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线索。

2、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3、学习作者在文中运用比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来体会作者构思的技巧,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文中运用比喻的句子,学习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

三、课程展开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5分钟)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的诗歌,同学们能背几首吗?(一起背),那么这些诗歌都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发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来看看钱钟书先生眼中,中国诗又有怎样的特点?(二)作者介绍(3分钟)钱钟书(1910-1998)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建立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留学英国,通晓多国语言。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等。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10分钟)这篇课文是可以分为四段:第一部分(第l段)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3——7段)第3段:中国诗篇幅短小;第4、5段: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6段:笔力清淡,词力安和;第7段: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总结:前面,我们给课文分了段,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了全文线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学习这篇课文,来了解中国诗和外国史有哪些特点,了解它们的异同。

(四)深入学习课文,找出中国诗的特点读课文第一段问题:这是一篇演讲,面对一群不懂中国诗的外国人,作者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谈中国诗的?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用比较文学的方法。

作者做这次演讲,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外国人,这些人对中国诗虽有接触,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果直接对他们大谈中国诗,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所以,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中西诗歌进行对比,让听众在对比中来了解中国诗,这样,他们才能比较轻松地地了解中国诗。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责”?从上下文来看,这是针对只读中国诗的人来说的,只读中国诗的人,就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将中国诗和外国诗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也就是中国诗的特点,他只会单就中国诗进行分析,不能“超脱物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来看待中国诗,这就是“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责”总结:这一段写的主要是作者谈中国诗的立场:比较文学。

中国诗和外国诗分别有哪些特点:(方法:找中心句。

)既然已经明确要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来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那我们就要通过比较,找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在特点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看书第二段,分别找出有关描写中国诗和外国诗特点的关键句子这一段讲的是诗的历史、规律:外国:史诗——戏剧诗——抒情诗 1、诗史(规律)异中国:抒情诗——戏剧诗,无史诗从同学们找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是不相同的。

面是第三段,这一段讲的是篇幅方面的特点,请找一下文中有关中国诗和外国诗特点的关键句子。

外国:使得篇幅愈短愈妙2、篇幅同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音韵里的轻鸢剪掠这一段外国诗和中国诗都强调短,外国诗是在短诗中强调短,而中国的长诗比起外国诗也是很短的,这是二者的相似之处。

下面我们来看四、五两段,这两段讲的是诗的韵味,看书找一下有关中国诗和外国诗韵味的关键句子。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3、韵味同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诗和外国诗都具有暗示性,外国诗提倡“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说通过暗示可以使诗的韵味无穷,这是二者在特点上的相同之处。

解决了中国诗和外国诗在韵味方面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二者在风格方面的特点,看第六段,找出有关中国诗和外国诗风格的关键句子。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4、风格异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同学们找出了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在风格上是迥异的。

下面来看看二者内容上的特点,请同学们看第七段,找出句子。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上也往往暗合 5、内容同中国诗和西洋诗内容上无甚差异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在内容方面无甚差异,作风上也往往暗合,这也是二者的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看第八段,找出结论。

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总结:上面我们跟着钱钟书先生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从诗的发展规律、篇幅、意蕴、风格、内容这几个方面学习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下面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第二课时总结过渡:上节课我们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学习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首先,作者点明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就从诗的发展规律、篇幅、韵味、风格和内容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其中,在发展规律方面:外国诗是先有史诗,后有戏剧诗,最后才是抒情诗,而中国诗就不同了,中国诗是先有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没有史诗:在发展规律方面,中国诗和外国诗是不同的。

在篇幅方面,外国的短诗也提倡篇幅愈短愈妙,而中国诗也是很短的,只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就算长诗,也只是音韵里的轻鸢剪掠,在篇幅方面,中国诗和外国诗都有提倡篇幅的短小。

在韵味方面,外国诗提倡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二者特点上的相同之处。

在风格上,作者说外国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而中国诗却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二者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在内容上,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上也往往暗合,中国诗和西洋诗内容上无甚差异,这是二者特点上的相似之处。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明确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妙处。

(四)品味文中的比喻句例1(第二段):“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百喻经》里面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句子中用的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作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批评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欠缺,作者把中国艺术的思想体构比喻成“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脱离实际,正是这种脱离实际基础的思想体构,才使得中国诗的发展不符合诗的基本规律;第二方面,这也是中国诗不能健康发展的原因。

“聪明”两个字用了反语,讽刺这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创作态度,“流毒无穷的聪明”指出这种创作态度的危害。

例子2(第三段):“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起西洋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轻鸢剪掠”原指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这里用来“轻鸢剪掠”和“闪电战”比喻中国诗,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中国诗的简短。

例子3(第三段):“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起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影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用鞋子比喻诗体,也就是诗的形式,用脚比喻诗心,即诗的情感和哲理,说明诗的形式要由是的情感和哲理决定,要符合表达情感和哲理的需要。

这里,作者把中国诗人比喻成“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也就是用“樱桃核雕刻”和“二寸象牙方块雕刻”比喻中国诗,说明了中国诗篇幅短小。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看得远”指意味悠远,“眉眼颦蹙”指的是使诗的篇幅变得短小,在这里的比喻用的很形象,使人感到幽默有趣。

例子4(第四段):(修辞手法,作用)“这是一般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这里“一种怀孕的静默”运用了比喻,把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比喻成怀孕的静默,怀孕的形象是不需要说出来,别人看得见的,如同说出来的话,而肚子中的婴儿是别人看不见的,却可以从怀孕的形象暗示出来,这就是不说出来的话,这是诗人要表达的价值所在,说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例子5(第六段):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都听得见。

体会这个句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

前面,作者把说外国诗人的狂放“有拔木转石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从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诙谐,把中国诗人的狂放比喻成“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这里的比喻准确地写出了中国诗人作诗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写出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

例子6(第八段):(用的修辞手法,作用)有种卷毛凹鼻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中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要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在这里用狗作比喻,,通过对狗的不同叫法,说明不管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首先它们是诗,比喻生动形象,写出对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例子7(第八段):读外国诗每有中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作者在这里把外国诗比喻成故知,说明各国诗里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读外国诗能对本国诗有更深的体会,更好的理解本国诗的特点。

(五)全文总结钱钟书的这篇文章,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融汇多种知识,条理清晰,通过比较,阐释了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特点,并在文章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从这些比喻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睿智,作者巧用比喻方法也是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应该学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