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作者:梁劲松
来源:《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年第04期
摘要:寓言是一种有所寄托的故事。
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来源主要有五个,分别是中国古代寓言、希腊的《伊索寓言》、古印度寓言、现代作家改编的寓言及编者自编的寓言。
寓言在小学各年段语文中都有入选,寓言编排的数量,低年段和高年段相对较多。
本文分别以低年段和高年段为例,对寓言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特点;教学策略
寓言是一种有所寄托的故事。
“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庄子·寓言》篇,《庄子·寓言》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将寓言当做传达思想、意念的工具。
寓言的“寓”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寄也。
”也就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项:(1)有所寄托的话;(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界生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来源及特点
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来源主要有五个,分别是中国古代寓言、希腊的《伊索寓言》、古印度寓言、现代作家改编的寓言以及编者自编的寓言。
寓言中的形象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人物类寓言,人物形象包含智者和愚者、历史人物和虚拟人物等,如《自相矛盾》。
第二是生物类形象,这一类寓言在课本中数量最多,如《鹬蚌相争》。
第三是非生物类形象,这一类寓言的形象包括了自然界非生物的形象,如《一路花香》。
寓言寓意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品德教育,如《蜗牛的奖杯》告诫学生品德上要谦虚,不能骄傲;《鹬蚌相争》告诉学生不能为一点利益大动干戈、互不相让,这样只会两败俱伤;《蝉和狐狸》引导学生明白遇到危险一定要仔细观察解决问题,才能转危为安。
第二类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如《一路花香》《谁的本领大》,这些哲理寓言通过运用辩证法,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第三类是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这类寓言有《揠苗助长》《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主要围绕“勇敢”“智慧”“勤劳”“谦虚”“人生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寓言的教学策略
寓言在小学各年段语文中都有入选,寓言编排的数量,低年段和高年段相对较多,下面分别以低年段和高年段为例,谈谈寓言教学的策略。
(一)寓言教学在低年段可以情景剧表演,内化语言理解;角色入手,理解抽象寓意为策略
以低年段《狐狸和乌鸦》一文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剧表演,内化语言理解。
情景剧表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是由寓言本身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容易模仿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小学低段的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项教学活动。
教学中,可让学生戴着狐狸和乌鸦的头饰演一演。
表演时,老师要认识到,这样的课堂表演,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情景、参与创造的过程,并非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或者是课文情节在课堂中的简单再呈现。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给予指导,只有充分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情景剧的动口、动手、动脑、动表情的活动过程中内化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领悟和理解。
2.角色入手,理解抽象的寓意。
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道理”的提炼需要不露痕迹,尽量避免直白、生硬说教。
我们知道,任何寓言故事都是由“角色”来演绎的,聚焦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把握其做法背后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
教学中可引导孩子参与到角色活动中来,启发他们进行以下思考:当狐狸嘴里叼着一块肉,站在大树上,它心里在美美地想着什么?狐狸一次又一次对乌鸦说奉承话,如果你正好看到这一幕,你想对乌鸦和狐狸分别说什么呢?狐狸叼着肉溜走了,只剩下呆呆站在大树上的乌鸦,你会怎么想,怎么对乌鸦说呢?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对故事中的“角色”展开讨论,对角色的做法和心理活动发表见解,进行自由评论。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共同对话中,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
(二)寓言教学在高年段注重言意互及,言意兼得;有效拓展,发散思维的策略
以高年段《狐狸和葡萄》一文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策略:
1.言意互及,言意兼得。
《狐狸和葡萄》的教学策略,可以先抓关键词句,体味语言,感悟形象,进而理解寓意。
这是由言及意。
“意”即寓言文本语言所表现出的内容、含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深入走一步:由意及言。
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成熟,这样的寓意,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角色形象呈现出来的?”让学生在寓意的观照下深入揣摩《狐狸和葡萄》独特的外在语言形式、内在的角色特点。
学生在言意互及、回环反复的过程中,深入领悟和内化寓言独特的文本结构、有趣的角色形象,精警的人物语言表达。
由此一个到此一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有效拓展,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学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高年段的寓言教学仅停留在语言和寓意上是不够的,还要依托文本,以文本为例子来有效拓展,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在《狐狸和葡萄》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于批判狐狸酸葡萄心理这个层面上,可激发学生思考:狐狸“够”不着葡萄,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够”呢?如果狐狸退而求其次,可以找到哪些东西充饥呢?这种“酸葡萄”心理,你怎么看呢?凭借教材进行拓展启发,然后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及正面解决问题
的意识。
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口头编一个小故事,规劝那些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要有正确的心态。
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附: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葡萄》是一则高年段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语言简洁传神,富于表现力;情节紧凑单一,内在的意蕴丰厚。
《狐狸和葡萄》第一、第二段是故事情节,第三自然段点出教训。
寓意属于对人进行批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读课文,知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
2.紧扣“够”引导学生联想及语言训练;紧扣“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探知狐狸的内心。
紧扣关键词句进行语言学习和训练,为后面感知寓意作铺垫。
3.引导学生由言及意进行归纳,由意及言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寓意的途径。
4.课堂适时进行总结寓意的学习和训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具象的故事概括总结为抽象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谁看过《伊索寓言》?还记得我们以前看过或听过的《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吗?能给大家讲讲伊索寓言或有关伊索的故事吗?
2.你对寓言了解吗?(投影寓言的介绍)
3.今天我们学习伊索的寓言《狐狸和葡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故事形象中的动作和语言
1.读课文,读前提出具体要求(读书要求:文中写了哪几个事物,主人公是谁?)。
根据师生的交流,相机板书:葡萄、狐狸。
2.(1)师生交流:课文中对葡萄是怎样写的?“成熟”这个词可以省略吗?成熟葡萄的味道如何?喜欢吃吗?
过渡语:和大家一样,狐狸也很爱吃葡萄。
人要吃葡萄,必须去摘,狐狸想要吃到葡萄,这里用了一个动词,大家看出来了吗?对了!“够”。
(2)狐狸是如何想尽各种办法去“够”的?请你想象后具体说出来。
(狐狸“够”的时候会伴随哪些肢体动作?引导学生说具体)
3.学习狐狸转身离开的语言:“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请你反复读读语句,狐狸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话的?想象狐狸此时内心的想法,说一说。
4.引导:假如你参加班级的班干部竞选,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参加学校六一节目表演,虽然你付出了努力,尽力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时候,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呢?(指名说)狐狸也尽力了,但它怎么说的?它有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呢?对于这样的现象,这个寓言的第三段点出了寓意。
我们一起读一读。
(三)由言及意,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
1.投影语句:有些狐狸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2.再次投影语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引导:既然寓言的寓意都是对人而言的,大家看看,读读,这个寓意是对人哪一个方面来说的?)
(四)由意及言,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寓意的途径
1.引导问:再来看看寓意,来反复读读。
如果老师把这个寓意分成两个部分,你看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1)无能为力,做不成事;(2)偏偏说时机还不成熟。
2.这样的寓意对应主人公的哪两个方面呢?(狐狸够葡萄的动作,狐狸说的话)
3.引导理解:寓意往往从主人公言、行分析概括而来。
五、课堂实践
投影寓言:《蚂蚁与屎壳郎》。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寓言→寓意;寓意→寓言
(作者简介:梁劲松,安徽省池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池州市小语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