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教学目标】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鲁尔区经济繁荣和衰退的原因,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探究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地理实践力。
3、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重点】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难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学情分析】在必修2中,学生已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并在必修3中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节课以鲁尔区的成功案例,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分析同类问题。
学习中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区域认知能力还较差;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鲁尔“煤都钢城”的前世今生的导入,主要介绍鲁尔区发展初期和中期的状况。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以鲁尔区的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过渡:展示本节课课题和学习目标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2、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企业集聚而成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包括德国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__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学生展示:(略)3、结合右图,请描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
探秘追踪之一4、围绕煤炭开采,鲁尔区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其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自主学习展示】一、鲁尔区概况:展示图1——鲁尔区的在德国位置图和图2——德国在欧洲位置图,学生阅读地图思考。
学生展示:描述鲁尔区的位置。
教师点拨升华:某区域的位置特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入手总结。
过渡:优越的位置促使鲁尔区在20世纪初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的克虏伯公司从小铁匠铺如何成为世界钢铁巨头,具体以克虏伯公司的发展探秘鲁尔区繁荣的源泉。
二、鲁尔区发展的背景【探究活动1】初探鲁尔——繁荣之源展示材料一:世界钢铁业巨头克虏伯公司位于鲁尔区的埃森市,原先是铁匠铺,19世纪,克虏伯公司钢铁工业发展壮大,20世纪初其生铁产量占德国的38%,钢产量占德国的40%。
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壮大见证了鲁尔区的繁荣。
材料二:鲁尔区煤田分布图材料三:鲁尔区铁矿来源图材料四:鲁尔区交通运输图探究问题:克虏伯公司在鲁尔区落户,发展成为世界钢铁业巨头的优势条件有哪些?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的探究结合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运用材料中的文字和地图信息,从鲁尔区的位置、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条件、市场等方面总结。
过渡:克虏伯公司的发展见证了鲁尔区的繁荣,依据这些有利条件,鲁尔区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展示图片:鲁尔区的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工业图(略)展示:鲁尔区的工业部门示意图提出问题:以上空白处应该填写哪些工业部门?鲁尔区的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工业结构有何特点?学生展示:主导产业以钢铁为主,工业结构单一的特点。
过渡: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假如鲁尔区的煤炭资源枯竭了,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会怎样变化?我们再次探秘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
三、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活动2】探秘追踪之二:再探鲁尔——衰退之因展示材料一:1958年,原油、天然气等价格低廉的能源产品涌入德国,替代煤炭,鲁尔区的大量煤矿关闭,早期的煤矿面临枯竭,波及钢铁工业。
克虏伯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结构单一,加上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工业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克虏伯公司倒闭。
鲁尔区2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倒闭了23家。
材料三:世界钢铁市场变化表179元(人民币)2017年1吨钢材的平均利润151(美元)2017年1部苹果手机平均利润材料四: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
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
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鲁尔区【探究活动】分析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以克虏伯公司为代表的钢铁产业衰退的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从煤炭资源地位的变化、钢铁市场的变化、鲁尔区的产业结构的特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工业污染等方面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这些原因也包含从鲁尔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
过渡:繁荣的鲁尔区随着传统产业的衰退和环境的恶化逐渐衰落了,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复苏?四、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展示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克虏伯公司倒闭后重组;20世纪90年代,克虏伯公司与另一钢铁巨头蒂森公司合并成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企业之一。
其钢铁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宝钢、鞍钢等都有控股),公司一手抓钢铁,一手抓延伸产业,2005年钢铁产值只占收入的25%(未来计划下降到5%),公司拓展的电梯制造、机器设备制造、环保技术服务等新兴业务,已经占到其年销售收入的2/3。
材料二:克虏伯公司的钢铁工厂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播放视频:克虏伯公司研制的水平电梯【探究活动】结合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分析鲁尔区采取哪些策略实现华丽蜕变?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复苏鲁尔——蜕变之法 探秘追踪之二三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总结鲁尔区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工业、治理污染等方面美化环境,实现鲁尔区的蜕变。
过渡:鲁尔区的发展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我们淄博市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淄博博山陶瓷发展历史悠久,但现在面临困境,现在我们为家乡建设助力,看看博山陶瓷产业如何发展?播放视频:博山陶产业发展专题片展示材料一:陶瓷行业是淄博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博山享有“陶瓷之都”之美誉,是我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制陶历史距今已有 6000 年历史,精品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均为收藏家们首选的陶瓷珍品。
博山区的陶瓷土、陶粒用粘土资源储量较丰富。
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博山的陶土资源面临枯竭态势,面临着转型的困境。
再加上陶瓷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环境问题和生态破环也更加突出。
“十三五”期间,博山陶瓷产业关闭小型的陶瓷土矿山,与清华大学、青岛大学的陶瓷专业合作,精心打造淄博特色的“绿色陶瓷”。
材料二:博山千年窑火辉煌的“古窑村”一角材料三:博山开采中的矿山助力家乡建设-博山“陶瓷之都”【探究活动】博山陶瓷如何打造成淄博特色的“绿色陶瓷”?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借鉴鲁尔区发展的经验,从提高陶瓷产业的科技、品质、增加陶瓷产品的类型,合理开矿,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节能减排,保护古窑等方面提出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好的经济效益,又使博山青山绿水换新颜,实现博山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知识链接】——学生自主阅读1、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
2.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和工业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
3、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板书设计]繁荣之源鲁尔区衰退之因(人地协调)蜕变之法[教学反思]本堂课以鲁尔区的“煤城的前世今生”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对鲁尔区发展有初步了解,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课堂的设计先以视频介绍鲁尔区的钢铁大王——“克虏伯公司”为例,具体依托鲁尔区的钢铁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发展三大阶段,设计三个探究活动从初探鲁尔——繁荣之源到再探鲁尔——衰退之因再到复苏鲁尔——蜕变之法进行学习,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发展的状况。
最后设计探究活动——助力家乡建设-博山“陶瓷之都”,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充分应用,巩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加强学生对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利用课前的问题设计巩固旧知识,学案设计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教材和地图自己学习基础问题,课上利用视频、文字、地图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加上自然过渡,使各环节联系紧密,思路清晰;克虏伯公司以钢铁生产著称世界,以此为案例的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文字、地图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获取信息、分析能力。
本堂课引入大量的图文资料、视频创设情境并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述自己观点和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收获颇丰,在最后的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课在高二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阶段教学,学生已经在高一地理必修2的学习中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并在必修3中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节课以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分析同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