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而兴趣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当前的情况下显的尤为困难与必要。
要结合人的心理效应,充分利用人的猎奇心理,同时辅之以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猎奇心理直观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52-01
在江苏高考中,由于地理作为等级来考量的,学生通过最简单的识记就很容易在等级考量中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等级,所以在高中6门选修科目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好学。
但深究起来,这种所谓的“好学”其实是针对等级能达到相应要求而言的,而对于真正的地理学科的素养和知识体系等来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为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表现的就不是那么的积极和深入,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的学习,为此要想在当前高考制度下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起作用,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此浅谈如下方法以与大家共同商榷。
1 利用人的猎奇心理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探知欲望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并且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有不
断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和动力。
因此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探知欲望。
充分利用一些有特色的古墓探宝系列纪录片。
古墓特别是一些皇陵贵族的寝陵,往往在建造时就考虑的很多的地理因素,从而出现了很多的有地理特色的效果。
如一些古墓里尸体的保存完好,就引导学生去联想出现的地理因素,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主体参与性。
同时,不管最终得出的结果如何,这样一个过程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知能力和名族的自豪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进行多学科的贯穿引入,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得到地理学科知识的支撑,进而提起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度与关注度。
如:认为地理中多贯穿些政治、历史、哲学甚至是数理化的知识。
我想如果这样做的话,首先课堂是不枯燥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其次是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2 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以直观手法呈现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具有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特点,如果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很难做到完全掌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现代化设备手段,通过最直观的手法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
习兴趣。
2.1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如: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地图在地理教学被誉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也能做到对文字内容的直观表达,从而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这种直观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借助地图,还可使学生知识记忆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
就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让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地图上泾渭分明的图像不仅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这种对比强烈的意识能够很久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住了所学内容。
2.2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其直观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解决了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教学难题,
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用已经熟知的知识去学习与认识未知的知识”是我们目前教学与学习中常用的手段。
比如对地理知识体系中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势必让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引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像如此的谚语等在教材和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时常出现,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即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与运用效果。
由此可见,兴趣作为一个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如果能把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