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的性别

鱼类的性别


五、性别控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1、性激素处理
2、种间杂交
3、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4、人工诱导三倍体
5、自身免疫阉割和其它 6、应用意义
性激素处理
用性激素处理使鱼类性别从遗传型雌性向表现 型雄性逆转中,使用最广、效果稳定而有效的药物 是17-α -甲基睾甾酮。从遗传型雄性向表现型雌性 逆转中有效可行的雌激素为17-β -雌二醇。 不同浓度的甲基睾酮对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学 效应。低剂量(1~5mg/kg饲料)可促进鲤鱼和金鱼的 生长,中剂量(10~500mg/kg饲料)会导致金鱼或罗 非鱼等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高剂量 (1000mg/kg饲料)则对遗传型雄性罗非鱼产生雌性化 效应,并可抑制性腺发育,诱导产生虹鳟、草鱼、 鲤鱼和异育银鲫中性不育。研究还表明,应用激素 处理诱导的不育性是稳定且长久的
•鳞片和鳍的差别:银鱼的雌鱼全体裸露,而雄 鱼臀鳍上方有一排鳞片;雌泥鳅的胸鳍末端呈圆 钝型,而雄鱼则为尖突状等。 •婚姻装(只出现在生殖季节):雄鳑鮍在生殖 季节体色变得五彩缤纷极为艳丽。 •追星:金鱼、鲤鱼、青鱼和草鱼等的雄鱼在生 殖季节其身体表面会出现很多白色坚硬的角质化 锥状体。
三、鱼类的性转变
1、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2、性转变的原因
3、性转变的进化
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1926年 Essenberg首先发现并描述了剑尾 鱼的性转变。 随后木下好治等(1934~1939)对黄鳍鲷、 扁棘鲷、平鲷等雄性先熟的性转变鱼类进行了 研究。 到目前,约有14个科的一些种类被发现具有 从雌到雄,有8个科的鱼类具有由雄到雌的性转 变现象。
二、雌雄差异
1、第一性征——直接与生殖活动本身有 关的特征:
如鳉科鱼类雄鱼的生殖足、鰕虎鱼类雄鱼的 臀突、鳑鮍鱼类雌鱼的产卵管;另外真鲷、鳜鱼 和非洲鲫鱼等可以从生殖孔区别雌雄,雌鱼在肛
门后有生殖孔和泌尿孔共三个孔,而雄鱼只有肛
门、泻殖孔两个孔。
2、第二性征——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 系的性征
•大小差别:如康吉鳗的雌鱼可达90余斤,而雄 鱼最大不超过3斤,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
当某种鱼在其体型较小是,能够繁殖一种性别的 后代多于另外一种性别,而当其个体较大时则相反, 这时就会发生性反转
3、选择压力促使性转变的发生:
比如在一些由雌变雄的鱼类社会系统中,雌性大大 超过雄性,新雄性的产生可以提高生殖机会,选择压 力将促使雌鱼发生性转变。
四、孤雌生殖与雌核发育
1、孤雌生殖:大多数鱼类都可以进行孤雌生殖, 但是在发育未进入原肠期就已经陆续崩溃。
鱼类的性别
鱼类的性别模式
雌雄差异 性转变 孤雌生殖与雌核发育 性别控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鱼类的性别表型模式
• 雌雄异体 • 雌雄同体(现在发现约有300~400种,8目,34科
鱼中存在)
鱼类中有三种雌雄同体: 1、精巢、卵巢同步发育:如一些鮨科鱼类, 可自体受精;鳕,鲱等 2、雌性先熟,转为雄性:如黄鳝,剑尾鱼等 3、雄性先熟转为雌性: 如金鲷、平鲷、黄鳍 鲷等
性转变的原因
1、性转变的遗传学基础:
鱼类的遗传性别取决于受精时来自精卵的染色体。但据 对约1600多种真骨鱼类所进行的染色体组型的研究,被证明 具有性染色体机制的种类很少,只有72种,其中能加以细胞 学鉴别的不超过30种,说明绝大多数的鱼类性染色体异形的 分化及性染色体机制尚处于低等的阶段
2、个体大小决定性转变: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就是用经γ射线或紫外线 照射的遗传上失活的精子进入未受精的卵内,从而 激活卵子在雌核控制下进行发育。对于XX-XY型性 染色体的鱼类来说,产生全部雌性的后代。这些后 代的性状纯属母系遗传,基因型是高度纯合的。
人工诱导三倍体
人工诱导的三倍体具有正常的生活力,但功能 上是不育的。因为奇数染色体组将导致减数分裂的瓦 解及性腺发育的衰退,或非整倍数配子的产生。中性
在波罗的海鲱中约有50%的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为正 常胚胎及幼体;江鳕中该比例为10%
2、雌核发育:精子在卵子和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只 起诱发作用并不参与发育。
最早在美洲帆鳉中发现:这种鱼通常为单一雌体,没 有雄鱼其繁殖依赖于同一水体中的另外两种帆鳉雄鱼的精 子,但是这些精子只是对发育起刺激作用,不参与发育。
裂尻鱼在体长<25cm时,全部是雄性个体,体色为银白 色;而当体长>30cm时,则转变为雌体,体色呈暗黄色
3、社会或行为因素引起性转变:
Fishelson发现当从 长鳍花鮨雌性群体中移 走一只雄性个体,则会随机地有一条雌鱼发生 性转变,Robertson(1972)及后来的很多学 者都都在不同鱼类中发现了相同现象。
不育的三倍体鱼类,同样也具有生杂交、物
理、化学第三大类,其中最常用有效而方便的方法是 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
自身免疫阉割和其它
1、自身免疫阉割
用某种鱼的精卵巢组织液作抗原物质(如:H-Y抗 原) ,注射或采用低渗抗原进行浸泡处理同种异体幼 鱼体内,使幼体内产生抗体,抑制其性腺发育,产生自 身免疫阉割现象,从而产生中性不育鱼。这一技术已在 鲑鳟鱼类获得初步成功。
种间杂交
关于罗非鱼的种间杂交产生全雄鱼的机制, Chen(1969)提出罗非鱼中存在ZW♀-ZZ♂和 XX♀-XY♂的性别遗传机制,罗非鱼种间杂交获 得全雄鱼,实际上是性别遗传两大类型之间杂交 的结果。 Dan于1972年也提出同样的理论:如果两种 罗非鱼杂交亲本,雌雄鱼都是同型配子(ZZ♂XX♀)就能产生100%的雄性后代。这种理论所推 测的后代应100%是雄性,但实际上雄性一般只有 95%左右。一种解释认为罗非鱼的性别决定除性 染色体外,也与常染色体有关;另一种解释认为 是引进的罗非鱼不纯而产生的。 种间杂交也可能产生中性不育鱼,尤其是属 间杂交
4、营养及性内分泌因素引起性转变:
许多学者在研究硬骨鱼类卵母细胞最后成熟 的调控机理时,发现鱼类卵母细胞的最后成熟 是由促性腺激素(GTH)、成熟诱导激素(MIT)和 成熟启动因子(MPF)等多种因子连续作用下完成 的
性转变的进化
1、如果性转变的个体生存到其生命的中期, 则性转变的群体可以比其他群体产生更多的后 代。 2、个体大小优势模型:
2、其他
另外,还可用电离辐射和化学绝育等方法产生中性 不育鱼。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为SRY基因的研究和鱼 类的基因定位、基因谱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 法。转基因技术用于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也已经开始起 步,但离应用于生产尚有一定的距离。
应用意义
1.提高群体生长率。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 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 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控制繁殖速度。对于性成熟周期短,繁殖 力强的鱼类,可通过单性养殖控制其过度繁殖,避 免幼鱼与商品鱼争夺饵料和空间。 3.延长有效生长期。对于性周期较短,雌、 雄性成熟年龄不同的鱼类,单性养殖可延长有效生 长期,避免因性腺的发育而降低生长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