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周作人散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论周作人散文的两种艺术特色

论周作人小品文的两种艺术特色金秘琳290113100043摘要:。

小品文又名美文、艺术性散文,是作者叙事抒情的完美载体。

“五四”以后,周作人首倡小品文,并在古典散文和西方随笔的影响下,将小品文的艺术张力发挥到了极致。

周作人的小品文呈现出平和冲淡、苦涩忧郁的两种艺术特色,而这两种特色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正是由这些部分承载了周作人人生的向往和时事压迫下的无奈。

关键词:小品文;平和冲淡;苦涩忧郁一引言从接触周作人起,几乎所有考试中关于周作人散文特色的选项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上平和冲淡。

可能是忽略了,可能是不受重视周作人散文里漾起的层层碧波和他蔷薇的梦虚幻掉的苦涩。

他有他的平淡冲和,也有他的苦涩忧郁,这样的两种特色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创作的始终,相互融合交织,酝酿着风雨。

在我看来这两种特色没有孰轻孰重,它们都是周作人散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两者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艺术张力,才使他的散文拥有高于他人之上的地位和境界。

本文就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和“苦涩忧郁”两种艺术特色展开细致的阐述,以此来更全面地了解周作人散文的深刻性,从而更流畅地享受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飨宴。

二周作人小品文的平和冲淡的体现(一)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周作人的散文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庄重静穆,典雅厚重。

他追求平淡,认为“平淡”是散文的一种极境。

所以他的写法会很随性,不娇柔,不造作,没有感情和笔墨的夸张。

就连人生中最让人流恋的初恋,他也要质朴平和地娓娓道来“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得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并不问她是否喜欢我,或者也不知道自己是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这是当时实在的心情,也是她所给我的此物了。

在她是怎样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大约只是淡淡的一种恋慕,始终没有想到男女夫妇的问题。

”(《初恋》)三姑娘来看他练字,他却连抬头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更加努力地去练字,感受到的是朦胧的喜悦、淡淡的恋慕。

这种双方都未知,都不曾读懂的恋爱在周作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是初恋,是暗恋,是单相思都未可知。

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平淡真实。

“作者的心情是清淡闲散的,所以文字也十分简洁。

”(朱光潜),窗明几净,那时的作者哪会有什么别的心思,更不会有什么夫妇之念,只是很简单的但又弥足珍贵的初恋的小情绪。

相比之下,郁达夫的初恋就显得大胆露骨的多了。

“我在月光里看到了她那张大理石似的嫰脸,和黑水晶似的眼睛,觉得怎么也熬忍不住了,顺势就伸出了两只手去,捏住了她的手臂。

”(《水样的春愁》)伴着冲动的初恋也不失浪漫,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含蓄之美。

周作人的平淡之美当然不只体现在他的《初恋》之中,给人流下更深刻的平淡的印象的源于她早期的一些名篇如《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极其平淡地将生活的琐碎津津乐道。

(二)知识性、趣味性在周作人的平淡冲和的文字也不只是一味的简洁朴实,他之所以以平和之言也能“蛊惑”人心,是在于他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小品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给人一种绅士、雅士、隐士、博士的感受。

他的散文内容“上知天文地理,下到苍蝇蚊子无所不谈”。

如《苍蝇》、《水里的东西》、《入厕读书》等,一些生活中人们都曾经历却不曾注意的小事,听他说来竟头头是道,耐人寻味。

他的趣味性是一种雅趣,带有贵族情调的高档次的生活追求。

用当代的话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就如喝茶也一定要“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只有这样才能“得半日之闲,抵十年的尘梦”(《喝茶》)。

如此想来当代人的饮茶文化倒是少了好些趣味,单单这纸窗就很难以寻觅,再加上当代人匆忙的脚步,很少会拿出半日时间去约二三人共饮。

再比如说与喝茶有关的他的另一篇文章《北京的茶食》中提到“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有一种在微醺之际赏半开的花的闲趣和浪漫。

文字不事藻饰,却有他一向追求的含蓄耐读的“简单味”,简单与平淡便显得十分和谐。

《上坟船》中“此等家常酒席的菜与宴会颇不相同,如白切肉、扣鸡、醋溜鱼、小炒、细炒、素鸡、香菇鳝、金钩之类,皆质朴有味,虽出厨师之手,却尚少市气,故为可取。

在‘上坟酒’中还有一种食味,似特别不可少者,乃是熏鹅······以醋和酱油蘸食,别有风味。

其织法虽与烧鸭相似,惟鸭稍华贵,宜于红灯绿酒,鹅则更具野趣,在野外舟中啖之,正相称耳。

”这哪是去上坟的架势,分明是在别具风格的环境下美酒美食的行乐的节日。

就语言而言,依然是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二.周作人小品文平淡冲和的原因周作人的大哥,三十年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他的文章语言辛辣,讽刺意味浓重,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杀伤力。

而一向很听他的话的二弟周作人的文章语言却极其平淡冲和,又会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周作人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正话反说,极具讽刺意味,注重思想革命的特点,但语言也依旧平淡,感情依旧含蓄。

早期议论性散文《死法》中提到砍头、火刑、上吊、投水都不如枪毙来的文明,可惜子弹太大,掀去了皮肉,令人触目惊心,若像打鸟用的只留下铜丝痕就更好了。

读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段祺瑞政府谋害学生,冷酷无情的深恶痛绝,但语言依旧平淡。

(一)古雅言辞和日本语言的影响周作人的小品文古典散文(公安派小品文)的影响很深,同时“周作人对宗教典籍的涉猎,对他优雅平淡的文字风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论周作人散文的古雅情调》,申莹,延安大学文学院助教,硕士)。

周作人在北京大学讲六朝散文时就已有添讲佛经的想法,也已经由学校规定名称佛典文学,50岁的寿诗中也曾提到“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的话,可见他与佛家的因缘。

看破了一些东西,语言也就不再激进,也就平和冲淡了许多。

其次也受日本语言的影响,鲁迅也曾提及日本语的优婉。

1906年,周作人东渡日本获得的最初印象是日本“爱好天然”、“崇尚简谱”与“闲适”,这最初的印象使他对日本文化、文学痴迷到近乎疯狂的程度。

他说:“我喜欢他的所有的东西。

我爱他的游戏文学与俗曲,浮世绘,瓷铜漆器,四张半席子的书房,小袖与驹屐。

”(《日本审美经验与周作人文风》,2007-11-26,武汉大学,方长安。

)(二)成长环境周作人自己曾说“凡是热狂的与虚华的,无论好坏都不喜欢,平实才是他的追求”。

他的文章力求在平淡中表达出思想与道德意义,他的散文表现出的睿智、超脱、深刻的生活感受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

这还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他从小并没有像鲁迅一样经历从小康堕入贫困看尽人情的经历,也就养成了他不敏感的性格,这一性格让他生活的很好。

许广平曾回忆说周作人“惟整日捧着书本,其余一切事情都可列入浪费经历之内,不闻不问”。

鲁迅曾经提到过,“像周作人时常在孩子大哭于旁而能无动于衷依然看书的本领,我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可见本性平静,一颗安静的心自然会写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他与最信赖的哥哥决裂后,不再喜欢过问世事,有了归隐之心,大隐隐于市,即使是北京沦陷,无奈选择附逆,也不愿离开八道湾,只想过一辈子安谧的生活,写一辈子平淡的文字。

三.周作人小品文苦涩抑郁的体现周作人曾说过他的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有人好意的夸他的文章写得平淡他也很喜欢,可是他说他还梦想不到他有做到的一天。

他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

”他本人承认他做不到平淡,我想这不是自谦,是他笔下的平淡确实与他心目中的平淡是有一段的距离的。

不少的研究者也认为周作人是一个不习惯也不善于于表达感情的人。

在他闲适恬淡的样貌、文字背后,有不失为激进的思想和难以抹去的苦涩抑郁。

张中行说:“他的闲适是违背时义的。

因为闲适必须高高在上,而时义认定,人是不应该高高在上的。

至于世间能否允许一个人高高在上地闲适,或者闭户消沉,要看是什么世。

”(《周作人之“苦”》,南方人物周刊,作者:本刊记者李宗陶,发自上海,日期:2012-06-28)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着他的苦涩抑郁,他只是装作闲适,不想让人看出,宁愿自己一个人去承受,即使是与最爱的大哥决裂,即使要亲手于1924年7月18日写下绝交信。

他的心中是有怒火的,是苦涩的,但他是绝不可能去直接说的。

如果他直接去和大哥说了,让大哥有向他解释的机会,那么也许兄弟二人也不会走到决裂的地步。

他并没有,他开始写信给他的好友孙伏园,他开始去怪雨,怪这雨太苦“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

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的耳朵里已经不很听惯了,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得很不痛快。

”(《苦雨》1924年7月17日)一个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人已听不惯雨声了,这雨里该有多少的苦涩,使他按耐不住了,他本来想等着看孙伏园的秦游记,现在却又自己先写给他看了,这确实是意表之外的事,却也是情理之中的。

这样不平静的心,怎么还能平淡地去叙述呢,真的有太多的不痛快了。

情感不顺,便去谈天气,可愈是刻意的去回避去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苦涩抑郁。

在1924年的7月20号,与大哥决裂的第二天,他开始选择沉默“不过自己的评语总是不大靠得住的,所以在许多知识阶级的道学家看来,我的筋斗翻得有点不道德,不是这种姿势足以坏乱风俗,便是这个主意近于妨害治安。

这种情形在中国可以说是意表之内的事,我们也并不像因此厄尔变更态度,但如民间这种倾向到了某一程度,翻斗的人至少也应有想到省力的时候了。

”(《沉默》)他是在沉默吗?对于外界的指责他就默默地承受了吗?他没有,他绝不认为自己的筋斗翻的不道德,他只是不想直接去辩解,但凡辩解,要说明自己的不错,势必要说对方的错,还要拿一些隐秘的事来作材料加以佐证,这就成了前门驱虎而后门进了狼了。

所以他不会直接去辩解,但依旧间接地让平淡的语言中弥漫着它的苦涩抑郁。

四.周作人小品文苦涩抑郁的原因(一)时代和现实生活时代和现实生活并不能给周作人一个平和的生活,他在《雨天的书》序言中提过“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而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想我这样的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

”周作人确实有些生不逢时,若是生在魏晋南北朝也许还能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