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薄 层 Rf 值

薄 层 Rf 值

薄层Rf 值
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origin) 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solvent front) 的距离的比值
是色谱法中表示组分移动位置的一种方法的参数。

定义为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之比。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Rf=(distance moved from origin by component)÷(distance moved from origin by solvent)
在制备薄层板时,在大小适当的玻璃板上,均匀涂上吸附剂,厚度在一毫米以内,然后在距底边1。

5厘米处点上样品溶液,形成一个小点,称为“原点”。

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动相溶剂的玻缸内(此溶剂称为“展开溶剂”,玻缸称为“展开槽”)。

当溶剂沿薄层扩散到距原点以上一定距离时(一般10—12厘米),取出薄层板,记录展开溶剂扩展前沿距原点的距离A。

然后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此过程称为“显谱”。

观察并记录所显斑点的中心距原点的距离。

斑点在薄层板上的位置通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f值为斑点中心距原点的距离与溶剂展开前沿距原点距离的比值
Rf值是与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关的数值,因此,在特定条件下为一常数。

不同的物质由于在特定色谱条件下的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Rf值,这样就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目的。

极性溶剂概念及定义
极性溶剂指含有羟基或羰基等极性基团的溶剂,其极性强,介电常数大。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首先化学共价键分为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就是共用电子对没有偏移,出现在单质中比如O2;极性键就是共用电子对有偏移比如HCl。

而当偏移的非常厉害之后,看上去一边完全失电子另一边得到了电子,就会变成离子键了,如NaCl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由于极性键的出现,所以就使某些分子出现了电极性,但是并不是说所有有极性键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比如CH4,虽然含有4个极性的C-H键,但是因为其空间上成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所以键的极性相消,整个分子没有极性。

对于H2O,虽然与CO2有相同类型的分子式,也同样有极性共价键,但二者分子的极性却不同。

CO2是空间对称的直线型,所以分子是非极性分子,H2O是折线型,不对称,所以是极性分子,作为溶剂称为极性溶剂。

化合物的极性决定于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及分子结构。

各类化合物的极性按下列次序增加:
—CH3,—CH2—,—CH=,—CH三,—O—R,—S—R,—NO2,—N(R)2,—OCOR,—CHO,—COR,—NH2,—OH,—COOH,—SO3H 2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最大) >甲酰胺>乙腈>甲醇>乙醇> 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 异丙醚>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