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卤代烃
1.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
又如;2-溴丁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立体化学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为:
SP3杂化 Br
CH3 C
H C 2H 5
CH3 SP2杂化 H
C
C 2H 5
CH3
+
Br
CH3 C H C 2H 5 平面型 + OH 亲核试剂OH -可从 平面两侧进攻,得 两种产物
H 3C OH
HO
氯甲烷
(甲基氯)
2.系统命名:以烷烃为母体,卤原子为取代基。从靠近卤 原子一端编号。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排列。
CH3 CH CH CH3 Br CH3 2-甲基-4-溴戊烷 CH3 C CH CH3 Cl 2-氯-2-丁烯 CH2 CH CH2 CH Cl
3
2-甲基-3-苯基-1-氯丙烷
§ 6.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⑶札依切夫(Saytzeff)规律:
在卤代烷的消除反应中,卤原子主要是和相 邻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的氢一道脱去。 主要产物是双键碳原子上具有较多烃基的烯 烃。这条经验规律就是著名的札依切夫规律。
⑷不同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难以次序为:
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3.与金属的反应
(胺)
AgNO3 醇溶液
ONO2+ Ag (鉴别反应) (硝酸酯) R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2.消除(elimination)反应:
⑴ 从一个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简单分子(如HX、 H2O等,形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叫消除反应。 卤代烷在碱的醇溶液中加热,分子中脱去一分子 卤化氢而形成烯烃。
α KOH-C2H5OH β R CH CH2 H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亲核取代反应
卤代烃可以被羟基、烷氧基、氨基、氰基和 硝基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如下:
NaOH 水溶液 △ R R OH + NaX (水解) O R' + NaX (醇解) (叫威廉逊合成) 制备混合醚的方法
NaOR'
NaCN R X +
NH3
醇溶液 R CN + NaX (氰解)增加一个碳 △ (睛) H O 2 R COOH(羧酸) + H R NH2 + HX (氨解)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亲核取代(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反应:
Nu 亲核试剂 + R C
δ
+
Xδ
-
R
C
Nu +
X
离去基团
底物
★由于反应是起始于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发生的取代, 所以叫亲核取代反应。用SN表示。 ★反应中受试剂进攻的物质(卤代烃)叫做底物,卤 素被亲核试剂取代,以负离子形式离去,叫做离去基团。 ●亲核试剂Nu-常用:OH-、OR-、CN-、-NH2、NO3-。
卤代烷可以与某些活泼金属如:钠、锂、镁、铝等 作用,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含金属-碳键的化合物)。 ⑴与金属钠的反应-武兹(Wurtz)反应:
首先 然后 R R X + Na R X R Na + 烷基钠 R R + NaX
Na +
NaX
★这是通常制备直链高级烷烃的好方法。 ●金属钠容易使叔卤代烷发生消除反应,所以,叔卤 代烷不能作武兹反应的原料。 ◆两种不同的卤代烷发生武兹反应时,生成多种烷烃 的混合物。分离困难。若使用伯卤代烷和芳卤代烷可制取 烷基苯。
R
X
(制备烃的方法)
NH 3 R'C CH
H + NH 2 MgX H + R'C COOMgX C Mg X
R R
CO 2
H 2O + H
R
COOH
格氏试剂
几点说明:
1、 制备格氏试剂时,注意仪器要干燥,隔 绝潮气。一定要使用无水乙醚。 2、含有-OH、-NH2、-SH、-COOH、 -SO3H和炔基氢等基团的卤代烃不能用于制备 格氏试剂。 3、格氏试剂还可以和环氧乙烷、羰基化合物 反应,生成羧酸和醇等一系列产物,因此,分子 中含有醛基、羰基、酰氧基、酰氨基、硝基、氰 基以及环氧基的卤代烃不能用作格氏试剂的原料。
叔卤代烃 R3C
X
(3°RX)
§ 6.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卤代烃的命名:
1.简单卤代烃:根据与卤原子相连的烃基命名,称“某烷 基卤”或“某卤某烷”。
CH3Cl CH3 CH2 CH2 1-氯丙烷 (丙基氯) Cl CHI3 三碘甲烷 (碘仿) Cl 氯苯 (苯基氯) CH2 Cl 氯化苄 (苄基氯)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⑵与金属镁的反应:
③格氏试剂:碳镁键是强极性键
δ R
-
δ +X Mg
性质非常活泼。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试剂。 许多含活泼氢的化合物都可以和格氏试剂反应,生成烷 烃。
H H δδ Mg H
+
OH OR X
R R R R
H + HOMgX H + ROMgX H + XMgX
H H 过渡态
反应中,分子象一把伞被风吹的发生了翻转。 这种转化叫做瓦尔登转化。 ★由于反应过渡态的形成,需要卤代烷与进 攻试剂两种反应物,而且反应速率又决定于过渡 态的形成,所以这一过程叫做双分子历程。
§ 6.3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
3.亲核取代反应活性:
⑴.亲核取代反应的难易与α-碳原子上电子 云密度有关: 因为亲核试剂进攻α-碳原子,如果α-碳原 子上电子云密度低,则有利于OH-的进攻,也就 有利于反应按双分子(SN2)历程进行;反之, α -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高,则有利于卤素夺取电 子而以X-的形式离解,从而有利于按单分子 (SN1)历程进行反应。 也就是说:凡能增加α-碳原子上电子云密 度的因素,便有利于促使反应按单分子(SN1)历 程进行;凡能降低α-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因 素,则有利于促使反应按双分子(SN2)历程进行。
§ 6.3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
一、亲核取代反应(SN)机理:
实验事实证明: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可以按两种不同 的机理进行。这就是:双分子亲核取代(SN2)反应和单分子 亲核取代(SN1)反应。 1.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 : 如:叔卤代烷的水解是按单分子历程进行的。反应历程 可分两步:
三、卤代烃的异构:
卤代烃的异构包括卤原子的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例如: 卤代丁烷的三种异构体如下:
Ⅰ Ⅱ CH3 CH2 CH2CH2 Cl 1-氯丁烷 CH3 CH CH2 CH3 2-氯丁烷 伯卤代烷(1°RX)
仲卤代烷(2°RX)
Cl
CH3 Ⅲ CH3 C CH3 2-甲基-2-氯丙烷 叔卤代烷(3°RX)
§ 6.3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
3.亲核取代反应活性:
⑵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较: ②反应活性排序: SN1反应:烯丙基卤代烃>3°RX >2 °RX > 1° RX >CH3X SN2反应: CH3X > 1 °RX >2 °RX >3°RX >烯丙基卤代烃 ★SN1与 SN2反应是同时存在,相互竞争的,只 是哪种反应条件占优势,就有利于哪种反应历程。
CH3 a. CH3 C CH3 Br 慢 CH3 δ [ CH3 C CH3 过渡状态 CH3 b. CH3 C + OH CH3 快 [ CH3 C CH3 过渡状态 OH ] δ Br ] CH3 CH3 C + Br CH3
CH3
CH3 C OH
CH3
CH3
§ 6.3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
§ 6.3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
3.亲核取代反应活性:
⑵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较: ①按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可将卤代 烃分为三类:
H2C CH CH 2 X CH 2X H2C CH CH 2 X n n≥2 H2C CH X X
RX
Ⅰ 烯丙基型卤代烃 Ⅱ 孤立型卤代烃 Ⅲ 乙烯型卤代烃
一卤代烃 R X (重点讨论)
1.按X数目分类
二卤代烃 多卤代烃
R
R
CH X2
CH CX3
X
§ 6.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有三种分类方法:
饱和卤代烃 CH3 X
2.按烃基不同分类
不饱和卤代烃 CH2 CH X
卤代芳烃
X
3.按X连接C的不同分类
伯卤代烃 R CH2 X (1°RX) R CH X (2°RX) 仲卤代烃 R
Cl
Ⅰ和Ⅱ互为官能团位置异构,Ⅲ和Ⅰ、Ⅱ互为碳链异构。
§ 6.2 卤代烃的性质
一、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状态:除氯甲烷、溴甲烷、氯乙烷、氯乙烯 等少数为气体外,一般均为液体。 2.比重:碘代烷、溴代烷以及多卤代烃的比重 大于1;氯代烷的比重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比重减小。 3.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烃类。有些卤代烃 常作溶剂。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 4.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卤代烃的沸点升高。 烃基相同时,碘代烷>溴代烷>氯代烷。支链越多, 沸点越低。 5.毒性:卤代烃都有毒。
R X + OH ν H2O R OH + X
反应速度:
水解 =κ
[ [ R-X ] OH
]
反应速度不仅与卤代烷的浓度有关,而且与亲 核试剂的浓度有关,故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 6.3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
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例如:溴甲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反应历程
为:
H OH + H C H Br 新键形成 δ[ HO H 旧键断裂 δC Br ] H HO C H H + Br
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