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内涵和地域文化_对四川博物馆建筑文化的探讨

传统内涵和地域文化_对四川博物馆建筑文化的探讨

国际建协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了《北京宪章》,重新审视百年以来我们走过的足印,分析现在所处的境地,并展望!%世纪建筑学发展的方向。

已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项目大量引进,城市建设不断改造和增容,给城市以巨大的活力和推动。

但对于城市,对于建筑,我们听到的多是闹轰轰浮华的词眼,见到的也多是绚丽且时尚化的外衣,真正成熟的,能代表地域文化,并创造性延续传统的设计少之又少。

有幸参与四川博物馆的设计创作,对我们而言,既怀着建筑师的责任感,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执着冷静地直面传统、地域及文化,既审视当前,也追溯历史,更放眼未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方向积极探索新路。

一、四川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为代表,《四川古代史稿》认为“东与鄂西长江干流沿江岸夏商时期的考古文化,西与成都平原早期的蜀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四川古称梁州,早在&"""年前,古巴蜀就和中原等地区有着频繁的交往,商、周时期,蜀人就已在成都平原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古蜀国。

结合近年来成都平原和三峡库区发掘中发现距今’!""年至("""年之间,包括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老官庙文化、哨棚嘴文化、大溪文化以及屈家岭文化等可以看出:巴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或朴实稳重、或神秘瑰丽,均与大中华文明有着血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宏大深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说,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审美意识来看,有汉魏的古朴,唐、辽的遒劲,宋、清的秀丽;从设计理念来看,有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和佛教的禅宗思想;从建造风格来看,有反映地域文化差异的北京四合院、四川的吊脚楼、云南的“一颗印”等。

而四川多山、多雨、少阳光,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古文化。

其建筑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砖木结构为主,由木穿斗与檩条组成木结构体系,形成屋脊、坡屋面和穿斗暴露的建筑造型,主性格特征朴实典雅、轻巧明快。

!、山丘、河沿地区,吊脚楼建筑甚多。

’、山石易得,汉阙岩墓、摩崖石窟遍布。

&、连续性的院落空间布局(成都民居)。

(、山水型的造园艺术,用叠山、水体、花草树木和建筑有机结合,自由布局,如杜甫草堂、新都桂湖。

)、用传统的灯具、家具、工艺陈设与诗、书、画作为装饰,用匾额、对联描述建筑意境或性质。

*、场镇、市集、庙会是从事商业活动、观看戏剧表演的场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人情味。

二、四川博物馆的地域、环境有文化氛围博物馆选址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黑水青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其城方三百里……百谷自生,冬夏播种,鸾鸟自歌……”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位于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中央,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多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霜雪。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基地位于成都市青华路和浣花南路丁字路口西南侧,属浣花历史文化风景保护区,场地形状为规整的矩形,东西方向长%$".,南北长!)".,占地面积约+"亩。

该地段是成都中心城最精华又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区内有杜甫草堂、青羊宫、文化公园、隋唐窑址、浣花溪———百花潭古河渠、十二桥商周古建筑群遗址等古迹名胜。

博物馆即处于青羊宫、文化公园到杜甫草堂之间,浣花溪紧临基地北面蜿蜒流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处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绿水缭绕的杜甫草堂、明净绚丽的浣花溪、生机盎然的白鹭洲,极富诗情画意。

历代名人雅士对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流连忘返,可以说四川博物馆选址在成都“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浣花历史文化风景区,再贴切不过了(图%)。

三、四川博物馆设计创作的理念及特征“四川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物修复、宣传教育、培训服务、餐饮娱乐及行政管理等于一体的公共建筑”。

今天我们已跨入!%世纪,社会文明的进步更加日新月异,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已成为公众的普遍渴望”。

四川博物馆“项目的提出对于巴蜀大地及子民具有非凡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四川博物馆将成为今后我们审视巴蜀历史,传统及文化,感知和把握未来世界的文化中心。

四川博物馆所处的地域特征、文化底蕴及基地的既存环境,既是一种设计上的制约,同时也是发挥设计创意构思的激发点。

设计不仅应具备现代博物馆的一切特征,更应注重周边的环境和气氛,以群体的观念、城市文化的观念入手,随时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其与自然人文的结合,力求体现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传统内涵和地域文化———对四川博物馆建筑文化的探讨郑国英王兴国建筑创作/01234514605105/4378特色,在实现整体均衡和协调的同时,用建筑空间语言书写成都乃至整个巴蜀的地域环境及人文特征。

我们希望川博新馆具有纪念性———大气、庄重,因为对于公共建筑,特别是博物馆,这是一个传统。

但是现代博物馆又应该是开发的和亲切的,应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并具备复杂的社会功能,而非仅仅是一个展藏品和艺术品的陈列场所,因此我们也希望它是开放性的非正式的和具有大众化的。

我们对于周围的城市环境、历史的态度是:渗透和保留。

设计中力求形成的不是具象的形式,也不是新老建筑外观或者现代与古典建筑风格的简单统一,我们追求的是与城市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历史环境,人文观念的和谐与认同———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统一和谐。

我们认为任何本种文化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创造而发展,但也回避拿来主义式的“复制”、“拼贴”或任意嫁接符号、构件,力求找到一条更为有创见的途径,一条能够循其发展的具有独特性与适宜性的途径———它结合了传统的和新的元素,以一个现代的途径运用传统元素对建筑空间、形式、材料及构造进行创造性表达(图!%&)。

四、四川博物馆建筑创作的途径和措施’、延续传统的总体布局传统原则与现代手法的创造性结合运用主体建筑处于总平面中部的“十”字轴线,其前部是连续递进,逐步升高的广场空间,烘托出博物馆的纪念性氛围;其后部为自’四川省博物馆新馆总平面!正面鸟瞰(后面鸟瞰由园林式布局的庭园空间,以期与杜甫草堂自然人文环境融合协调。

这种布局有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特点。

主体建筑沿用“门、堂、廊”这三种中国传统建筑平面构成上不同性质的元素形成空间序列:主入口及开敞的大平台组成大尺度空间,成为大量人流出入的“门”;所有前厅、中央大厅及展览、陈列大厅有如“堂”;楼电梯间、卫生间及功能上联系附属建筑走道,构成清晰原两条交通带,有如“廊”。

车建筑主体相联系的东西两侧的附属建筑部分则运用现代的构图手法平衡主体共同构成“点、线、面”的三位一体(图%、&)。

主体建筑围绕“’”形的中庭来组织各种功能。

地下层为车库及设备机房;底层为文物库房、修理房;二层为展览房,从室外大平台直接进入,由北到南有序布置入口、序厅、中央大厅,围绕中央大厅设置主展厅、陈列厅,紧邻主展厅布置观演厅、贵宾接待厅及观众实验区,其间以带状的生态休闲廊相联系;二层围绕中央大厅及带状休闲廊设置各类大空间展厅(可灵活分隔为大、中、小型展厅)。

垂直交通设在外侧与四角,以保持展厅大空间的完整性。

在主体建筑西侧,以跌落式台阶南端升(二层平面)四川省博物馆新馆透视%北立面&南立面&南立面起部分底层与之水平联系的附属各建筑底层为西南培训中心,二层为科研办公,三层为信息中心。

服务性商业设施在主体建筑东南侧,临浣花南路,与主体建筑以困空廊相联系,底层为特色商铺,二层为风味茶坊。

!、空间层次上创造性再现传统“堂”在中国古建筑里是“一个家庭面对天地、祖宗、文化的地方”。

“升堂入室”———博物馆主体建筑正是采用这种递进的空间层次。

我们希望观众因一连串不大的震动和惊诧而能体验到一个贯通建筑的流线,一个适应博物馆内部空间欣赏性质的流线———因为人流近乎被一系列的停顿和逆轴线方向所打断。

首先,你登上主入口大台阶进入建筑,接着穿过序厅,伫立中央大厅原轴线,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停顿、观望与欣赏;登上扶梯,当达到一层半的展览廊时,逆轴线回眺的平台形成颇有意味的再次停顿;之后转返回头沿坡道再次进入中央大厅,引导观众返回到大厅的十字轴线上来。

这样,由于几乎是基本元素出其不意的并列,观众在作为一场景式的入口序列所形成的相对有趣的空间里增加了步行路线,获海里一个扩大的视觉空间和回忆历史的时间———在博物馆,这一点很重要(图%)。

&、建筑形式、材料及构造上表现地域特色“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纳光”。

由于四川气候多雨,日照较少,所以屋面出檐深远,举折、反宇明显,利于防雨及采光。

博物馆主体建筑六大片屋盖极富创造性,反宇向阳,曲线举折的取势源于四川古建筑,大气、庄重,翼角高举,如大雁排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博物馆纪念性形式感的主导。

主体建筑正面入口处理亦蕴涵古意,法度上按“抱厦”作法,而屋顶“披、梭、跌”的形态又具有强烈地方特色。

歇山、垂莲、干栏,上下一气,以外包一种框架式的编织感使自己迥异于建筑实墙的砌筑感。

四川的木构建筑多采用穿斗结构,平面布置以“间架”为标准,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保存了若干官式构造做法。

本次设计中大屋面与墙身交接部位的空间架构成为我们处理的重点,我们对“抬梁”、“穿斗”的传统木构体系进行再创造运用,是这个建筑精神和气质所在。

在三层展厅我们创造出一种中性色带,美术作品即悬挂其上,在这个墙带顶部有一条并无功能用途的挂画轨线———一条展品墙带与带有中国传统木构件的折角形天花的分界线,其上为一个采光口,其下部自然光线直射美术品墙上,房间的中部比墙部稍暗,这将是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个理想气氛。

正立面大面积石墙、附有金属部件的抹灰墙、转角玻璃及表皮装饰状铝合金格片相并列,这些部件有助于抵消纪念性石墙的压倒性的表现力。

毕竟现代博物馆也应该有其娱乐性和观赏性的一面。

沿浣花南路的商业性服务建筑与街上现有建筑的尺度协调,表现出很好的“民居特色”和“非博物馆”形象,外墙以抹灰、石材或赤陶装修。

而通向中心展厅的入口有两片屏蔽墙,以防止光线过分射入展览部分,这些入口屏墙还结合无障碍坡道、绿化、座椅设置,自然而亲切。

’、绿化设计表达川西坝子风味精心设计,使之成为与浣花历史文化风景区融合的,人与自然和谐而共生的自然生态型博物馆。

广场绿化:结合硬地、草坪、丛树、廊道、水体、雕塑、台阶等形成开放的多层次的广场空间,既烘托出博物馆大气庄重的氛围,也是对城市的奉献,绿化主要以大面积台湾草草坪,线性间隔的灌木、低矮乔木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