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6--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6--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隋瓷风采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中国,因而其文化面貌带有较浓厚的北 朝色彩。由于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政治中心在 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艺技术亦更多地北传,瓷风北渐,北 方的制瓷业也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隋代的制瓷业仍以青瓷为主流,分南北两个系统。 隋代南 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胎色灰白,釉层薄而均匀,釉色以 青绿和黄绿色为多,有剥釉现象。器物里外施釉,器外施釉 不及底,有的仅及腹半。装饰以印花为主,其次为划花,亦 有少量贴花。
北方青瓷
隋唐五代时期,青瓷仍是北方的大宗产品,产量 仅次于白瓷。尤其是隋代,基本上以烧制青瓷为主。 入唐后,有的青瓷窑停烧,如安阳窑、贾壁窑;有 的改烧白瓷,如巩县窑;有的则大量生产白瓷,如 邢窑。隋代青瓷以河南安阳窑的质量为佳,唐五代 以陕西黄堡窑的产品为代表。
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高41.2厘米。壶口 有凤头形盖,与壶流 吻合成凤嘴。一侧安 龙形竖柄,龙头衔壶 口,龙尾接器底。通 体饰联珠、力士、宝 相花和卷叶纹。造型 优美,装饰富丽,吸 取波斯金银器的造型 和装饰而加以创造性 地融合,是唐代北方 青瓷的代表作。
邢窑白釉穿带壶 唐/ 高29.5厘米。唇口,直 颈,长圈腹,圈足。两 侧有对称双系,可穿 带提携。釉色洁白,制 作规整,为邢窑精品。
定
窑
定窑遗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创烧 于晚唐,兴盛于北宋,延烧至金、元时期。晚唐除 烧制白瓷外,还兼烧黄釉、黄绿釉及褐绿釉瓷器。 唐代白瓷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子、盆、三足炉 和玩具等,器沿均折边成厚唇。丰肩,平底,并加 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产品也如邢窑,分精 粗二类:精者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釉色纯白,光泽 莹润,粗者胎体厚重,釉质也较粗,釉色白里泛青, 凝釉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 五代时定窑白瓷以唇口碗(口缘凸出如唇 )最多 见,唇口有宽有窄,时代特征较明显。
岳州窑与长沙窑
岳州窑在陆羽《茶经》中排名第四,窑场位于今 湖南湘阴一带,是长沙窑的前身,是湖南最早的青 瓷生产基地。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位于今湖南望城县铜官镇至 石褚湖约五公里的范围内。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 衰于五代。长沙窑前期器物胎质较粗松,胎色暗红; 后期胎质较细密,胎色灰黄或灰青。前期釉色黄中 带青,黄色较重,胎釉结合不好,常有剥釉现象; 后期釉色青而微黄,青色增多,色调稳定;亦有乳 白中闪青和纯然一体的蓝色或绿色釉;胎釉结合紧 密、很少剥釉现象。
隋朝白瓷较之北齐有一定发展,胎釉质量都有所提 高,器类丰富多样。
白 瓷 鸡 首 壶
青 瓷 鸡 首 壶
庞大的青瓷家族
唐代南方各窑仍然烧制青瓷,而以越窑为杰出代 表。当时“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次各窑 所产茶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 州次,寿州、洪州次。”即以越窑居于首位,而其 他五个也都是青瓷窑。 越窑代表了唐五代到北宋 初期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工艺技术到产品风格, 都对南北众多瓷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
名 称 作者 朱裕平 江东亮 李家驹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武汉工业大学出 版社
中国陶瓷综述 精细陶瓷材料 日用陶瓷工艺学
公共邮箱:virtuous163@
邮箱密码:Ceramic
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隋瓷风采 庞大的青瓷家族 成熟的白瓷风韵 黑釉、黄釉、花釉、绞胎及青花瓷 唐三彩
邢
窑
唐代的白瓷,以邢窑所产最为著名。唐李肇《国史补》说邢 窑的白瓷茶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稍后,段安节在 《乐府杂录》中记唐代乐师郭道原用越窑、邢窑的茶碗十一 只、注水其中,随水位高低,以筷子敲击它,其发声美妙而 有变化,胜过乐器。这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上乘,能与越窑青 瓷媲美。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河北内丘县城关一带。内丘在唐代属邢 州,故名邢窑。邢窑的白瓷有精粗之分,粗者居多,精者占 少数。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 胎色洁白,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很强。一般器 物洁白光亮,有的白中微泛青色。器形有盘、碗、杯、托盏、 瓶、壶、罐、注子等。碗有多种形式,以玉璧底碗最多见, 玉壁底心施釉者为高级瓷,不施釉者为一般用品。
三瓣花式白瓷碟 (五代) 高3.8厘米,口径12.2厘米,1956 年江苏省新海莲市玉带河出土。器身 呈三瓣花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面额 贴花的流行式样。其影响亦及于瓷器 造型。 白瓷海棠杯 浙江省临安县文物馆 大小尺寸: 长16.1厘米,宽7.9厘 米,高6.3厘米 。胎体极薄,釉色细 白润泽,造型如此精美,在唐末白 瓷中留传于世的甚属少见。
洪州窑多足辟雍砚 唐/高5.5厘米,砚径14厘米。 江西丰城曲江出土。砚面微 凹,无釉,以利研磨,四周 绕以水池。底沿有20只蹄形 足,一侧安有两个小罐形的 笔插。釉色黄褐而莹润,制 作精美:这类砚因砚面圆形, 围以水池,形如辟雍(西周天 子所设太学,校址圆形,四 周环水),故名“辟雍砚”。 流行于南朝至唐宋。
玉璧底
玉璧底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 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故名。 底心内凹处有施釉与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圆环形地面露 胎。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制品上均有所见。
邢窑白釉碗 唐,高3.9厘米 口径15.2厘米 足径6.5厘米 碗敞口,唇边,斜壁,玉璧形足。 通体施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造型 规整,釉色雪白莹润。如此精美的 白瓷,在当时应是上层统治阶级所 使用的器皿。
黑釉、黄釉、花釉、绞胎及青花瓷
黑釉瓷
唐代北方黑釉瓷器的产量和质量较北朝时期有显著的发展 和提高,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有烧制黑瓷的窑址,而以 河南发现最多,如巩县窑、壁窑、郊县窑、密县窑、阳窑等。 就烧制质量来说,则以山东淄博窑和陕西黄堡窑最好。
山东淄博窑唐代盛烧黑瓷,产量较河南、陕西为大。产品以 碗为大宗,瓶、壶、罐等日用器物也不少。器物均为厚平底, 给人以稳重感。有的底心微凹,为北朝以来修坯法的遗痕。 釉面晶莹滋润,色黑如漆。
洪州窑创烧于东汉晚期,东晋南朝至中唐为兴盛时 期,晚唐五代渐趋衰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洪州 窑址的调查发掘中发现东晋、南朝早期的层位中有 大量废弃的匣钵,表明洪州窑最迟在南朝早期已使 用匣钵装烧瓷器,这是我国制瓷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打破了以往认为我国匣钵装烧始于隋代的成说,改 写了这一制瓷工艺的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巩县窑黑釉水壶 唐/高9厘米。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 肩有短流,相对一侧有柄。造型浑厚饱满, 小器大度。釉色纯黑,施釉不到底。
陕西铜川黄堡窑,是宋代耀州窑的前身,唐代以 烧制黑瓷和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器物有 碗、盘、盒子、灯、盆、壶、罐、枕等,还有狮、 马、狗、猴、羊等玩具。器类和器形相当丰富,不 亚于白瓷。 1972年出土的一件黑瓷塔式盖罐,罐盖为七级宝 塔形,盖顶塑一小猴,形象生动。整器集中了雕镂 堆贴等技法,显得精巧而又端庄,为唐代北方黑瓷 的杰出代表作,亦足以表现黄堡窑的制瓷水平。
长沙窑在装饰艺术上具有特殊成就,其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 最具特色。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装饰,先在素胎表面涂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绘各种图形,再罩以一层淡黄色或青黄色的透明薄釉, 烧成后图画显得十分清晰、明亮。釉下彩中,绿、红、蓝色 以氧化铜作着色剂,褐色则以铁为着色剂。彩绘纹饰常用三 种线条来表现,即铁线式、棉线式和复合式。铁线式的线条 多呈褐色,用于白描,笔画刚劲有力。棉线式线条以绿色或 红色为主多用于没骨画法,其线条如棉浸水,柔软华滋,长 短粗细随物而变。复合式是用两种以上线条相配使用,一般 用绿色棉线勾画轮廓,用褐色铁线描绘细部、如动物的眼、 嘴、羽毛和植物的叶脉、山石的纹理等,有如水墨画中之醒 墨,淡中着浓,效果十分强烈。
邛(qiong)
窑
四川地区唐代最为有名的青瓷窑是邛窑(又称邛崃窑),窑 址分布于今四川邛崃县瓦窑山、什方堂、尖山子、大鱼村等 地,而以什方堂为最集中。南朝至隋烧造青瓷,唐代是其极 盛期,五代继续生产,北宋以后渐趋衰落。什方堂遗址发现 的器物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如长流瓜棱壶、花 口碗、折腰盘、提梁罐、省油灯等。还发现刻有“贞元二年” 铭文的匣钵残件,为判断此窑的烧造年代提供了依据。
长沙窑褐彩奔鹿纹盒盖 唐/高5厘米,口径16.8厘米。 奔鹿以意笔绘出,形象逼真。 草纹亦潇洒而有水墨效果
长沙窑贴花壶 唐/高21.5厘米。直筒腹, 平底。肩部安八棱短流、双系和曲形柄。 双系和流下贴饰模印花叶纹,贴饰处均施 大片褐彩,十分醒目。
洪州窑
洪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名列第六,居于唐代 六大青瓷窑的末位。其窑场遗址在今江西丰城市曲 江镇罗湖村一带,南北绵延20余公里,以赣江为 纽带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瓷窑体系。
隋代北方青瓷,一般造型较敦朴厚重,胎质细腻坚致,有的 施白色化妆土。釉色青或青中闪黄,为透明玻璃质,光泽较 强,釉面多开片。器物里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及底。装饰较 简朴。
青釉四系罐 隋/高22.5厘米。直口, 平底,肩有四系。釉色 青中闪黄,玻璃质感强, 开细小纹片,施釉不及 底。造型有北方瓷器浑 厚淳朴的特点。
定窑唇口碗
定窑白釉莲瓣纹盖罐 五代/高7.8厘米,口径5.7厘米。 形如扁圆小瓜,盖有瓜藤钮。器身及 盖均刻莲瓣纹口底部刻有“官”字。
河南地区白瓷
河南地区也是唐代白瓷的重要产地,代表性的瓷窑当推巩县 窑。巩县窑白瓷创烧于初唐,兴于盛唐,开元、天宝以后逐 渐衰落。所产白瓷曾作为贡品。在唐长安城西市及大明宫遗 址中,均有巩县窑的白瓷出土。 巩县窑的白瓷,釉色白中稍泛灰,常有一黑色斑点,釉面有 细小开片,不如邢窑之莹亮光洁。胎质具有细砂性,也不如 邢窑细腻。巩县窑的白瓷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 而以碗、盘为多,仅碗类就有十多种类型。唐李肇《国史补》 称“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中原地区唐墓出土的小巧人物 和动物瓷塑可能即出于巩县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