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

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


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也开始进行海外掠夺,耶稣会 中述”的译书模式。
188
收稿日期:2012- 05- 14 作者简介:冀翔燕(1983-),女,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文学翻译及教学法研究。
W e n Hu a Ya n J iu
☆文化研究☆
4.语言能力的原因 这是产生西译中述译书模式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明末 清初至近代中期,中国熟习西语而兼通科学的译才少之又 少,来华的各国传教士中文程度也普遍不是很高。“利玛窦 的自述便可说明这一点。他在《几何原本》的序言中说‘:东 西文理,又自绝珠,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知 图,肄笔为文,便成艰涩矣。’”(黎难秋,1993:150)华蘅芳 也曾在其与玛高温合译的《金石识别》的序言中说:“玛君 于中土语言文字虽勉强可通,然有时辞不能达其意,则遁 而易以他辞,故译之甚难,校之甚繁,几及一年始克蒇事”, (马祖毅,1998:350)这也说明了西方传教士中文能力不 高。缺乏精通双语的译者,只有采取中西合译的形式,两者 在语言上才能进行互补。 三、对西译中述翻译模式的评价 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和翻译史上是有 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的,归纳起来,优缺点如下。 1.优点 第一,译品丰富,涉及自然科学多个方面(包括数学、 天文、生物、医学、物理、机械、军事、生理等)和少部分文 学、宗教文献。仅仅在从利玛窦来华到第一波“西学东渐” 中断的百余年间,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以西译中述的 方式翻译西方著作约 437 种,其中纯属宗教的书籍 251 种,占总数 57%;属自然科学书籍(包括数学、天文、生物、 医学等)131 种,占总数 30%;属人文科学者(包括地理、语 言文学、哲学、教育等)55 种,占总数的 13%。(郭延礼, 1998:5)在近代 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90 年代,翻译 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 书会、广学会等,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相结合,也译出了大量 的科技文献书籍。 第二,译品少数质量较高,影响较大。比如,利玛窦与 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熊三拔和徐光启合译 的《泰西水法》、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浑盖通宪图说》等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华蘅芳与玛高文合译的《地学浅 释》、《金石识别》也可谓是译品中的上乘之作。华蘅芳与傅 兰雅合译的《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将包括概 率论在内的许多新的数学分支理论第一次译介导入中国。 李善兰与艾约涩合译了《重学》20 卷,首次将牛顿三大定律 等近代物理学介绍到中国。徐寿与傅兰雅合译的《化学鉴 原》等系列,系统译介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化学科学 成就,并合作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究其原因 也是因为参与译述的部分西士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对中国 文化、语言有相当的了解。另外,部分中国学者在译述的以 辞达意上,具有精深的文化和语言修养。其中有些还是科 学家。 第三,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向中国传播了西学,以西 译中述为主的翻译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途径。西学东渐在 明末清初时形成第一次高潮,而后也是在近代形成第二次 高潮,可以看出,它与西译中述的发展相吻合,所以,很明 显以西译中述形式为主的翻译极大地促进了西学东渐的 发展。 2.缺点 第一,在译本的选择上受限,所译科学书籍大多不是 第一流的著作。在西译中述的模式下,翻译的科学著作非
这种形式。安息国的安玄,天竺的竺佛朔,月支国的支娄迦 形式。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谶、支曜以及康居人康孟祥、康臣在翻译中担任口译,严佛 社会,中国闭关自守的时代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侵略我国
调,孟福、张莲等人则担任笔受。在明末至近代中期的翻译 的同时,在思想上也给中国人民带来冲击,大量的外来人
点和缺点。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中,由于译者的素质不高导致了这种翻译模式下的两大弊病,译者语言能力与自
身所掌握知识尤其与译品的质量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西译中述;语言能力;科技文献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2)17- 0188- 02
一、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
的传教士就是在殖民主义掠夺我国沿海地区的同时,前来
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宣传什么,自觉或不自觉得为某种政治服务”。(马祖毅,
1.历史原因
1998:307)多数人把翻译看做并非难事,没有对翻译的基
第三次基督教传入中国是在明末清初,从 16 世纪到 本要求及艰巨性等方面有明确认识。认为随便找个人口译
18 世纪。16 世纪时,欧洲的一部分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的 下再笔述下就行了。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西译
参考文献: [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8. [2]黎难秋.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1993. [3]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何绍斌.从翻译系统论看晚清传教士的译介活动[J].外语
四、结语 通过对西译中述翻译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 于译者的素质不高导致这种翻译模式下的两大弊病,译者 语言能力与自身所掌握知识尤其与译品的质量有密切联 系。语言能力不高,就无法对原文作出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自身所掌握知识不足,就会使翻译不能准确到位,并限制 译者的选材。因此当今译者应勤勉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 双语能力,并且要不断丰富自己在所译领域的知识。
傅兰雅曾对翻译馆的译书方法有详细叙述:“至于馆内译 新思想的同时,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地要求也越来
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 越迫切,渴望更多的认识西方,学习科学。如“康熙帝本人
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 即爱好科学,鼓励传教士翻译介绍西方科学……”(马祖
西译中述是翻译的一种模式,由中西两人合作,即西 我国从事宗教活动的。耶稣会虽然是欧洲各殖民帝国的先
人口译(亦称口述),中国人笔记(亦称笔译、润色)。西译中 遣队,但发现凭借武力远不足以打开当时中国的大门,不
述即口译笔受。在早期东汉的佛经翻译中,就有口译笔受 得不改变策略,在日常活动中采取大量的文化和宗教活动
与翻译,2006,(1). [5]田子.近代科学图书的“西译中述”[J].百科知识,2009,(22).
(责任编辑:许广东)
189
3.译者认识的原因
战争后逐渐退出翻译的舞台。
在过去,总体译者对翻译工作的认识比当今低下得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产生的原因
多。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翻译工作者仅从输入西方文明、改
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方式,在 良社会的认识出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这时期从
科技文献翻译的第一、二次高潮占据翻译的主要地位,是 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他们提起笔,总要借他人之口来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
冀翔燕
(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西译中述即口译笔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模式,在科技文献翻译的第一、二次高潮占据翻译的主
要地位,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可磨灭,存在着固有的优
大多都采用西译笔受的翻译模式,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担 士也纷纷进入中国。这就为“西译中述”中的“西译”提供了
任口译,中国士大夫担任笔受,两者合译了大量的科技文 条件。
献作品。近代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益智
2.文化原因
书会、广学会,也随处可见西译中述这一翻译模式。例如,
明末清初至近代,西方人逐渐打开中国的大门,带来
士改正。因华士郢斫,其讹则少而文法则精”。(马祖毅, 效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的会晤,是文化传播链
1998:342)这也是对西译中述一次较为详尽的描述。西译 上的第一环,也是一次科学启蒙。这也是西译中述产生的
中述的翻译模式是由明末清初时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一个间接原因。
利玛窦首创,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达到高潮,甲午
一流也不足以代表西方科学发展的水平。另外。所译社会 科学方面的书籍,只限法律、史地,西方哲学原著很少,是 缺失的传播西方文明的一环。这是因为口译者缺乏专门知 识,笔述者除少数外也有此病。特别是笔述者不懂外文,无 法选择,一切听口译者指挥。
第二,译品质量不高,不够忠实。这是西译中述译书模 式最大的弊病。马建忠曾说:“今之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 言,或稍涉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词奥旨,与夫各国之古词 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 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人 欲呕。又或转请西人之稍通华语者为之口述,而旁听者乃 为仿佛摹写其词中所达之意,其未能达者,则又参以己意 而武断其间。盖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汉文者不达洋文,亦 何怪夫所译之书皆驳杂迂讹,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讪笑 也。”(马祖毅,1998:353)这一段话指出了当时译者的普遍 缺陷和由此带来的译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叶瀚在《论译书 之弊》中也说过:“文义难精,泰西无论政学,有新造之字, 有沿古文字,非专门不能通习。又西文切音,可由意拼造, 孳乳日多,汉字尚形,不能改造,仅能借用,切音则字多诘 屈,阅者生厌,译义则见功各异,心志难齐,此字法之难也。 泰西文法,如古词训,语有定法,法各不同,皆是创造,不如 我国古文骈文之虚抚砌用,故照常行文法,必至扞格不通 ……此文法之难也。”(马祖毅,1998:362)他详细介绍了西 译中述模式中“文义难精”的原因。再加上中西文化本属不 同文化系统,长久隔阂,翻译更为不易;以仅通中文大意、 难解个中奥藴的西人口译,已经打了一个折扣;加上不通 西文,难得西方文化真谛的中国学者的笔述,又打了一个 折扣。这样三转两折,以中文印刷符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西方文化,已经加进了不少中国文化成分。这种模式下进 行的翻译属于意译。梁启超也曾指出此方法的不可取,即 所谓“舌人相承,斯已下矣。”(郭延礼,1998:72)另外关于 翻译本身的理论与技巧,口译者和笔述者均少有了解。所 以,译品的质量不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