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8期)
Total No .298
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李佳(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声乐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李
佳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818)
摘要: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
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
关键词:声乐演唱;法国艺术歌曲;音乐风格;歌唱技巧;朗诵节奏;法国诗人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4—02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是指一些画
家对自然界的光线极为感兴趣,喜欢捕捉光线作用于景物时给人的那种瞬间的、刹那间的感觉,不像以
往绘画中那样仔细地描绘,
从远处看景物的轮廓才能够通过色彩对比而显现出来。
后来一些音乐界评
论家借用该词来形容德彪西的音乐,起先是用来讽刺他的音乐中“模糊”的特征,但逐渐“印象主义”却成了德彪西音乐的代名词。
德彪西的创作是以声乐作品贯穿始末,从1879年创作的两首(丢失)到1915年以自己的讲话为歌词创作的《失去家园的孩子的圣诞节》,所有创作时
期都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而且大都是根据著名的诗歌作家(尤其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和个人创作作为歌词(全部为法语)来谱曲的,加上他个人具有特色的钢琴伴奏,使他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创造了不同于德奥艺术歌曲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mélodie 作曲家。
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
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
具体来说,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在歌曲创作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诵性旋律
旋律的因素是歌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切音乐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一种音调分析都必须从这一事实出发,一切其他的因素都从属于音调因素之下或包含在音调因素之中。
一首歌的形式结构、节拍和节奏只涉及旋律在进行时间上的划分,表演技巧、力度、速度以及其他因素都是为涉及旋律在实践中以何种面貌表现出来的问题。
“音乐里面最先存在的、最能够用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握着人们的情感的、最美的东西,就是旋律。
”旋律上的变化可以体现为级进和跳进的组合。
级进较多比较平稳、抒情性强;跳进(大于三度)则更富有激情,两者的不同组合会带给旋律以生命力。
在德彪西所创作的旋律中,多数为二度、三度地流动,有时在同音上维持数小节,效果类似朗诵调;而跳进则毫无预备,可以跳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这些都反映了他努力将“浪漫”的意识发挥到极致,更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性,渴望要从长期的“固定规则”中解脱出来。
德彪西所创作的许多旋律都表现出片段式的、不对称、不连贯的个性特点,将一支支平稳的宣叙性质的音调与委婉的律动放置在一起。
总体来看,1880 1904年的歌曲作品还是在有调性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存在着代表调性的主和弦的大、小三和弦
4
01
以及变形了的功能进行,但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却更加丰富多彩了。
德彪西创作旋律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那就是旋律的随意性和力求结构轮廓的模糊,这些都与他追求多变的情绪和瞬间的感觉是一致的。
德彪西遵循法语的分句形式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规律来创作旋律性的宣叙调。
他运用了低语式和带有说话语气的旋律,旋律音调平铺直叙、不停地流动,没有重音、停顿以及内在的紧张性,更不突出或强调比较重要的音调。
在这种情况下,人声很少采用“歌唱”的风格,在演唱时要求绝对不要故意地去制造一些“效果”,或加以画蛇添足的“处理”,如:突出某一重音,拖延某些节奏,人为地给旋律的进行加上一些渐快,渐慢或渐强、渐弱以“增加情感的表达”,等等。
如果这样,就会大大破坏德彪西音乐中音调的统一性。
二、色彩性和声
德彪西在和声方面的贡献,大大扩展了和声学的使用范围和表现力,对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和弦存在完全是作为他音响效果服务的声音的结合,和弦的布置和色彩比它自身的内容更重要,理论上的不协和音作为一个单独的单位而被巧妙地处理。
他用和声来渲染气氛、变换色彩,用和声来组织乐曲结构、突出表现内涵。
和声是他音乐调色板上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德彪西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他不是以大、小调式来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
对音响效果的讲究使德彪西不断地进行着各种音列组合的尝试,如:在各类和弦上加入附加音、非三度叠置和弦以及不协和和弦的自由使用等。
在他的眼里,被传统和声中禁用的平行五、八度有着平和的感觉,好像是单音的回响,效果更加饱满;而各种排列和变音的七、九、十一和弦带来的紧张感使音乐具有一股向前流动的动力。
他尤其喜欢增音程带来的扩张感和色彩效果,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这也是他使用全音阶所引发的。
在德彪西的歌曲中,和声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声部、声乐与伴奏声部和和弦音色方面。
从理论上来看,其构成比较相似于印尼爪哇的加美兰乐队。
“爪哇音乐体现了很高超的对位法。
在它面前,帕勒斯特里纳的对位法成了小孩子的游戏。
”那种几个各自相互独立的声部统一地、有规律地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音响。
另外,在德彪西的歌曲中,声乐部分只是作为单节奏线,而伴奏部分则负责另外两到三条节奏线。
三、变化性节奏节拍与丰富的节奏型
德彪西表现的节奏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他喜欢用各种复合性的节拍,如:6/8拍、5/4拍甚至15/8拍等,为避免节拍的周期性、增强节奏发展的运力,在乐曲进行中还常常打破小节线与节拍规律的约束,运用一些复杂节拍与节奏的组合方式,使得音乐的律动变化多端,以此增强音乐进行中的节奏张力。
德彪西在节奏方面进行的大胆改革,来自于从其他国家的民间舞蹈音乐中吸取了许多节奏方面的精华,这些舞蹈音乐中的节奏特征被德彪西巧妙地运用在了音乐创作中,如:切分节奏、复合节奏、无重拍律拍等,大大增强了乐曲的活力。
根据法语自身的韵律,德彪西设计了不同的节奏型以配合诗歌的气氛。
从整体上看,德彪西的“块状”和声是为乐曲的节奏型服务的。
德彪西的个人魅力一如他的作品那样能够让人陶醉,哪怕是犹豫地去赞同并欣赏他。
他那不朽的音乐总是不停地在成长和完善,他创意性的发明渐渐推翻了那些严格而规整的传统观念,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为现代音乐指引了航向。
可以肯定地说,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第一人。
但是,与后来的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相比,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遵从着过去的原则,而并没有摧毁这种语言。
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种深层次的、新的音乐审美观去看待他。
在我看来,德彪西代表了一种音乐审美的希望,一种新审美理念的微曦已经开始照亮充满恐惧的茫茫黑夜。
他勇敢地冲破那个时代的种种枷锁,不因艰难而退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正是他骨子里透出的那种才华和倔强,使他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作为法国文化最崇高的荣耀之一,这位突破了法国特色的“法兰西的克洛德”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独树一帜的音乐大师。
[参考文献]
[1]罗杰·尼柯斯.记忆中的德彪西[M].美国dover出版公司,1962.
[2]罗杰·尼柯斯.德彪西与诗人们[M].美国dover出版公司,1962.
[3]让·巴拉凯著,宋杭等译.德彪西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康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章,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和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尚家壤.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