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海岸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西海岸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一、前言海洋生物技术是当代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之一。

海洋生物不仅在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而且也是绿色环保产品资源。

以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世界沿海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开发海洋资源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我国也相应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将海洋生物技术列入“863”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西海岸新区将以海洋经济为主题。

青岛西海岸新区区位条件、科技人才、海洋资源、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综合优势明显,具备推进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军民融合发展的独特条件。

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二、西海岸新区海洋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青岛市是我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其海洋科学技术力量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占全国1/4的海洋科技人才,其海洋生物技术的科研力量、科技成果和研发水平居全国前列。

丰富的海洋科技力量为西海岸新区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序列单位,拥有山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实验室及科技产品开发中心等,中国海洋大学拥有国家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已形成了青岛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体系,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科研积累和技术优势,如在海洋药物与保健品、绿色海水养殖用品(包括海洋生物技术功能材料与制剂)、海洋生物制品,以及海洋环保技术与产品等方面优势较突出,可支撑青岛西海岸的高科技海洋生物产业快速起步和可持续发展。

(一)青岛市海洋技术发展现状2013年,我市在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17亿元,增长18.2%,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4:45.3:48.3。

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青岛经济贡献力不断增强。

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317亿元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优势、海洋区位优势和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青岛经济贡献力不断增强。

2013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17亿元,增长18.2%,自2009年均增长18.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7%,较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达到16.5%,较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自2009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

分三次产业看,海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增长1.7%;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7.4%;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增长21.5%,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4:45.3:48.3。

从行业看,滨海旅游、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渔业等六大行业的增加值分别为318亿元、239亿元、209亿元、168亿元、88亿元和8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2%、18.2%、15.9%、12.8%、6.7%和6.4%,合计占我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4.2%,行业集中分布较为明显。

西海岸新区优化形成“一核、两港、五区、一带”发展布局,董家口、中央商务区、国际经济合作区、古镇口示范区四个功能板块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

据统计,2013年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4亿元,增长20.2%,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21.8%。

从数据上看我市海洋科技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良好,通过技术创新,在人才聚集使用和项目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调查表明,通过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运用技术入股等灵活市场机制,把科技人才引入经济主战场,效果良好。

围绕“船舶、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生物及精细化工、深水网箱及养殖”五大海洋优势行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以“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我市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呈加快趋势。

2013年,我市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包括前二年的结转项目)各类海洋科技项目272项,其中国家海洋科技项目27项,省级海洋科技项目85项,市级海洋科技项目160项。

不少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海洋科技发展和相应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当前我市海洋科技和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1)与沿海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科技投入差距:与我省沿海和广东、上海等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一方面存在海洋科技可持续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另一方面,海洋科研经费存在着偏少,科技投入强度薄弱等问题。

根据省有关部门最近组织对温州、台州、舟山、嵊泗、洞头、平阳、三门、岱山、普陀、象山、龙湾、玉环、温岭、上虞、萧山、慈溪、瓯海等全省17个沿海市县(区)2000-2002年科技三项经费调研,结果表明我市在三项科技经费投入上相对较少。

其中,有10个市县区2002年科技三项经费在400万元以上,近600万元以上的有7个市县区;2000-2001年我市财政收入在调查的17个市县(区)中位于第4-5位;而三年中直接用于科研的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由市科技局掌握)为第10、11和12位,占GDP比例分别为16-14位(2000-2001年),占财政收入比例分别为第15、16位(2000-2001年),占财政支出为第11位(2001年),占人口比例为第15位(2002年)。

科技投入少,如原来相对落后的丽水市近年来也后来居上,其科技三项经费2000年为300万元,2001年为700万元,2002年达1000万元,并对省级重大项目和市级招标项目分别投入50万元以上的科技投入强度,予以支持。

我市科技经费不足已不能适应拥有众多研究院所的海洋大市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

根据省重大项目招投标实施办法,申请省级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重大项目,地方政府须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目前,对我市海洋产业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与超前性攻关项目需要市本级组织向省内外招标、技术横向合作攻关,而科研经费投入少,对这些工作开展和高级人才吸引留用已造成了较大影响,并成为我市海洋进一步深入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人才数量质量差距:根据市科技局近日从近年来科研开发较活跃的科研院所和海洋企业中抽样了19家单位进行调查,结果如下:科研院校有浙江海洋学院、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市级研究等五家单位总体情况:(1)海洋项目立项总数为3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14个,市级项目16个。

(2)单位职工总数1137人,其中科技人员407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36%。

按学历分,共有硕士以上人才30人,大专以上300多人;按职称分,高级职称155人,占13.6%,中级职称169人,占15%,初级90人,占8%。

(3)银行贷款200万元,科技开发经费支出410万元,科技开发总收入359万元,2002年利润17万元。

舟山普陀海洋高新科技创业公司、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总体情况:(1)海洋项目立项总数为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13个,市级项目3个。

(2)单位职工总数1749人,其中科技人员326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19%。

(3)按学历分,共有硕士以上人才20人,大专以上近200人;按职称分,高级职称34人,占职工总数1.9%,中级职称79人,占4.5%,初级99人占5.7%。

(3)银行贷款2250万元,科技开发经费支出3537.8万元,科技开发总收入14271万元,2002年利润3186.5万元。

据抽样调查情况表明,我市普遍存在海洋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足现象,企业尤为突出,亟需加强。

思想观念差距:当前沿海各地对海洋开发高度重视,如上海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的口号;山东提出了推进海洋科技开发创新,依靠科技兴海,大力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信息化进程的纲要;辽宁提出了坚持走科技兴海之路,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力量,创办十六个海洋工程技术中心的举措;江苏提出了要把发展海洋科技作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的目标任务。

但我市一些部门单位对海洋科技还不够重视,思想观念更新不快,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作为全国海洋大市,我市海洋开发,要起点高,跨越式发展,应根据海洋科技力量分布和特点,优化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利用我市的技术积累和技术优势,结合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打造一个使舟山海洋科技跃上新台阶的技术高地和技术平台,着重在船舶、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生物及精细化工、深水网箱与海水养殖及饲料、海洋信息化、海洋工程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及防灾减灾等方面,集中力量,组织联合攻关,为产业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海洋民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海洋人才缺乏我市海洋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水平与海洋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技术水平不高,科技人才缺乏,投入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其中人才的问题尤为突出,尽管这些民营企业通过引进和培养,以及借用外脑等形式,拥有了一些人才,但与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是不够的。

加入WTO后,水产品出口更是首当其冲,受到严峻的挑战。

加强民营企业家素质培训教育,把海洋民营企业提升为海洋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到我市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推动海洋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缺乏高层次人才。

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人才学历偏低,知识更新慢,业务素质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形势。

全市现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491人,只占人才总数的2.4%。

分布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从行业看,舟山市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与卫生等事业单位,占人才总量的29.8%;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人才总量的26.9%,已直接影响到我市企业的发展;而渔农村等基层单位人才就更少,只占人才总量的7.4%;从我市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分析,现有人才专业构成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结构不合理。

集聚人才资源能力比较薄弱,从外地引进人才,往往难以留住。

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加强和完善。

激励机制乏力,尤其是鼓励人才特别是鼓励高层次人才来舟山创业的政策还不够优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