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语言和汉文化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文化需要用语言来传播;同时,文化也促进着语言的发展。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也正是语言不断改进的过程。
人类的文化,之所以能传到今天,语言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
对我国而言,没有汉语言,我们就看不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
而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语言也得到了不断改进,不断丰富,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精深的体系关键词:汉语言汉文化影响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
潘文国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用双向互动来概括,具体地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去理解。
(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语言本身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并且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
其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
古徳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也明确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都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们平时说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
黄侃先生说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
而定义、判断则是文化意识的结晶。
但是,这还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新词新语是暂时的,它可以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多数不能对文化的整体,特别是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不见得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只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
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译介,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随形。
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就大量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如“浮屠”(古时候对和尚的称呼)、菩萨{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等。
同时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汉语中逐渐产生了如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功德圆满、善男信女、苦海无边、一尘不染、五体投地、立地成佛等反映佛教哲理的成语,这些成语历经数载广为流传,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主流文化之中。
(三)文化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
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从语言发展的情况来看,由于时代潮流的涌进、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风尚的变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量新造词和外来词也随之涌现,反映着新出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使汉语的词汇得到不断的充实。
二汉语言特点:(一)文字特点:好看在文字形体上,汉字与西方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的写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字体方面,分为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种形式。
而其中的楷书,又分为欧体,柳体、颜体、赵体等,王羲之因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行书而被称为“书圣”,张旭更是将狂草推入巅峰。
正因为汉字的形体多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审美观,使得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
它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二)语音特点:好听汉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体现在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
自古文人墨客都喜欢在午后品一杯香茗,执一卷诗词低声吟诵,或者在月下独酌,吟出一篇奇文。
汉语言好听的特点还主要体现在戏曲上,中国的戏曲,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其中汉语言的艺术魅力占很大的成分,不同于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
中国的京剧、黄梅戏、昆曲等也因为其独特的魅力而折服无数听众。
(三)句式选择:随意汉语言在句式上的随意,区别于西方严格的语法要求。
汉语在语法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即使一个句子平没有明显地包括主语谓语宾语,我们依然可以领会居中的意思。
此外,句式上的随意带给人们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散文。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如果翻译成英文,一定会失去其独有的随意与大气,读起来亦将味同嚼蜡。
三汉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
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
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
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
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
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
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
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
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
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
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
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
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
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
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
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
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
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
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
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
“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么样的历史或人格的教训呢?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
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
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
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
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
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
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
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四汉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黄河涛涛,大浪淘沙。
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辉煌的一页。
从丰邑中阳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汉祖刘邦,结束了秦王政的横征暴敛,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
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
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
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