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重要语句分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用“肉食者”指位高禄厚的人,当今的学生可能不理解,难道普通人就不能吃肉吗?古代情况的确如此。
人民缺衣少食,难以过上温饱的生活,更不要说吃肉了。
《孟子•梁惠王》说:“公膳(在公朝办事用餐)日双鸡。
”据此可知大夫以上之人,每天有肉吃。
把他们称为“肉食者”,可能是当时的习语。
“又何间焉”的“间”,当“参与”讲,也很特别,一般字典中也查不到这个义项。
“间”的本意是间隙,作为动词,则有参与其间之义,因此解释为“参与”是正确的。
“又何间焉”的主语省略,若补足,应是“汝又何间焉”。
这一句中的“间焉”与上一句中的“谋之”位置相当,“焉”字应当解释为指示代词,指与齐国作战这件事。
由于这是一个疑问句,“焉”字处于句末,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焉”字解释为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
2、忠之属也。
这是一个主语省略的判断句。
若补足,应是“此乃忠之属也”。
省略的主语“此”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以情断狱。
古代君主要亲自处理民间诉讼,鲁庄公对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能根据实情来决断,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所以曹刿说这是“忠之属也。
”
3、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用兵车摆开阵势作战,一车四马,车上甲士三人,后有步卒七十二人。
作战时兵车都是一起前进或一起后退。
若战败逃走,就乱了阵势了。
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上,车舆四周的围栏很矮,站在车上手够不着,不能用来凭倚;舆前另有一较高的横木,叫轼,主要是扶手用的,作战时可以登轼远望。
齐军战败逃走,曹刿怀疑是不是诈败,因此跳下车来查看下齐军的车辙印是整齐还是错乱,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的战旗是举着还是拖着。
当他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断定是真败而不是诈败,这才请鲁庄公下令追击。
有人将这两句标点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把“登”解释为登上车,“轼”解释为扶轼,理由是轼只能扶不能登。
这是误解。
《吕氏春秋》上说:“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你能干什么)?”这足以说明轼是能登的。
曹刿是有名的武士,登轼当然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