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刊
总第278期学术交流
现
代 交际19关键期假说与儿童第二语言学习
李慧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第二语言关键期是否绝对存在学界尚未形成定论,国内外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证明
或反证明了这一假说的存在,但是反对派的观点并未否认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种种优势;同时,通过
与成人的比较也可说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所在,从而得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完全可行的结论。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 儿童第二语言学习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H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19-02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国家、民族间各种
事务的频繁往来,国内对第二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
各种形式的幼儿英语培训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儿童在认知尚
未成熟、母语系统还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过早的习得第二
语言是否可行的问题见仁见智。本文将从对关键期假设的讨
论入手,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论证儿
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行性。
一、对第二语言关键期假说的讨论
生物学领域证明,生物体在某种行为形式中存在关键
期,例如,白冠雀幼雏在出生后的 40-50天内听到成年雄
雀的叫声,日后才会鸣叫,过了这段时间,即使再听到,也
不会鸣叫。Lenneberg[1]首先提出在人类的语言习得过程中
可能同样存在关键期,即在一段时期(大约2岁至15岁)语
言习得能够轻松自然的进行。后来,二语研究者将这一假设
延伸到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但是语言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
莫衷一是。
支持者的第一个证据来源于神经科学的研究。神经科
学家Hirsh曾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术来观察12个流利的双语使
用者,前6个从小就习得双语,后6个在青少年时才学第二语
言。结果发现,前一组被试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时牵动同一
区域;而后组青少年期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被试的母语和
第二语言却处于不同的位置。Hirsh的解释是:语言区内的神
经细胞像一硬件线路,幼儿学舌时将包括听、视、接触和运
动的各种能力输入这一线路,当语言区域的细胞调节到适合
一两种语言后,便稳定下来①。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在一定
时期,掌管语言的区域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
性,所以青少年在大脑语言区域已经调节到适应母语的情况
下去习得另一套复杂的语言系统要困难很多。
1970年在美国洛杉玑发现的女孩Genie的事例也被用来
证明语言关键期的存在。Genie在12岁之前一直与世隔绝,
不能言语,被发现后开始学话,但到18岁时仍只具有最低
限度的语法能力,这说明她开始接触语言的时间已经超过语
言区域发育的最佳阶段,语言功能也便萎缩②。在其他一些
地方发现的“猪孩”、“狼孩”的例子都能说明这一点。
此外,心理语言学家Johnson 和Newport曾以不同年龄移居
美国、母语为汉语或朝鲜语的人为被试进行了研究,得出
结论:7岁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语言水平同本国人没有区别;
7-15岁的则明显显示出了语言习得能力方面的衰退。还有一
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国务卿基辛格12岁才移民到美国,他
的英语里带有浓厚的德语口音,而和他同时移民,比他小两
岁的弟弟却能讲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笔者在求学期间曾碰到一对来中国5年的美国夫妇,他们的两个孩子在汉语幼儿
园、小学就读,现在两个孩子都已是流利的双语使用者,可
是在同样的环境下,这对夫妇仅能用汉语说出有限的物体的
名称和简单的口语表达。
以上的例子均得出一个结论:儿童阶段习得语言的确有
极大的优势,且在语音方面的优势是绝对的,错过这一关键
阶段,等于错失语言学习的良机。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关键期假说持反对态度。Hakuta
认为证明关键期存在满足的条件之一,即应该有明确的开始
和结束的时间,但是支持关键期的学者对关键期的最佳时间
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例如,Lenneberg[1]23认为是2岁到青春
期;Pinker认为是从6岁开始;而Krashen认为关键期在大脑
完成侧化的5岁也随之结束;Johnson 和Newport认为至15岁
关键期结束。
而且,在反对者看来,如果关键期存在,儿童与成人第
二语言习得应该有质的差异。然而,各种研究表明,无论是
从学习过程还是最终学习结果看,儿童和成人之间并没有本
质差异。况且,如果关键期存在,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
不应有很大影响,但事实上即使到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第二
语言,只要工作和生活需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
可以有很高的水平。
以上观点大多用来证明关键期绝对存在的不可信。笔者
认为这些论据仅仅说明关键期不是绝对的观念。在关键期以
外并不意味着不可习得语言,因为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密切
相关,认知也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外界刺激对语言、认
知发展都要发挥作用。但是这都不能否认在儿童阶段学习第
二语言的益处。
二、儿童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比较
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人在青春期前,大脑中主管语言
的区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言语中枢尚未定位,大脑
左右半球都参与语言学习;同时儿童的发音器官柔软,其声
带、唇、舌等运动神经的调解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儿童
时期是语音发展的最佳时期[2]。
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母语干
扰的程度较小,而成人是通过母语系统接受第二语言信息。
儿童的语言是简单的,仅依赖于基本的句法,少量的词汇和
语法知识;相反,成人在接受第二语言时必定经过将第二语
言转换成母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克服母语在认知、
结构、内容上的种种复杂信息的干扰。在认知方面,成人侧重于利用一般的认知能力学习第二
语言的规则,在使用语言时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则;而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儿童在习得语言时,有时甚至
收稿日期:2009年12月20日 收稿编辑:张丽
李慧(1979-),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外语系,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论专业07级
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高职英语教育。(转18页)2010年1月刊
总第278期学术交流现代 交际18了这一进程。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对德国统一问题持坚决反对
的态度,1985年以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新
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中推行选择自由和不干涉内政的原
则。在民主德国国庆40周年的庆典上,戈尔巴乔夫不仅没有
安定民主德国的人心,稳定其政局,反而大力宣扬其“政治
新思维”,宣传苏联在政治上的“公开性”、“多元化”与
“民主自由”。此外,还告诫民主德国的领导人要积极进行
改革,并明确表示:要尽一切可能让民主德国沿着和平的道
路发展,苏联政府不会再动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苏军坦克进
行武力干涉。他相信两德统一可以促进东西方缓和。
西德总理科尔在德国政治体制转轨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
的主导作用。科尔依靠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在1989年11月28
日,柏林墙打开十天之后,在政治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
便提出了“十点计划”,将统一问题提上日程,抓住了历史
提供的宝贵机遇。1990年初,科尔力排众议,为尽早与东德
建立至关重要的的货币联盟,在事关利益的马克兑换率上两
次对东德作出了让步,促成了《经济统一条约》的最后签
字,扫清了统一东德的最后障碍。
科尔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和场合竭力向美、英、法等
国家强调:两德统一后德国将会留在北约,不搞中立化,德
国将会无条件地尊重每个欧洲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安全,并积
极参与欧共体的建设,为谋求建立欧洲安全体系而努力。同
时,科尔也认识到苏联的态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不惜作出一定的妥协来安抚苏联,争取苏联对两德统一的
支持。例如,在政治上德苏之间达成“八点协议”,保证德
国统一后,将减少军队数量;放弃核武器、生化武器的使
用;允许苏联驻军,在德国统一后无需立即撤出等条件。通过以上措施使苏联意识到德国统一后不仅不会对其构成威
胁,北约防线也不会向前推进。在经济上德国不仅向苏联提
供巨额的优惠贷款,而且承担苏联在东德的部分驻军费,并
增加从苏联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的数量等。总之,科尔的“统
一外交政策”为实现德国的政治体制转轨迅速的扫清了外部
障碍,推动了两德统一的迅速完成。
注释:
①高德平.柏林墙与民主德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92:31-34.
②高德平.柏林墙与民主德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92:34-35.
③李华.究竟什么力量推到了柏林墙[J].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3(21):66.
④马细谱.战后东欧—改革与危机[M].北京:中国劳动出
版社,1991:424.
【参考文献】
[1]高德平.柏林墙与民主德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92.
[2]李华.究竟什么力量推到了柏林墙[J].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3(21).
[3]马细谱.战后东欧——改革与危机[M].北京:中国劳动
出版社,1991.
[4](民主德国)埃贡•克伦茨(著),沈隆光(译).大墙倾倒之
际——克伦茨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5]姚华.两德统一的原因[J].安徽师大学报,1996(04).
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他们更多的是将二语作为表达
意思的工具;儿童只看到相似性,缺乏理性思维,并且以自
我为中心,元语言意识的缺乏恰恰是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
儿童还未形成对一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固定的社会态度,因
此,在接受另外一种语言时心态是开放的。在他们的认知发
展到抽象思维的形成阶段(大约是12岁之后)时,元认知能
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开始对母语和目标语产生不同的社
会文化态度,这无形中造成自然习得语言的障碍,他们的语
言学习不再是“无意识”[3]的了,这时往往要依赖于其他的
一些大脑机制,如逻辑、数理机制等去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从二语习得与情感因素的关系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找
到儿童与成人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
是自我中心的(egocentric),他们趋向按照他们自己的观
点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的语言中也
存在,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小孩一个人的时候会自言自
语,即使没有一个人听,他们也自得其乐的谈论他们正在做
什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的反映越来越敏感,
自然地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性, 以保护脆弱的自我。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青春期或青春期后的习得者往往会产生自我抑
制,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二语交流时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
这使他们在没有把握时不会轻易的应用第二语言表达自己的
观点, 从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
使用已掌握的固定的语言表达模式,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
灵活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有其充足的科学依据,
如果我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积极利用儿童的这些先天优
势,为其将来的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他们的某些
天赋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当然,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实行还要因时因地而异,受到当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限
制;在儿童第二语言教学中,也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运用适合
他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注释:
①②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60-61;74.
【参考文献】
[1]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1967.
[2]Brown,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宋亚昆.儿童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比较及儿童第二语
言教学[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and Children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LI Hui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Whether there exists Second Language Key Period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sphere, but
those who is against the point do not deny the advantages of children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which are further proved by comparing with
adults. It come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feasible for children learn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hildren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 feasibility study (上接19页)