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法律逻辑学——反映人脑抽象思维的学科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形式逻辑分支学科,它可以称为“法律逻辑”或“法学逻辑”。
法律逻辑学不是法学的一个部门,而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部门。
法律逻辑学是出于形式逻辑学下面一个层次的逻辑分支学科,是和语言逻辑学、教育逻辑学、医疗逻辑学等并列的形式逻辑分支学科。
法律逻辑学的渊源不源于法学理论,而来源于人脑思维和事物发展的特殊理论、观点和学说。
法律逻辑,更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智者,可以认为他们是天生的法律人,且以逻辑为主要学术工具。
第一个智者普罗塔哥拉,他不仅为一个城邦立法,他还亲自教授学生以逻辑方法(按罗素的说法,“智者”差不多就是教授的意思)。
一个流传广泛且至今难解的悖论是,普罗塔哥拉悖论,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在罗马时代的《阿提卡之夜》里有记载,大意是说他告他的学生不交学费,但是由于口头合同有约定:“在学生第一次胜诉的时候才交纳欠缴的学费”。
结果师生产生了不同解释。
其他智者更多的贡献是培养法律方面的学生。
稍后,苏格拉底在价值分析方面,对现今的很多法理学术语进行了逻辑研究,他使用的问答法影响了美国现代的案例教学法,一般我们不得不称其为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贡献了辩证法,其实也不过是定义和划分技术的发展而已,柏拉图对法学的贡献显然是希腊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亚里士多德完成了逻辑学的集大成,同时他也是法学上的伟大贡献者,他的三段论直接产生了近代的司法三段论,他的《修辞学》比较成功地启示了人们对法庭辩论的研究。
真正的法律逻辑,应当是在罗马时期,几乎所有健全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技术都成就于罗马时代。
这是它影响世界的超文化因素。
法律逻辑学的任务在于把形式逻辑原理运用与法学和法律工作实际,探索在法律领域应用形式逻辑的具体特点,因此,法律逻辑学研究的还是属于思维领域的现象。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在理性认识阶段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人脑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阶段)。
一般意义上指依照逻辑推理来观察、认识、判断客观事物,并以语言形式表形出来。
人通过思维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
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是思维的结构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逻辑是法律思维的工具。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追求思维的稳定性,辩证逻辑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二者恰当的处理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使合法与合理并行不悖。
在实践中,“思维模式往往比制度模式更重要,中国法制现代化首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要实现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不能不关注中国法律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法治国家中,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用法律思维来观察、分析和解决。
现代法学,在两个方面已经不可避免地,必须以法律逻辑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一个是,法律解释的方面,人们在争论法律推理是可形式化的还是不可形式化的。
如果按照可形式化的观点研究,法律解释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化评价工作,形式平台是一样的,但是价值初始极其不一样,这种研究明确了形式和价值的区别。
法律逻辑另外一个方向是,诉讼事实的论证问题,人们期待知道法律上的论证是何种性质的,证明的可能性怎么样,证明的技术和手段是什么,证据方面有什么是独立于逻辑规则甚至反逻辑规则的,以及这些变异何以可能的原因。
总体而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人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社会客观规律的研究。
故而学习法律逻辑学对与我们应用法律思维来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和实际的意义。
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
从应然的角度看,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 法律思维的基本形式与法律思维方法1. 从法律逻辑的意义上说, 法律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 法律概念、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
法律思维主体或司法主体在从事法律活动或司法活动中, 提出或使用的法律概念要明确; 做出的法律判断要恰当; 进行法律推理要有逻辑性。
这是正确进行法律思维活动的基本要求。
首先, 法律概念明确, 即准确界定它的内涵和揭示它的外延。
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使用这个概念的前提, 这对于法律概念的使用尤为重要。
由于有些法律概念的含义比较模糊或适用的范围不清晰, 因而对法律概念的说明、解释就是非常必要的。
如立法中, 对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 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的内涵和外延。
又如, 法律解释或司法解释中对一些法律概念的说明、解释等。
其次, 法律判断是法律推理的前提。
因而, 法律判断是构成法律推理的基本要素。
法律逻辑强调法律判断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 即断定的内容符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判断, 才能保证法律推理前提的真实性和结论的正确性。
第三, 法律推理是法律思维的重要形式和基本方法。
一般地说, 法律推理存在于法的整个实施过程,尤其是司法过程中法律推理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我国是制定法国家, 法律是法律推理的基本前提。
法律推理活动必然受到现行法律的约束。
此外, 案件事实是法律推理的另一个前提。
根据案件事实寻找法律规定, 进而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最后将法律规定( 大前提) 和案件事实( 小前提) 结合在一起, 得出对案件的处理结论。
这是我国法律思维主体, 特别是司法主体的基本思维方式, 即演绎推理模式。
在法律适用中,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同样是法律推理的基本形式。
学界的通说认为, 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是形式法律推理。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实质法律推理。
一般地说, 形式法律推理适用于简单案件, 实质法律推理适用于疑难案件, 特别是法律疑难案件。
有时, 法律适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上述两类推理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运用于法律适用过程中。
总之, 法律推理是法律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
2. 法律逻辑方法, 亦称法律思维方法, 是法律思维主体认识法律问题常用的逻辑方法, 即根据案件事实材料和法律规定, 遵守逻辑规律、规则, 形成法律概念, 做出法律判断, 进行法律推理的方法。
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定义、划分、演绎、归纳等。
在法律适用中, 运用法律思维方法对已有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概念加以适当整理( 对照、分解、组合、推出) 就能得到新的、更深刻而全面的法律知识。
( 二) 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法律运作过程法律职业者, 即法律的从业人员。
主要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
按照法学界的通说, 法律思维是与法律职业相联系的一种特殊思考方式, 也就是法律职业者的思维。
法律职业者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官, 法律思维的最典型形态是法官思维。
它与非法律职业者的 常识性思维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 常识性思维 相比, 法律思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殊性。
法律思维特质的形成与它的活动领域, 即法律领域是分不开的。
存在决定思维。
法律运作过程的特殊性决定法律思维的独特性以及与 常识性思维 的差别性。
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取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方式。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决定法官的思维是归纳推理模式。
而大陆法系的制定法制度决定法官的思维是演绎推理模式。
在判例法制度下, 法官适用具体案件的法律原则或规则不是经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 而是从先前的判例抽象、概括出来的, 即从若干以往判例推出一般的法律原则或规则。
这一过程, 即是从个别( 若干以往判例) 到一般( 法律原则、规则) 的归纳推理方法。
在成文法制度下,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法官判决依据, 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 法官的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
将现成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运作过程, 即运用从一般( 法律原则、规则) 到个别( 具体案件) 的演绎推理方法。
( 三) 法律思维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思维规律按照法律逻辑的要求, 法律思维活动应当遵守有关的逻辑规则, 应当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规则和逻辑思维规律的重要作用在于: 保证法律思维的确定性、一致性和一贯性。
由于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法律思维的特殊性, 有时逻辑规则对法律思维的规范作用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
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法律思维最终受到法律规定的约束和受到法律运作过程的制约, 而不是相反。
法律思维应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在法律适用中, 同一律要求思维内容( 法律概念、法律判断) 具有同一性, 即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矛盾律排除思维内容的逻辑矛盾, 保证思维具有一贯性; 排中律要求在是与非( 如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等) 的选择中, 排中居中状态, 保证思维具有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要求法律论证的内容真实、充分并且论断与理由之间有逻辑关系,保证思维具有论证性。
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 Lonl. Fuller) 提出了法制八项原则, 其中包括法律明确性原则、法律的非矛盾性原则、法律的一致性原则。
他认为, 违背其中的任何一条原则, 不仅导致坏的法律制度, 而且会导致一个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制度的东西。
..在法律适用中,遵守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要求, 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逻辑错误, 保证适用的法律的一致性、确定性和一贯性, 符合法制的基本原则的要求。
( 四) 法律思维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也是区别一般逻辑思维的重要标志。
所谓形式合理, 就是要求法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应当遵守逻辑规则, 符合逻辑思维规律, 不存在逻辑错误。
法律思维是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运用逻辑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此, 正确进行法律思维的首要条件就是形式有效。
法律思维形式有效, 才能保证思维内容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一致性。
所谓实质合理, 是指法律思维内容的合法、合理。
合法, 即是说法律思维受现行的法律约束。
法律是法律思维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合法是法律思维内容正确的首要条件。
合法性要求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条件下, 司法主体必须不折不扣地适用法律, 不允许在法律规定之外寻找所谓的法律根据。
合理, 一般是指在法律存在缺陷, 如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规定相互冲突等情况下, 司法主体如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实现法律价值。
法律思维内容合理性的标准应当与法律价值, 如公平、正义、秩序、效率、利益等相一致; 应当与司法公正的目标相一致。
归根结底, 与法治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经验, 可以作为法律思维内容合理性的因素包括: 法律原则、法理、立法精神和目的、政策、道德、习惯等。
二、法律逻辑学的特征从学科角度看, 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与逻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