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隐喻认知;认知语言学;认知主体赵冬生(1969-),男,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河南洛阳47102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按照类似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19世纪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为主的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隐喻进入了多元化研究的新纪元,诸多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认知学、文学、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探讨,在新的隐喻研究理论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对隐喻开展的研究中,认知语义学者莱科夫与约翰逊(Lakoff&Johngon)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观的理论框架,使人们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工具,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但是,由于概念隐喻观的映射理论在其映射方向的单向性和映射内容的静止性等方面有不足,在解读尤其是新奇隐喻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福柯尼耶(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在1997年发表的《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thoughts and Language)一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2002年,福柯尼耶与特纳(Turner)合作,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它揭示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对隐喻的认知构建做出了更为合理的解答。
一、概念隐喻观与概念整合理论莱科夫等学者认为:隐喻是一个从具体语域“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个抽象语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实体映射过程(ontological mapping),其心理基礎是意象图式。
莱科夫从认知的角度考察隐喻的本质时借用了数学中映射的概念,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对应,认为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就是指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转换。
莱科夫等学者提出的这一跨域映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隐喻的实质,以至于它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概念隐喻理论清楚地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使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语义层面转到了认知角度,但是,在某些层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中的映射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换言之,其映射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最终在目标域中形成的结构、特性和知识,是始源域原有结构、特性和知识的继承,而目标域本身的结构、特性和知识在映射过程中至少是不明显的,其映射仅表现出单向性。
其次,莱科夫认为人们总是能固定地提取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在每一个概念隐喻映射中,都有一套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而我们知道,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和说话者意图的变化,始发域映射的关键特征会有差异,映射的结果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莱科夫认为隐喻理解仅涉及两个心理表象,映射是发生在两个心理表象之间。
而实际上,人们在进行隐喻意义的建构和推理时,除了基本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外,至少还有心智特征及概念加工等构成的其他空间,各空间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映射或投射关系。
也就是说,隐喻理解涉及的远不止两个心理空间。
以上存在的问题限制了概念隐喻观对隐喻认知机制的阐释力,这就需要人们去寻求更为完善的理论,以期对隐喻的心理机制和意义构建进行更为深层的解读。
继莱科夫和约翰逊之后,美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和特纳等一批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是继概念隐喻观之后新出现的关涉意义构建和信息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
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概念整合,实质上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它涉及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对于揭示人类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下,人类在其生存活动中所接受和接触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域、空间体对人类而言都是具有某种属性和概念范畴的映射输入;人类能够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部分映射匹配,有选择地投射到动态解释的整合空间中;任何概念的形成都要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输入信息的加工整合,这个加工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也是输入信息对人的心智空间已存信息激活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知,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了四空间理论,并指出整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就是在这四个基本空间中进行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意义的构建和理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多选输入模型结构的整合、认知模型的建构及通过整合产生新创意义;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是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的合成原则,对类推、隐喻、双关语、幽默等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机理性的阐释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一)隐喻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多空间映射过程概念整合的工作机理基于人类的体验认知。
人类的体验认知决定了概念整合不是简单的表征概念的合并,而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间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中进行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人的心智体验图式不断被激活与推理的过程。
概念整合网络由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及整合空间构成,是概念整合运行机制的核心。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建立起相互的对应关系。
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反映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它决定着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特征及类属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新的结构关系。
例如,“If Clinton were Titanic,the iceberg would sink.”在这个例子中,包括一个关于“泰坦尼克号”相关信息的输入空间和另一个关于“克林顿”相关信息的输入空间,通过船的航行、船的命运(沉没)与丑闻中的克林顿及其结局(安然无恙)之间的类比映射(analogical mappings),统一了这些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
类属空间中反映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与组织为“处于逆境中的主体及潜在或实际发生的灾难性后果”。
整合空间包含了与历史事件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川沉没的场景相关和与克林顿历经丑闻安然无恙的事实相关的概念结构,其中,克林顿与历史事件空间中的泰坦尼克号轮船之间的映射是识别映射(identity mappings),而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川沉没和克林顿历经丑闻而无恙是类比映射。
这样,通过把泰坦尼克号航行、撞上冰川沉没和克林顿陷入丑闻、安然度过危机进行整合,构建出新的结构,并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得出一个新的推论。
再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这样一句名言“Everyone is a moon,and has a dark side which he nevershows t0 anybody.”这句话中,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范畴“每个人”和“月亮”在句子的延展部分“都有其不想展现给他人的一面”的作用下,建立起了概念整合运作的前提,即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类比映射,其中,由概念域“每个人”构成的输入空间包含“人”、“性格”、“不同侧面”、“私隐”等范畴特征,而由概念域“月亮”构成的输入空间包含“月亮”、“正面”、“背面”、“光亮”、“黑暗”等范畴特征,两个输入空间所存在的部分特征的映射关系构成了概念整合网络运行的基础;类属空间分别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得到两个概念域的共同抽象结构为“主体”、“光明的一面”、“藏于人后的一面”;类属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及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选择性特征投射到整合空间,经过组合完善最终得出:每个人都是一弯明月,有光明的一面,也有自己不愿示人的一面(自己的隐私或小秘密)。
概念整合实质是人类心智空间的整合。
人的心智空间是由概念框架組织起来的,在隐喻的认知过程中,概念整合正是这样,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正的心理空间网络,通过网络中的投射、类比及新创结构的浮现,最终完成意义的构建。
(二)隐喻认知是一个动态性的意义构建过程传统隐喻经常被使用,大多数已经进入人们固化的认知范畴,变成了约定俗成性的隐喻。
对此类隐喻的理解,人们往往只需激活储存在长时记忆中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约定俗成的匹配关系,便可推导出其常规含意。
而新奇隐喻的意义却只有通过语境和语用推理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和诠释。
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整合理论,其注意力便主要投放于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问题,它更关切言语意义在动态语境中的在线构建,是一种在线(online)意义构建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整合下的隐喻构建及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语境框架下的一种在线构建和推理过程,它能够对新奇隐喻进行卓有成效的阐释。
认知语言学家寇尔森(coulson)指出:背景区(grounding box)是概念在线整合的重要内容,包括话语事件,话语事件参与者,事件、空间维度,是一系列重要语境假设认知话语表征的起因。
兰盖克(Langacker)认为:每个意义表达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出背景动因。
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作者或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以及话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在隐喻的意义建构和阐释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主体是隐喻意义构建的执行者。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认知主体在认知事物中表现出的态度、兴趣、观念、角度、条件、目的等方面的多样性,在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中,我们强调认知主体在具体背景下的智力参与。
例如,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便描述了同一主体从不同的视角聚焦同一个客体而产生的不同体认。
“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则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在此,作者结合自己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面对海峡两岸数十年的分离,生动地描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于“乡愁”的不同感受,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无奈。
再如,“瞎子摸象”的典故则证明:不同的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也往往会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经验和记忆,形成不同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