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

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10.知青小说: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描写知青生活,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

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

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代表作品:张承志《绿夜》《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1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800多人参加,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2.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问题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节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判与研究新局面。

1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14.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15.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年5月,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定制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16.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这个主题无论对哪种题材,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

17.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18.政治抒情诗:1936年起,政治抒情诗成为诗坛上的主导潮流,内容直露地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甚至以标语口号来代替情感的抒发,诗歌变为“战歌”诗的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大量运用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言志的方法,红日、青松、红旗、风暴等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象征符号,代表作家有: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回延安》。

19.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锻炼锻炼》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了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20.《茶馆》:话剧《茶馆》于1957年创作,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

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1.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收录着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150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22.文化散文: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步成熟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的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简答:一、双百方针(时间、内容、意义)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具体内容:1、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3、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标志性意义:这一时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

二、概述50、60年代小说的情况(包括创作变化、题材、体裁、主流、非主流等)1、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2、反映解放战争: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茹志娟的《百合花》3、反映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等4、近代历史题材: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5、古代历史题材: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现实生活题材1、反映农村生活:赵树理《登记》、李准《不能走那条路》、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等2、反映农村劳动妇女: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娟《静静的产院》等3、反映工业建设: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等。

4、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准《灰色的帆篷》、李国文《改选》。

5、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萧也牧《我们父母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三、《茶馆》的艺术创新1、《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变法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