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引言 (2)二、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2)2.1生乳中菌落数指标 (2)2.2生乳中蛋白指标 (3)2.3生乳中体细胞数指标 (4)三、我国奶业标准现状 (4)四、生乳标准变化背后我国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5)4.1奶业标准结构不合理 (5)4.2我国奶制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5)4.3现行标准重奶制品,轻生产过程 (5)4.4 相当一部分标准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需要 (6)4.5 标准被少数大企业控制 (6)4.6 行业协会组织结构不明确,政府缺少监管 (7)五、标准背后奶业标准利益人的博弈 (7)5.1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简述 (7)5.2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 (8)5.2.1 模型假设 (8)5.2.2 模型分析 (9)六、促进我国奶业标准改进的对策建议 (9)6.1政府方面 (9)6.1.1建立国家级奶业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9)6.1.2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我国的奶业质量标准体系 (10)6.1.3加快对奶业生产环节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规范企业行为 (10)6.1.4建立和完善奶制品检验检测体系 (10)6.2 企业自身方面——借鉴国外经验 (11)6.3 消费者方面 (12)七、结语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从《生乳》标准变化看中国奶业标准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近年来由于奶业标准混乱所导致的问题比比皆是,进而引发了人们的持续关注。
为此本文主要以生乳标准变化引出对中国奶业标准现状的分析,提出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奶业标准涉及的各方利益较量,最后针对奶业标准改进给出意见建议。
关键字:奶业标准、博弈模型、奶业发展一、引言日前,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直斥中国牛奶标准“全球最差”,“是世界乳业之耻”!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中国牛奶消费信心至今未愈。
在乳业“新国标”诞生时,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引起行业震动,公布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都比原有标准降低。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每100克3.0克以上。
菌落总数普遍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标准最高的为美国,每毫升10万个以下。
有人说“这简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奶业标准越调越低。
因此,下文中具体给出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生乳标准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由 1986 年“升级”为新《生乳》标准,该项标准究竟如何,有哪些变化?又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三聚氰氨事件发生后,我国做的第一个安全标准就是乳标准,有66项安全标准。
此次《生乳》标准中数值方面的变化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突出的是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指标。
我国的《生乳》标准究竟与其他国家标准存在着怎样的差距?2.1生乳中菌落数指标在我国1986年制定的《生乳》标准中,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4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mL,Ⅱ级低于100万CFU/mL,Ⅲ级低于200万CFU/mL,Ⅳ级低于 400万CFU/mL,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mL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
菌落总数指标是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的反应。
新公布的《生乳》标准在总结了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mL调整为200万CFU/mL。
新国标取消了“细菌总数”分级指标。
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标准规定,生乳应按照新鲜度进行分级,并规定只有高等级的生乳才允许作为巴氏杀菌乳的原料,低等级的生乳只能用作炼乳和奶粉以及奶油、乳糖、干酪素等联产品的原料。
老国标G B/T 6914-19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2.3“细菌指标”里,虽然没有分级使用生乳的规定,却保留有分级限值区间,同时保留了采用先进的平皿计数法进行分级,以及容许兼用美兰褪色计时法等内容,这一点与国际乳业惯例相一致,也成为其显著优点。
而新国标直接取消了“细菌总数”的分级指标,相比之下,新国标在这方面甚为失色。
①美国、欧盟原料奶收购对菌落数要求的上限是每毫升10万个,新国标比其高出20倍,丹麦是3万个,更是高出近70倍。
2.2生乳中蛋白指标新《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蛋白质的含量要求为2.8g/100g,比1986年的2.95g/100g降低了0.15g/100g。
发达国家蛋白质含量标准为3.0g以上,新西兰则为3.8g,欧美国家也多在3.2g以上。
生乳蛋白质含量与饲养的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奶牛需要饲喂的全株玉米青贮、羊草、优质苜蓿等优质的饲草饲喂,饲料对生乳蛋白质含量影响很大。
和发达国家生乳蛋白含量相比较,我国生乳蛋白含量低与饲料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不改善饲料结构、不提高饲料质量是很难获得高蛋白水平的生乳。
图2.2.1 生乳中蛋白指标①解读《生乳》标准中的蛋白质和菌落总数指标[J].北方牧业.2010(15):29.2.3生乳中体细胞数指标生乳中体细胞数是指每毫升生乳中的体细胞总数。
多数生乳体细胞数是白细胞(即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约占总数的98%-99%,其他为乳腺组织脱落的上皮细胞。
生乳体细胞数是一种动态生物学现象,可作为判断生乳质量的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奶牛乳房受细菌感染的程度,还可以用来估计产奶量的损失②,一般认为生乳中体细胞含量超过5×105 CFU/ml,尤其超过1×106CFU/ml时,将会对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饮食健康等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③体细胞数和乳品质量密切相关,体细胞数越低,生乳质量越高;体细胞数越高,生乳质量越低,并对生乳的保质期和下游乳制品(如酸奶、奶酪等)产量、质量和风味等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④。
欧盟(92/46/EEC)原料奶收购的最低标准为体细胞数≤40万/ml,美国为≤75万/ml。
而我国的《生乳》标准未对体细胞数做规定。
因此,我国《生乳》标准中缺少一项反应奶牛健康及乳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我国奶业标准现状我们单从生乳标准新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我国奶业标准与国外奶业标准上的差距,因而我们更需要对我们现有的奶业标准有个初步了解。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提供的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关于奶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8个,其中国家标准79个,行业标准60个。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29个,推荐性标准50个;行业标准中,强制性标准13个,推荐性标准47个。
生产环节中,有关奶牛饲养的国家标准2个,都为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7个,强制性标准3个,推荐性标准4个。
有关生产厂的国家标准3个,均为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1个,为推荐性标准。
关于奶制品的标准共计88个,有奶制品通用标准、奶制品卫生标准和奶制品分析方法标准。
其中奶制品通用标准29个(国家标准14个,行业标准15个),奶制品卫生标准8个,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奶制品分析方法标准51个(国家标准43个,行业标准8个)。
②朱正鹏,单安山.生乳体细胞数对生乳的品质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6(13):47-49.③上官辉.生乳中体细胞超标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11,112(4):46-48.④石红丽.杨永龙.任宪峰.张杰.生庆海.生乳中体细胞数对酸奶成品品质的影响[J].中国乳业.2010(11):46-48另外,奶业机械标准有37个。
其中国家标准⑤9个,强制性标准5个,推荐性标准4个;行业标准⑥28个,强制性标准⑦3个,推荐性标准⑧25个。
(见附录)四、生乳标准变化背后我国奶业标准存在的问题通过上文对生乳标准变化以及我国奶业各项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奶业标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4.1奶业标准结构不合理我国奶业标准的现状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数量上几乎相当。
但是在生产环节中,如在奶牛饲养和奶业机械标准中,国家标准又相对较少;强制性标准少,推荐性标准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强制性标准相对较少必然会放松对生产企业的要求,从而造成产品安全隐患,损害消费者利益。
4.2我国奶制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在制定奶业质量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问题,标准安全度不高。
这一点在原料奶的质量标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根据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等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
而在美国和加拿大收奶时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对生产者从严处罚。
也就是说,根据我国生鲜奶收购标准认定的一级奶,在美国和加拿大还不能被作为液态奶的原料。
然而,我们新出台的《生乳》标准更是拉大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所以,我国关于奶业的一些现行标准,对于我国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奶制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总是随着经济、技术和环境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关于标准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制定和修订与国际同步的标准,是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根本要求。
4.3现行标准重奶制品,轻生产过程我国近年来制定的关于奶制品品质、污染物限量和分析检测方面的标准不断增加,但是关于保障奶制品质量安全、卫生和良好品质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面的⑤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制定、审核和发布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标准。
⑥行业标准: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由标准化主管机构制定、审核和发布的标准,在某个行业内统一的标准。
⑦强制性标准: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一经颁布,必须执行。
⑧推荐性标准:国家制定的标准由各企业自愿采用,自愿认证,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
标准却很少,对生产源头的控制比较薄弱,缺乏对整个奶业质量全过程控制。
我国奶牛饲养标准有9项,其中国家标准仅有2项,还分别是1982年和1992年制定的,早就不能适应现阶段规模化奶牛饲养的需要。
4.4 相当一部分标准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需要在2002年的时候,由光明率先挑起、三元火速跟进的“无抗奶”风暴,将中国奶业搅得热闹非凡。
由此还引发了一场“有抗奶”和“无抗奶”的争论,虽然最终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无抗奶报告”,但是这一连串的事件给我国的质量标准敲响了警钟。
按照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即使在原奶中检测出抗生素,也是合格的。
而能检测出抗生素的奶制品早在几年前就不允许进人国际市场,但是在今天,却还成为我们炒作的热点,由此可见,我国的奶业标准有一部分是相当陈旧的,急需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