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觉察
认知评价
威胁 挑战
现实压力源
(无法预测或无法控制的环境)
6
职业性应激源 1.职业内在因素
工作者本身
工作条件 2.工作的心理压力 工作性质 挫折
心理冲突
工作组织
7
心理冲突的基本类型 1、双趋冲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2、双避冲突
“前怕狼,后怕虎”
3、趋避冲突
“既喜欢,又讨厌”
8
压力产生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评价
32
20
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 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 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 条件
二、对健康的消极作用
1. 急性心理应激 2. 慢性心理应激 3. 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健 康 与 效 率
最适应激 积 极 应 激 消 极 应 激
21
工作倦怠(Job Burnout)
13
第三节 应激的生理心理反应
• 应急反应: 为保证脑、肌肉组织等重
要器官活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兴奋。机体加快了心跳,提高了供血 能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提高供 氧能力;同时,减少脾脏、皮肤、内 脏的供血液;动员脂类转移,以满足 脑和肌肉组织能量消耗,使血中游离 脂肪酸增多;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 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 高,机体变得警觉、敏感。
认知评价是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在 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
应对资源 事件要求
威胁知觉
9
三步认知性评价模式
(Lazarus RS,1993)
认知性评价
潜在 压力源
初级评价 + 次级评价
(对威胁、 (应对能力 挑战性的判 的评价) 断)
认 知 性 再 评 价
认 知 性 再 评 价
应激
神经系病 围生期病 十种死因合计
14.05
7.08 4.81 162.14
2.66
1.34 0.91 0.89 89.09
31
9
10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心理应激 心身反应 器官脆性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社会支持
工作倦怠是与工作有关的心理-生 理-效能的衰竭状态。 特点 三维度
1. 心理耗竭
2.工作怠慢 3.自我效能降低
Exhaustion
Decreased Cynicism Self-efficacy
22
应 对(coping)
•应对(coping)是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 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处理策略。 一、分类 1、问题指向性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
(威胁、危害、 丧失、挑战性的)
应激
(威胁、 危害、丧 失、挑战)
10
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 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 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存在两种模型。 主效果模型
能缓冲压力事件对 社会支持具有普遍 身心健康的消极影 的增益效果,高的 响,提供问题解决 社会支持作用总伴 随良好的身心状况。 的策略,保持个体 的身心健康。
24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 达到保护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 作用。
例子:
“眼不见为净” “掩耳盗铃” “鸵鸟策略”
25
退化: 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习惯化的成
熟的应对策略而使用早年不成熟的幼稚的 方式应对挫折情境。
例子: “病人角色强化”
“儿童的退行性依赖”
幻想: 通过想像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
27
合理化:指一个人遭遇挫折无法 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采用各种 “合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以 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例子:“酸葡萄心理”、“知足 长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潜抑:指把不能被意识接受的具 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等 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 安宁。
28
二、应激管理
(一)管理身体反应
心理社会因素 与健康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陈力
关于心理应激
什么是心理应激?
个体在觉察到(认知与评价)来自环境的 威胁或挑战而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表现出的 心身紧张状态叫应激。 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 疾病的重要环节。在心理学领域,对应激的研 究侧重三个方面: ⑴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⑵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 ⑶产生应激的中介机制
14
3、应激的生理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15
神经内分泌调节
(1)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性腺和胰腺等)
(2)下丘脑-自主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CRF 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 下丘脑 下丘脑 腺垂体 自主神经系统 ACTH AH NE、DA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髓质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相应的生理变化
缓冲器模型
11
三、人格特征
人格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个体对心 理社会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 绪的产生和生理反应。人格也影 响和决定了个体对外界挑战的适 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以 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决定 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质量。
12
四、可控制性与可预测性
• 可控制性 对压力事件具有控制力 ,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 可预测性 能预测压力事件和发生 ,即使个体不能控制, 通常也能减轻应激的危 害。若事件无法预测、 或不太肯定,就会增加 个体顺应负荷。
指向应激源,管理或改变应激情境,适用于应 激源明确的应激情境中。
2、情绪指向性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指向自身,控制自己对应激情境的情绪反应, 适用于应激情境不明的情况 。
23
二、心理防御机制
概念界定:
是指个体处于挫 折和应激情境时 ,其内部心பைடு நூலகம்活 动中具有的解脱 烦恼、减轻不安 和痛苦,以恢复 情绪平衡与稳定 的适应倾向。
18
回避
应激源
逃避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处理心 理应激的行为,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 的各种活动。
攻击与敌对 退化与依赖 固着与僵化
19
(三)认知反应
应激情境中,个体心理的内稳态受 到破坏,应激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 认知能力。心理社会文化性应激源通过 情绪反应,干扰和影响逻辑思维、智力, 造成认知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丧失,降 低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自卑感。采用 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歪曲现实改变认知。
2
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生活事件 日常困扰 重大变故 文化冲突
3
环境应激源
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 物。如:高温、低温、高或低气压 、辐射、强烈的噪声和振动等物理 环境;以及化学物与生物污染环境 。也把电击、损伤,生物原因造成 的疾病也包括在内。塞里在研究应 激时,采用的刺激物多来源于环境 应激源。
16
(3)免疫调节
• 急性应激
糖皮质激素 抑制作用 免疫细胞
• 持久或强烈应激
肾上腺皮质激素
IL-1 IgM IL-2 IgG
内稳态失调
胸腺和淋巴组织
17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一)情绪反应 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是应激情境下 的主要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又称为 “情绪应激”(emotional stress)。 (二)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 括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 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如逃避;回 避。
(二)减少无效应对行为 (三)应对挫折和冲突
(四)有效地处理冲突
29
心身疾病
• 什么叫“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 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 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的总称。
躯 体 疾 病 心 身 疾 病 心 身 障 碍 神 经 症 精 神 疾 病
广义心身疾病
30
2003年部分城市前十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序 号
1 2 3 4 5 6
死亡原因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呼吸系病 心脏病 损伤及中毒 消化系病
死亡专率(1/10万) 占死亡总人数的%
134.54 105.40 77.29 76.23 32.55 19.31 25.47 19.95 14.63 14.43 6.16 3.66
7
8
内分泌.营养和代 谢疾病 泌尿生殖系病
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
例子:“灰姑娘的故事”
“自我陶醉” “白日梦”
26
转移: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制 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 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替代对 象身上。 例子:“迁怒于人”、“替罪羊”、 “移情”等。 反向:由于伦理道德或行为规范的 制约,将潜意识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欲 望和冲动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子:“此地无银三百两”。
4
职业性应激源
工作因素:
任务要求
人格特征: 资历、发展
心理反应:
情绪
工作负荷
自主程度
工作不满意
生理反应:
组织因素:
角色需求 管理风格 职业安全 人际关系
应激过程
心率 血压
行为反应:
失眠 物质滥用
环境因素:
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
经济状况
社会支持
家庭情况
应对能力
疾病 亚健康
5
潜在应激源与现实应激源
潜在压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