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作人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周作人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周作人的影响
• 1、 “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了大量散文, 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2、“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 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 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 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 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
3、他在理论上对文学贡献
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 重来 2、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 故乡的野菜 初恋 北京的茶食 3、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 苦雨 4、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鸟声 寻路的人
周作人散文之三味
周作人的独特的精神构筑和艺 术、生活审美情趣才构成了周作人 散文中耐人寻味的辛辣、苦涩、清 淡三味。
散文文体
早期:情志体如《雨天的书》 中期:抄书体如《夜读抄》 晚期:笔记体如《书房一角》
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感着一 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 我那时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 时又似乎很安静仿佛心里一块打石头已放下。
初恋
• 一、周作人是何许人也
• 二、周作人引人争议的 一生
• 三、周作人的散文及其 特色
• 四、对周作人汉奸行为 的评价
周作人是何许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 月6日),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字 星杓。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 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 代表。
如何看待其汉奸行为
• 散文创作和汉奸行为应一分为二 • 知识分子应具有民族承担意识 • 个人的享受不能违背民族主义 • 文学创作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 古代叛逆知识分子评价不高
一个拥有十八世纪的头脑和 二十世纪感觉的矛盾集合体周 作人注定是一个中国的叛徒和 隐士。
《碰伤》
此可以知道,碰伤在中国实是常有的事。至 于完全责任,当然由被碰的去负担。 譬如我穿着有刺钢甲,或是见毒的蛇,或是剑 仙,有人来触,或看,或得罪了我,那时 他们负了伤,岂能说是我的不好呢?又譬如火 可以照暗,可以煮饮食,但有时如不吹熄, 又能烧屋伤人,小孩们不知道这些方便,伸手 到人边去,烫了一下,这当然是小孩之过 了。
周作人的一生
• 1885年出生,青少年时期,他和鲁迅走过 几乎相同的路。1906年,周作人继鲁迅之 后,也赴日本留学。
• 辛亥革命前夕,返回家乡。出版了第一本 评论文集《异域文谈》。
• 新文化运动发轫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运 动,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 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有广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响的文章。
鸟声
• 现在,就北京来说,这几样鸣声都没有, 所有的还只是麻雀和啄木鸟。老鸹,乡间 称云乌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 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 不知道他是哪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 然唱不出好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 到底还含一些春气:唉唉,听那不讨人欢 喜的乌老鸦叫也已够了,且让我们欢迎这 些鸣春的小鸟,倾听他们的谈笑罢。
一、是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 就是“人的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 学的“非人性”区别开来。 二、是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 同,他的《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三、是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他在 《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 一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酣畅又亦庄亦谐。 《祖先的崇拜》
2、借鉴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 默与 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 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写的比较含
蓄。如《碰伤》
3、尖锐泼辣. 如《旧女性观》《天足》
4、在对愚昧落后的国民性鞭挞中,他对 中国国民怀有很深的偏见,因而缺乏改造 国民性的热情性。
二平和冲淡
• 1924年,与钱玄同,孙伏园等组成语丝社”,发 刊《语丝》杂志。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南迁,校长蒋梦麟 委托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 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他便留在了 北平。
• 1938年,出席了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召开的 “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
• 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
《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 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
• 沦陷期间:
《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堂语录》《药味集》 《药堂杂文》《苦口甘口》《书房一角》《立春之前》
时事的杂文—浮躁凌厉 抒情记叙的美文—平和冲淡
(一)浮躁凌厉
1、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淋漓
• 1941年,出任汪伪职务,在敌伪报刊上发表了不少 散文随笔,有《秉烛谈》等。其中不乏一些汉奸文学, 无聊的闲适小品及读书笔记,他的创作由危机走向末 路。
•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汉奸罪 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作了一些杂诗。 后被保释出狱,回到北京,以稿费维 持生计。
• 1960年末着笔于回忆录《药堂谈往》,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苦雨》
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 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 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 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 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 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 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
《北京的茶食》
“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 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 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 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 的 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 心的饽饽铺么? ”
• 1920年末,周作人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
• 1921年夏秋,周作人因肋膜炎在碧云寺养病,随 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和避世养病的机缘,他的思想 和艺术情趣发生转变,创作了一些叙事抒情性的 小品,山居杂诗,杂信。
• 1923年,听信日籍妻子太信子的谗言,与鲁迅断 交。同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
• 1967年5月,周作人病逝于北京,走完 了他83年的生命历程。
周作人的散文及其创作特色
• 1、周作人的散文集 • 2、周作人散文的特色:浮躁凌厉、
平和冲淡 • 3、周作人散文的文体 • 4、周作人散文的影响
作品集
• 五四到1927年,创作的鼎盛时期: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 上下册《谈龙集》
寻路的人
• 我曾在西四牌楼看见一辆汽车载了一个强盗往天 桥去处决,我心里想,这太残酷了,为什么不照 例用敞篷车送的呢?为什么不使他缓缓地看沿路 的景色,听人家的谈论,走过应走的路程,再到 应到的地点,却一阵风的把他送走了呢?这真是 太残酷了。
• 我们谁不在敞篷车上走着呢?有的以为是往天国 去,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在下地狱去,正在悲 哭;有的醉了,睡了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 地干燥粗鄙,别的不 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
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
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
也要想念到他。
故乡的野菜
•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 但是终不以此而剪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