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年度期中考试题209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年度期中考试题209

东北希望国际学校2004-2005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45分,第二卷105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第二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I卷(共45分)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监(jiàn)生咀(jú)嚼朱拓(tuò)悚(sǒng)然B.两颊(xiá)新正(zhēng)怂(sǒng)恿奔(bân)头C.炮(páo)烙间(jiàn)或吮(shǔn)吸窈(yǎo)陷D.涎(xián)皮莞(wǎn)尔晌(xiǎng)午凫(fú)水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警戒歪风邪气围剿群贤必至B.放肆九宵云外悲悯聚精汇神C.泅水悠然自得惦记谈笑风生D.埋怨铜墙铁壁荼毒残羹冷灸3.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A.喁喁..(秦时对百姓的尊称)..私语(形容低声细语)以愚黔首B.百无聊赖....(精神上没有依托,非常无聊)金城..(坚固的城墙)千里C.少不更.(经历)事拱手..(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D.沸.(象沸水一样)反盈天并吞八荒..(天下)之心4.依次填在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只是我得跟您预先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②女人们却不独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③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

A.申明以致宽恕神色B.申明以至宽容神情C.声明以致宽恕神情D.声明以至宽容神色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高等教育考察团在英国逗留期间,参观了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关。

B.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C.记忆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东西。

有些强迫记忆,急时用,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却是另一种情况,一句偶发的戏语,竟变成“永不消失的电波。

”D.“今天大街上真热闹啊!——你什么时候去广州?”张三对王星说。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西汉的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

《过秦论》是其代表作。

B.《祝福》、《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都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

其中《孔乙己》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惶》。

C.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都是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契夫笔下的反面人物。

D.孙犁,原名孙树勋,《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诃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搭配的莫名其妙。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8.对划横线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允许中国人到外国去,也不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来。

B.不允许中国的产品卖给外国人,也不允许外国的产品卖给中国人。

C.朝廷禁止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外交流。

D.不允许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播到外国,也不允许外国的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

9.对文中“送去主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

B.指主张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的思想。

C.指送东西给外国人,以显示中国的地大物博。

D.指中国对外交流中的媚外政策。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指出“送去主义”积极的一面。

B.运用讽刺手法,指出“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卖国主义本质。

C.指出了“送去主义”所产生的结果是让外国了解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中国人的大方慷慨。

D.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具有太阳一样的光辉,应该让外国人理解。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我们不应该只是“送去”,还应该让外国人“送来”。

B.对待外国的东西,我们不要他们“送来”的,我们要自己去拿。

C.一味地送去,其结果就是使子孙后代一无所有,沦为乞丐。

D.列举尼采的事例,是说明“送去主义“其本质是疯狂主义、卖国主义。

三、阅读下面文言片段,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2.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 外连衡而斗.诸侯C. 常以身翼.蔽沛公D. 范增数目.项王13.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 因击沛公于坐农人告余以春及B. 若属皆且为所虏既自以心为形役C. 庄则入为寿此亡秦之续耳D.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亚父者,范增也。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刑人如恐不胜.②不胜.枚举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④其意.常在沛公也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 这两小节主要写了鸿门宴上的斗争,故事节奏发展很快,项、刘双方的矛盾和项羽内部的矛盾错综交织,使情节跌宕起伏,气氛几起几落,是全文的高潮。

C.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接着是刘邦,范增南向坐,是第三位,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18分)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

17.默写(10分)(1)于是废先王之道,以为固。

(2)此地有崇山峻岭,亦足以畅叙幽情。

五.(27分)(一)、阕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18分)无土的兰花天依然阴沉沉,云一块块堆积,像是沙场上弃置的堡垒,风叫着牛声,拍打涡水上边的天空,还拍打天空下的涡水。

涡水汤汤,卷了残秋往东南去。

水汛还没有过,高高低低的水声敲击堤岸,敲去郑思肖的无眠之夜。

大宋子民郑思肖已经面河而居三年了,一顶草屋将他和尘世远远隔开,郑思肖的面前就只有水声风声了。

看残阳如血,或者冷月似铁;听河流低吟,或者劲风长号。

郑思肖站在河边让日子慢慢从面前逝去。

郑思肖面前还有他的兰。

郑思肖是大宋画兰名家。

兰本柔弱之物,有叶无茎。

画兰者或写其飘逸或状其洒脱,如此而已。

郑氏画兰却迥异他人。

郑氏画兰时,其笔或斜走,或直行,从不画弧状。

他的兰就仿佛有骨有节,或植根厚土,或临崖垂挂,兰的铮铮傲骨与耿耿劲节就如天地间奏起的绝响。

郑思肖一大早就起来了,面对汩汩滔滔的河水站着。

风吹动头上的方巾,灰白的丝绦像飘摇的纸幡。

他在等待施子雨,施子雨要来看他的画。

施子雨是陈州府尹。

郑思肖没有办法像拒绝其他为官者一样拒绝施子雨,施子雨是他的莫逆之交,两人已睽隔三载。

施子雨远在吴越做官,郑思肖却孤守长堤默默度日。

近日施子雨移官陈州,做了府尹。

施子雨上任之后便打听郑思肖的下落,僚属终于在涡河岸边找到了郑思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