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

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

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

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

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

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

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

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

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我个人我比较赞同吴仁援在《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中所提出的观点: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

他的散文简洁却不平淡,透溢弥漫出的是知识性、趣味与苦味。

一、简洁却不平淡
周作人许多作品都是简洁却不平淡的。

如《雨天的书》。

朱光潜曾说:“这书的特质,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十简洁。

”1周作人的散文确实是简洁的,没有装模作样堆字积句,清淡,闲散。

但却有着常人达不到的知识性,知识结构全面,古今中外的知识随手捏来,读其散文称得上是开卷有益。

正如徐志摩所说:他是个博学的人;他随手引证,左右逢源;但意见和见解都是自己的,和他的文章一样。

”2拿《故乡的野菜》一文来看。

文中既有民谣如“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充满了趣味。

又引用诸多古籍,如“《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彦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多种野菜的科普知识,名称,药用食用价值等。

如“黄花麦果通称鼠麴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

文中还提到了日本的《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怕未必有吧!包含如此丰富的知识,囊括古今,充满趣味的散文用“平淡”来形容当然是不准确的。

二、清淡中充满情趣
在《苍蝇》篇里,周作人引了小林一茶的一句诗:“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虽是引用,也让读者感觉趣味横生。

朱光潜曾感慨道:“小林一茶的那种闲情逸趣,周先生随还不能比拟,而现在中国作者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得第二个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

他究竟坏死有些年纪的人,还能领略闲中情趣。

如今天下文人学者都在那儿著书或整理演讲集……以后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一口一口啜着清茗,看院子里的花条虾蟆戏水,听他讲‘故乡野菜’、‘北京的茶食’、二十年前的水师学堂和请坡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确实一
1《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7页
2《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27页
三、平淡文字里的浓浓情谊与苦味
“最有苦味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4他在《药味集自序》中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其苦”。

可见周作人的散文中是充满了苦味的。

爱罗先珂离开后的第二年,周作人写了《苦雨》。

文中提到了院子里的积水与蛤蟆的叫声:“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喜欢。

第一是小孩子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蛤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静听,往往变成一种金属音,很是特别……”字里行间没有牵挂、惦念和担心。

但不禁令人联想到:爱罗先生如果在,他一定会如川岛等大人一样加入到孩子戏水的队伍中去,也一定会和周作人一起细听蛤蟆的叫唤…虽是淡笔却饱含浓浓的情谊。

而钱理群在《周作人传》对此评价道:也许周作人什么也不会想,因为他早就表示过:“漂泊孤独的诗人,我想你自己的悲哀也尽够担收了,我希望你不要为了住在沙漠上的人们再添加你的忧愁的重担也罢。

”再苦的酒也得独饮,悲哀的重负只有自己背起来。

这其中透出的苦味也是浓厚的。

四、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
周作人自己曾说过,“我近来极羡慕平淡自然的景地。

但是看古代或魏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像我这样偏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的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5周作人一直在追求平淡,他的性格中,确实有一种“居家和尚”式的淡漠,对亲情和世事都看得很淡,时时要把自己从所属的一切人事纠缠中,解脱出来,遗世独立,以获得一种逍遥出世的自由和安宁。

另外相比较鲁迅的性格比较峻急,热烈而又冷峻。

周作人则比较安静、和缓、低调。

但他的性格中有强硬和固执的部分。

如他与鲁迅绝交后却拒不相见,一直到鲁迅死去,似乎兄弟也没有和解。

决绝、固执可见一斑。

再有,与弟子沈启无翻脸。

沈启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周作人“知堂四弟子”之一,后来,却因为1943年8月27日,片冈铁兵的一次演讲而与沈启无反目,并于1944年3月15日发表《破门声明》,将沈启无逐出师门,致使沈启无“使我一切生路断绝”。

当时许多人背后议论,但周作人同样是固执不纳。

可见,周作人的性格中有其固执决绝
3《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8页
4《周作人概观》(舒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34页
5《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第26页
的部分,绝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温文尔雅,一团和气。

文如其人,他的文章中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他自身的性格特点。

如《苍蝇》中描写对苍蝇的玩儿法:我们把它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我们又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肠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

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它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从这段描写中也可以窥见他的冷漠。

仅用平淡来形容实在太过单薄了。

其次周作人的散文中包含了他对人生的忧患,对现实的忧虑,及自我的孤独与苦寂。

《结缘豆》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什么这样的要结缘的呢?我想,这或者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

富贵子嗣是大众的愿望,不过这都有地方可以去求,如财神送子娘娘等处,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

孔子曾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

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

”周作人的人生,多半时候也都在寂寞中度过,他把自己的居处题为苦雨斋。

对于他来说,读书也是以结缘来摆脱人生寂寞的方法。

平淡要求的是内容和情感的闲适,从整体来看,周作人的散文绝大部分是不能平淡的。

周作人的散文确有其平淡之处,《鸟声》、《故乡的野菜》等文章也确实是平淡而丰腴,但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却是不准确的。

他的散文简洁却不平淡,透溢弥漫出的是知识性、趣味与苦味。

参考文献:《周作人传》(钱理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周作人传》(止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谈龙集》(周作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周作人散文名篇》(周作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周作人人生笔记》(周作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看云随笔》(周作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怀旧》(周作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周作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回望周作人知堂先生》(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其文其书》(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周氏兄弟》(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国难声中》(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研究评述》(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周作人经典作品选》(周作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周作人概观》(舒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