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学习目标: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考点整合:
(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对立(区别):
(1)含义不同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夸大绝对运动不可知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诡辩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例2、(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的普遍性,。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例4、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

撞击的成功,表明()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1)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3、反对: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例5、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四、难点解疑:
1、“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

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

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五、巩固练习:
1.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材料中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A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B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05年9月,太阳表面出现大黑子,直径10万千米。

据此回答2~3题。

2.此次黑子的出现,是太阳活动剧烈的标志,可能随时出现耀斑爆发,放射大量的强力射线,同时放射大量的带电粒子。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D.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3.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工作草图的宣告完成,将来人类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来改造生命。

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为世界物质性理论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有力打击
③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越来越强,总有一天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
④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004年江苏)"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5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
6.“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7.“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8.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9.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绕地球77圈,行程约325万公里。

返回舱实际着陆点距理论着陆点相差仅一公里。

这体现了()
A.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10.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11、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

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六、体验反思:
七、课外作业:结合我国目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如何按客观规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