其空间市场范围直接对 应;
假定对于均匀的农村人口分布,某一等级单个 商品的市场范围相对于下一等级商品,其相对 规模是常数k;
假定城市中心的等级与它提供的商品范围直接 相关。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3)
2.7.1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
在假设前提下,克里斯特勒试图构造一个能够 利用最少的供应点实现向所有地区供应所有商 品的空间模式。
一个相似的区域专业化指数。可以表示为: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勒施的结论如图所示,
任何空间范围的经济
体都有一个占有支配
地位的主要中心城市。 产业集中化区域
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
是一些更小的聚居区
以及产业集中化和产 占支配地位的中心城市
业分散化交替存在的
区域。
图2.7 勒施理想空间分布
产业分散化的区域
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 位序—规模法则(1)
a x r
1 r
Ar B
2.6产业分散(6)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这两个零售中心的市场边界的实际位置依赖于 市场的相对牵引力和阻碍消费者克服距离的影 响因素。
市场牵引力是指作为购买场所的市场的相对吸引力。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1)
对许多国家的观察研究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 模式选择存在一个特定的规定:
第三级城市
第二级城市
第二层级城市的市场边界:
第一级城市
第一层级城市的市场边界:
图2.2关于城市系统的克里斯特勒模型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4)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假定土地是同质的,且在每个方向运输的可能 性相同;
假定消费者在空间上均匀分布且对于单个企业 的产品的需求具有价格弹性。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5)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论 价格/成本
如果区位K上的企业生
产的产品的离岸价格为
p,则K临近区域的需求 tD
量为 Q。当产出的交付
k
价格p+td增加时,需求
需求Q
量将会下降。其中,p
表示每千米的运费率。
图2.3勒施框架下企业的需求计划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6)
2.7.2勒施的中心地理

在市场范围和单个
位选择的方式来分散其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 特定工厂的生产活动。该模型的重要结论为, 在一地理区域内,发生在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 的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存在质的差别。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4)
2.4.4波特模型
由波特(Porter, 1990, 1998a, b)提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集聚效应
配件的众多企业形成了企业群); 城市经济(西雅图)。
2.3集聚经济(4)
2.3.2集聚经济的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的集聚经济; 区位经济——单个产业的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单个城市的集聚经济。
这三种集聚经济分类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和产 业边界的界定。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1)
以上表达式可以写成:
RDI
r
i
1
E ir Er
E in En
其中,Eir 是部门i在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Ein是部门i在国 家n内的就业人数,Er是区域r内的就业人数,En是国家
n内的就业人数。
当区域就业分布和国家就业分布接近时,相对 多样化指数的值就会变大。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6)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2)
2.4.2孵化器模型
由辛茨(Chinitz, 1961, 1964)提出。 产业集聚处于高度变化状态的,它包含各种不
同的行业类型和企业规模,将充当新企业成长 和发展的超级“孵化器”。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3)
2.4.3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由弗农(Vernon, 1960, 1966)提出。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将通过区
莱利发则给我们提供了计算两个零售中心市场 边界的简易方法。
如果两个零售中心A和B之间的距离是x,位于 A和B市场边界上的消费者到A的距离为a,莱 利发则可表示为:
A
a2
B
(xa)2
2.6产业分散(5)
2.6.3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
如果这两个零售中心的相对大小表示为
则得到:
r
a2 (xa)2
也可变形为:
企业利用市场垄断力量进行价格歧视,增加加企业分散的趋势。
2.6产业分散(2)
2.6.2关联分析和产品价值—重量比
总体关联分析的最普遍结论之一是产业关联和 被运送的产品属性之间存在关系。特别是,产 品的价值——重量比越高,运输的平均距离越 长。
企业历史经验;定 址在集聚区是必要 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部分租金资本化
空间概念
城市
区域非城市
区域非城市
集聚实例 分析方法
竞争性城市经济 纯集聚模型
钢铁或化工生产复 合体
区域—生产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新产业区域 社会网络理论
2.6产业分散(1)
2.6.1空间定价、价格歧视和企业分散
市场报价不一致的假设强化了有关空间定价行 为的某些特征能够促进产业分散;
第二章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特定的影响因 素会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1引言 2.2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及地理经济 2.3集聚经济 2.4产业集聚的其他分析方法 2.5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 2.6产业分散 2.7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 2.8城市系统的实证分析:位序—规模法则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
对于任意分布的经济观测值我们可以给出一个
描述这种分布的分布函数f(x), f(x)表示随即变
量X取到样本或总体中一个特定值x的概率。如
果X连续,观测值不超过x的累积分布可以表示
为:
x
F(x) f (x)dx
0
如果城市区域的总数为T,城市规模的分布函
数为 R(x) T[1 F(x)],因此城市规模函数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特定区域内每个产业对区域 内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这种方法更多的是测 度各个区域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的程度。
RDI
r
s
1
ir
s
in
i
其中,RDI r是区域r的相对多样化指数,sir 表示区域r内
s 产业i的比重, in表示国家n中产业i的比重。
2.9空间集中化和趋于分散化的测度(5)
2.4.1增长极模型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Perroux, 1950)提出。
佩鲁以货币空间的形式描述了经济关系,在经 济关系中含有某些和金融交易相关的极。模型 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大型创新企业或大规模投 资活动将给当地产业集聚的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该模型的缺点为缺乏对这些投资计划收益和成 本的连贯分析。
2.1引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