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


二、免疫学分型
T细胞:CD2、CD3、CD7 B细胞:CD10、CD19、CD22
【临床表现 】
一、贫血:乏力、苍白、头痛、耳鸣等。
二、发热: 白血病本身发热:肿瘤性发热。 继发感染发热:以口腔、肛周、呼吸道、 泌尿系、皮肤感染多见,严重时败血症,以G(-)杆 菌败血症最常见。
三、出血:
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 龈出血, 内脏出血:月经过多,眼底出血,消化 道出血,血尿。 颅内出血: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AL死亡 的首要原因。 DIC:
诊 断

临床表现
外周血中持续性单克隆性淋巴细胞> 5×10^9/L 骨髓中淋巴细胞≥40% 根据免疫学表面标志 结合上述综合因素可以做出诊断和分类


临床分期
分 期 标 准 A B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可有3个或3个以上区域的 淋巴结肿大 C <2年 与B期相同外,尚有贫血(Hb:男<110g/L,女<100g/L) 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 淋巴结区包括:⑴ 不论一侧或双侧头部和颈部,包括咽淋巴环;⑵ 腋窝;⑶腹股沟;⑷可触及的脾脏;⑸可触及的肝脏。共计5个区域 一般A期患者无需治疗,B和C期患者应予化疗。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可有少于3个区域的淋巴 结肿大 中数存 活期 >7年 <5年
免疫分型


淋巴细胞具有单克隆性。源于B细胞者, CD19、CD20、CD5、CD23(+),Sig弱阳 性,其轻链只有κ和λ链中的一种,其绵 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约2%~5%源于T 细胞,CD2、CD3、CD8(或CD4)阳性。 CD5阴性。 20%的患者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 但仅8%发生溶贫。
四、浸润
㈠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50%ALL有淋巴结肿大; 多数T-ALL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㈡ 骨骼和关节: 胸骨下端压痛是最主要的临床体征。 关节及骨骼疼痛, 儿童多见。 ㈢ 口腔和皮肤: 齿龈肿胀 。 可有皮肤浸润表现。
㈣髓外白血病:是白血病髓外复发的根原。
1、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脑膜浸润或脑实质局部浸润或颅神经 直接浸润的表现,ALL多见。 2、 睾丸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浸润,单侧无痛性肿大,多 见于ALL。

(一)化疗
1.诱导治疗:VP为基础的方案。 2.巩固/早期强化治疗:6~8疗程,可用 原诱导方案、EA、AA、MA方案、中或大剂 量MTX、中或大剂量阿糖胞苷交替。 3.维持治疗:3~5年,多种方案交替使用。
二、髓外白血病防治
CNS-L的防治:单独鞘内注射甲氨蝶呤 和/或阿糖胞苷预防(1~3年),CNS-L治 疗随全身化疗结束而停用,可联合头颅 照射。 睾丸白血病:放疗。
三、化学因素:
苯 乙双吗啉:染色体畸变 烷化剂
四、遗传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 单卵性孪生子发病率高于双卵; 某些遗传病发病率高于正常;
一、形态学分型
L1: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
12μm)为主,儿童多见。
L2: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 12μm) 为主,成人多见。 L3: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 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
Rituximab: CD20 Alemtuzumab: CD52 阿来组单抗是人源化的鼠抗人CD52单克隆抗 体,几乎全部CLL细胞表面均有CD52的表达。 阿来组单抗对1/3氟达拉滨耐药的CLL患者有 效,但对肿瘤负荷高的淋巴结肿大患者效果 差。
临床表现
1、患者多系老年,9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2、起病缓慢,早期往往无自觉症状。 3、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患者注意。 4、有症状时可表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及贫血等。 5、常见体征有淋巴结和脾肿大,肝轻度肿大。 6、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引起的相应症状。 7、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紫癜。 8、免疫功能减退引起的感染。 9、少部分患者并发AIHA、ITP。
染色体


常规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分别发现,50%~8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 常。预后较好的染色体核型为13q-和正常 核型; 预后较差的染色体核型包括12号染色体 三体、11q-和17p-;已检出的染色体异常 还有6q-等。
基因突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gV)基因突变(预 后好)发生在约50%的CLL病例中 ,研究 显示IgV突变发生在经历了抗原选择的记 忆性B细胞(后生发中心),此类病例生 存期长;而无此突变者预后较差,此类 CLL起源于未经抗原选择的原始B细胞 (前生发中心)。IgV基因突变与CD38 的表达呈负相关。约17%的B系CLL存在 P53缺失(预后不良),此类患者对烷化 剂和抗嘌呤类药物耐药,生存期短。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 一、血象:
白细胞增多,多在1—5万。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 WBC>100×109/L。 白细胞不增多白血病 WBC<1.0X109/L。 血涂片可见原、幼细胞。 不同程度贫血,血小板减少。
二、骨髓象
1、 骨髓增生多呈活跃到极度活跃,少数增生低
下称为低增生性。
2、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中间 阶段细胞缺如,成熟细胞减少呈裂孔现象。 3、正常骨髓成分受抑制。 4、原始细胞形态异常
三、免疫学检查
四、细胞遗传学检查:
部分患者有染色体异常。
五、其它:
骨髓细胞培养 尿酸 DIC有关检查 CNS-L时脑脊液检查
【诊断 】
临床表现 血象 骨髓象(白血病性的原始细胞≥20%是诊 断最主要的证据。 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 查,协助AL的诊断和分型。
【治疗】
一般治疗
纠正贫血:输红细胞,缓解白血病症状。 防治感染:无菌护理,注意口腔、肛门护理。 抗感染药,粒(单)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 (GM-CSF、G-CSF)。
三、复发和难治AL的治疗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 干细胞移植。
【预后】5年DFS率为30%左右。
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
(CLL)
概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LL):是由于 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 大量积聚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 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这类 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但是一种免疫学 不成熟的、功能不全的细胞。 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可占全部 白血病例的1/3.亚洲国家发生率较低,我国CLL约 占白血病总数的3%以下。90%以上的CLL发病年 龄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2:1。
并发症治疗

感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 明显脾大 由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及患 者老年,因此极易感染。严重感染常为致死原 因,应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反复感染者可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些紫癜者,可用糖皮质激素 治疗。若仍无效且脾大明显者,可考虑脾切除, 手术后红细胞、血小板可能回升,但外周血中 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Rai和Binet分期系统
Rai分期 Binet分期 危险分组 生存期(年)
0. 仅有外周血和骨髓 A. <3个区域淋巴结肿 中淋巴细胞增多 大,Hb>100g/L, PLT>100×109/L Ⅰ.淋巴细胞增多伴淋 B. 3个区域淋巴结肿 巴结肿大 大,Hb>100g/L, PLT>100×109/L Ⅱ.淋巴细胞增多伴肝 和/或脾肿大 Ⅲ.淋巴细胞增多伴贫 C. Hb<100g/L, 和 / 或 血 PLT<100×109/L, 不 管淋巴结区域累及多 少 Ⅳ.淋巴细胞增多伴血 小板减少
控制出血:输血小板,局部止血,DIC 治 疗。 防治高尿酸血症:高白多见,别嘌醇,水 化,碱化尿液。 其它: 病情教育,补充营养,电解质平衡。
二、化疗
化疗原则: 早期、联合、足量、间歇、 个体化、注意髓外白血病。
治疗两个阶段:
诱导缓解治疗(诱导治疗) 缓解后治疗(3~5年,可分为巩固强化和 维持治疗)。
Hallek M, et al.Blood,2008,111:5446
化学治疗

苯丁酸氮芥(瘤可宁,瘤可然)±P CTX 氟达拉滨(FMD,FC) 其他嘌呤类药物还有喷司他丁。 化疗能改善症状和体征,但不能延长生存和治 愈本病。 烷化剂耐药者换用氟达拉滨仍有效。 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联合式目前治疗复发难治 性CLL的有效方案。
诱导治疗的目的:
尽快获得完全缓解(CR)。 CR标准: 白血病症状、体征消失; 血常规达正常标准,分类无白血病细胞。 骨髓原+早(幼)<5%。
缓解后治疗的目的:
根除残留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争取长期 存活、长期CR、以至治愈。
联合化疗药物组合条件:
作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 药物有协同作用 毒性作用不重叠
病因

CLL病因不详,目前尚无证据说明病毒、电离辐射可引起该 类型白血病;但发现几种因素与该病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 (种族和家庭性)及性别。 1、 遗传因素: CLL或其他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3倍。CLL患者的亲属自身免疫 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2、 染色体异常 50%的CLL患者具有染色体异常,常累 及12或4号染色体,-8、i(7)、i(2p)、t(13;21)、+18、6q-、14q-、 -X等异常均有报道。染色体异常与病程有关,疾病早期染色 体异常占20%左右,晚期病例可达70%。CLL受累的染色体 常涉及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如14号染色体的重链基因)或 癌基因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湖北文理学院 襄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襄阳市血液病临床研究中心 袁国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