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

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

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比较
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是近代教育思想流派中著名的两个流派,现实主义教育流派以杜威为代表,强调经验,认为应该在做中学,实用主义的课堂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用各种实验的方法让儿童在动手中学习,这一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晏阳初等人的教育思想都深受杜威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主张机体潜能说、动机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两种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不同呢和联系?
首先什么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的价值呢?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挖掘、发挥、形成、引导、限定人的价值。

精神价值是人的最高价值,是人的价值与其他事物的价值的根本区别,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价值。

教育形成人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成人的精神价值。

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历程,但是,教育在形式上,却不应孤立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外,这一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了整个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确定。

教育是跟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的情境的。

而一个社会具体存在的特征,乃是显现在社会生活的历程上。

社会的生活,是一种发展的历程,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历程.
教育是一个社会在其发展与存在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历程;教育自身就是一种历程,而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方式或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得的成果。

从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来论,个人始终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交互活动的一个有机体;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

不过就教育的定义来说,杜威还是偏重在个人方面,因为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的重组过程,经由渐增的个人效能的媒介,而赋予更多的社会化价值。

杜威不给教育加上一些外在的目的,乃是确认教育所产生的经验情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动的经验情境,由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一种历程;外在、预定的目的,不一定就符合了现实经验情境的需求,也不一定就能贴切于当时的经验情境。

所以杜威曾一度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以为教育除了自身的情境是产生目的的必要条件之外,经验的成长本身或经验的重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在主张教育是经验的生长与重组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了经验发展的指导原则;如果没有原则加以指导,经验的生长是盲目的;如果没有指导经验发展的原
则,则经验之发展是毫无实质的意义的。

在后期杜威的教育著作中,都主张经验发展的道德原则,及民主社会制度之规范原则。

教育是经验成长及重组的历程,此一历程有两个基本的因素──形成此一历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单元。

一个就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另一个就是围绕在个人周遭的社会因素。

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来说:个体是经验生长与重组的主体,其心理的因素也就是个人的能力、兴趣、习惯,是了解与解释个人经验生长意义所不可缺少的。

个人的兴趣、能力、习惯是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是随着经验的活动而变动的:尤其个体天赋而具有的一些对外界事物探求的兴趣,更是教育的心理基础。

如儿童的谈话的兴趣(也就是观念的沟通),探究的兴趣(也就是发现事物的兴趣),制造事物以及艺术化表达的兴趣,都是教育上所能加以应用的个人基本心理能力的资源,为个人经验成长与重组所依赖者。

教育绝不是完全忽略了儿童既有的能力或经验,而把一些外在的、不相干的经验,烙印在儿童心灵中;教育亦绝非是一种强制的,加诸于个人经验之外在的成长。

教育完全是偏重在儿童既有能力──包括学习的──之应用,完全是从教育“为发展而非铸造”、“为引伸而非堵塞”、“为随经验内在的成长为准,而非自外界强加条件以及依外在条件而生长”的一种历程;儿童心理的条件,是教育发展上必须顾及的一项基本因素。

从社会的因素来论,个体经验的生长是浸润在社会的环境之中。

个体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组成社会的个体并不都是各自孤立的实体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相互结合的一个机体。

学校在杜威看来,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学校自身就是社会的一类,也可以说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杜威教育哲学中的警语。

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乃是基于“教育即生活历程,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型式”而来。

学校是助长儿童经验成长的场所;是把社会经验澄清而赋予价值观的一个场所;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地方。

同时学校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机构。

学校不仅仅在于维持文化传统,而且是缔造、创新文化的摇篮,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组织。

这种观念,根据杜威的女儿,在为其父亲所写的传记中,曾言及杜威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亲眼看到了青年学生对政治改革之深远的影响力,启发了杜威对教育之社会功效,而给予一个新的估量。

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人文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

他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则是意义学习。

它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这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
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罗杰斯认为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可以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给学生以帮助,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

还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前提。

罗杰斯认为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过程中,就是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尊重教育和学术规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本位、学术本位的管理。

它所要改变的是以政绩为本、以升学率为本、以数字为本等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由“教育部(局)办学”走向教育家办学,从而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有特色的教育。

同时,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使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学习化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育,对现实的中国教育而言,在教育管理和办学过程中,要以以学生为本,尊重教育和学术规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本位、学术本位的管理。

它所要改变的是以政绩为本、以升学率为本、以数字为本等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由“教育部(局)办学”走向教育家办学,从而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有特色的教育。

同时,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使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学习化中心。

总而言之,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以不同的心理学基础为奠基,发展出适合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思想,虽然有些不够完美,但是在真正的教育活动中,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有借鉴的作用,如,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念对我们现在学校的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现象以启示,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教学出发点的理念对于我们现在以教师,教室,教学为中心的现象有警醒的作用。

斯人已逝,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仍有很大的启示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