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联苯及其衍生物 7.2稠环芳烃
7.2.1萘及其衍生物
萘是有光亮的白色片状晶体,熔点80.2 o C ,沸点218 o C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和苯等有机溶剂。
燃烧时光亮弱、烟多。
萘挥发性大,易升华,有特殊气味,具有驱虫防蛀作用,过去曾用于制作“卫生球”。
近年来研究发现,萘可能有致癌作用,现使用樟脑取代萘制造卫生球。
萘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合成染料、农药等。
萘的来源主要是煤焦油和石油。
1.萘的结构和萘的衍生物的命名
萘的分子式为C 10H 8,是由两个苯环共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稠合而成,两个苯环处于
同一平面上。
萘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均以sp 2
杂化轨道与相邻的碳原子形成碳碳σ键,每个碳原子的p 轨道互相平行,侧面重叠形成一个闭合共轭大π键,因此同苯一样具有芳香性。
但萘和苯的结构不完全相同,萘分子中两个共用碳上的p 轨道除了彼此重叠外,还分别与相邻的另外两个碳上的p 轨道重叠,因此闭合大π键电子云在萘环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导致碳碳键长不完全等同,所以萘的芳香性比苯差。
萘分子中碳碳键长数据如下:
萘的芳香性不如苯还可通过离域能数据看出。
苯的离域能为150.5kJ•mol -1
,如果萘的芳香性和苯一样,萘的离域能应为苯的离域能的2倍,而事实上萘的离域能仅是
250kJ•mol -1。
由于萘环上各碳原子的位置并不完全等同,因此萘的衍生物命名时,无论萘环上有几个取代基,取代基的位置都要注明。
萘环的编号方法如下:
其中,1、4、5、8位置相同,称做α-位;2、3、6、7位置相同,称做β-位。
12345678
ααααβββ
β CH 3CH 3
SO 3H NO 2甲基萘甲基萘硝基 萘磺酸--甲基萘甲基萘12--αβ--52-nm 0.1418nm
0.1415nm 0.1421nm
0.1363
2.萘的化学性质
由于萘环上闭合大π键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是完全平均化的,因此它的芳香性比苯差。
(1)取代反应 萘比苯更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根据测定,萘环的α-位电子云密度比β-位高,因此亲电取代主要发生在α-位。
但由于β-位取代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大于α-位取代产物,所以当温度较高时,主要为β-位取代产物。
在三氯化铁催化下,将氯气通入萘的苯溶液中,主要生成α-氯萘。
萘用混酸进行硝化,主要生成α-硝基萘。
α-硝基萘是合成染料和农药的中间体。
萘在较低的温度下磺化,主要生成α-萘磺酸。
在较高温度时磺化,主要生成β-萘
磺酸。
因磺化反应是可逆的,温度升高使最初生成的α-萘磺酸转化为对热更为稳定的β-萘磺酸。
萘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萘环上有一供电子的定位基时,主要发生同环取代(即取代发生在定位基所在的苯环上)。
若定位基位于α位,取代基主要进入同环的另一α位。
若定位基位于β位,取代基则主要进入定位基相邻的α位。
当萘环上有一吸电子的定位基时,主要发生异环取代,取代基主要进入异环的两个α位。
(2)氧化反应 萘比苯容易被氧化,在不同的条件下,可分别被氧化生成邻苯二甲
酸酐和1,4-萘醌。
氯萘-αCl FeCl
3
Cl 2+( )
95%90 95~%( )硝基萘
NO 2
H 2SO 4
HNO 3
-
α+萘磺酸萘磺酸
-
3H
H 2SO 4
+β-1 4,
,-萘醌邻苯二甲酸酐O
O C 。
33O
O O C
C 。
450V 2O 5
O 2+~
一般来说,萘氧化的产物为苯的衍生物,仍保留一个苯环,表明苯比萘稳定。
7.2.2其它稠环芳烃
蒽和菲的分子式都是C 14H 10,互为同分异构体。
它们都是由三个苯环稠合而成的,并且三个苯环都处在同一平面上。
不同的是,蒽的三个苯环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而菲的三个苯环的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
蒽、菲每个碳原子上的p 轨道互相平行,从侧面重叠形成闭合大π键,因此它们都具有芳香性。
但各个p 轨道重叠的程度不完全等同,环上电子云密度分布比萘环更加不均匀,所以蒽、菲的芳香性比萘差。
在蒽环和菲环上,9,10位(也称γ-位)的电子云密度最高,使得9,10位最活泼,大部分反应发生在这两个位置上。
蒽为无色片状晶体,有蓝紫色荧光,熔点215 o C ,沸点340 o C ,不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乙醚等,易溶于热苯。
蒽的化学性质比萘更加活泼,容易发生氧化、加成及亲电取代反应。
菲为带光泽的白色片状晶体,溶液发蓝色荧光。
熔点100.5 o C ,沸点340 o C ,不溶于水,能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冰醋酸等。
可用于制造农药和塑料,也用作高效低毒农药和无烟火药的稳定剂。
除萘、蒽、菲外,煤焦油还含有一些其它稠环芳烃。
例如:
煤、烟草、木材等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较多的稠环芳烃,其中某些稠环芳烃具有致癌作
蒽的结构式
1098
7643
2
1菲的结构式10
987654
32
1茚芴芘屈3 4,-苯并芘123456
7
89
1011
234562
3
4二苯并蒽二苯并菲1 2 5 6,,,1 2 3 4-,,,-
Na
N2
Na
成环共平面
π电子= 4
非环状闭合共轭
C
无
芳
性
成环共平面
π电子= 6
环状闭合共轭
C有
芳
性
n=1
其典型代表物为二茂铁,见第十六章元素有机化合物P525
用,如苯并芘类稠环芳烃,特别是3,4-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3,4-苯并芘为浅黄色晶体,1933年从煤焦油分离得来。
煤的干馏、煤和石油等的燃烧焦化时,都可产生3,4-苯并芘,在煤烟和汽车尾气污染的空气以及吸烟产生的烟雾中都可检测出3,4-苯并芘,这是环境化学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
测定空气中3,4-苯并芘的含量,是环境监测项目的重要指标之一。
7.3非苯芳烃
7.3.1休克尔规则
一百多年前,凯库勒就预见到,出了苯外,可能存在其他具有芳香性的环状
共轭多烯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化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但用共价键理论没有
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931年,休克尔(E.Huckel)用简单的分子轨道计算了
单环多烯烃的π电子能级,从而提出了一个判断芳香性体系的规则,称为休克尔
规则。
休克尔提出,单环多烯烃要有芳香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成环原子共平面或接近于平面,平面扭转不大于0.1nm;
(2) 环状闭合共轭体系;
(3) 环上π电子数为4n+2 (n= 0、1、2、3……);
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环状化合物,就有芳性,这就是休克尔规则。
例如:
其他不含苯环,π电子数为4n+2的环状多烯烃,具有芳性,我们称它们为非苯
系芳烃。
7.3.2非苯芳烃
1.具有芳香性的离子
(1)戊二烯负离
(2)环庚三烯正离子
个π电子
n = 1
个π电子
n = 2
610
(3) 环辛四烯双负离子
2.薁
薁有明显的极性,其中五元环是负性的,七元环是正性的,可表示如下:
薁有明显的芳香性,表现在能起亲电取代反应上。
例如,薁能起酰基化反应, 取代基进入1,3-位:
薁的衍生物如1,4-二甲基-8-异丙基薁存在于香精中,若含有万分之一时,
就显蓝色,它又叫愈创蓝油烃,是治疗烧伤、烫伤和冻疮的药物。
3
.轮烯
具有交替的单双键的多烯烃,通称为轮烯。
轮烯的分子式为(CH )X ,χ≥10, 命名是将碳原子数放在方括号中,称为某轮烯。
例如:χ=10的叫[10]轮烯。
轮烯有否芳性,决定于下列条件: a
.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
b .碳环共平面(平面扭转不大于0.1nm 。
c .轮内氢原子间没有或很少有空间排斥作用。
(1)
[10]轮烯
H
H
3+-X -X -
无芳性
有芳性
0.1462nm
1
334n m 2K,THF
=2K +
成环
不在同一平面π电子= 8
不能形成环状共轭体系
C 无芳性
成环
在同一平面π电子= 10环状闭合共轭体系
C 无芳性
n = 21
2
34
5
678
天蓝色片状固体,熔点90°含10个π电子,成环C 都在同一平面
是闭环共轭体系,有芳性COCH 3COCH 3COCH 3
AlCl 3
3+
(2) [14] 轮烯
(3)[18] 轮烯
[18]轮烯受热至230℃任然稳定,可发生溴代,硝化等反应,足可见其芳性。
π电子=10,
n = 2
但由于轮内氢原子间的斥力大,使环发生扭转不能共平面,故无芳香性
,π电子=14,
n = 3
但由于轮内氢原子间的斥力大,使环发生扭转不能共平面,故无芳香性
,π电子=18,
n = 4
轮内氢原子间的斥力微弱,环接近于平面故有芳香性
,H H H H
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